“清”词“照”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词坛大家,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词作。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士”。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这是一个感情细腻、爱花惜花的清丽优雅的青年女子形象,抒发了作家热爱春天,不忍春天离去而又无法挽留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世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宋朝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样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都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浣溪沙》“辟食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和《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妖媚娇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显得清新活泼,犹不减少时词作中所写的天真风韵。
  再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公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而词中所蕴藉的情感多于个人情感,独抒相思离愁及悠闲舒适的生活情趣。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自此后她完全陷入“哀愁凄苦”的境遇,直到离去。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生的灵魂绝唱,正如诗人赵翼所言:“时代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这一时期便产生了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乱世绝唱。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入了词人满情愁绪。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故土的沦陷、爱人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哀愁、悲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此所见的是孤寂凄惶、郁郁寡欢的李清照,我们似乎已见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其他文献
作文之道,始于审题,承于立意,终于表达。审题之道,在于准确和规范,立意之道在于运思和创意。只有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是文章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指思想,它还可以指一篇文章的情绪或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或“趣”,一种美。立意即确定主题,就是确定写作意向,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是对材料和文题的综合认识、深刻评价和精准把握。  思维能力是写作
【摘 要】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力。如何设计情节?悬念、转折、巧合、误会是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情节设计    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
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写作素材欠缺而使文思难以拓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素材的选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从素材感知、素材筹划、素材控制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展示才情,写好议论文。  一、素材感知,训练时把握多维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素材意蕴,首先要提升学生看待素材的眼光。  生活中并不缺少好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取决
【摘 要】朗读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鉴赏作品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朗读,可以体悟情感,丰富想象,体悟语言美,感受诗的意境,积累知识,发现诗歌蕴涵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朗读 体悟情感 想象 意境 积累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即使存在着时间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在情感上是有共性的,所以诗歌鉴赏方法有迹可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人人皆知,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达到
【摘 要】新材料作文是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细察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它们之所以能胜出,首先是对材料理解得透彻;其次是善于整体性地把握材料,洞察材料的意义;再者是善于超越材料直接概括出的意义,利用相似性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意义延伸到其他领域。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 审题 立意    在今年的19套高考试卷中,新材料作文占10个,成为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为什么各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是途径之一。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文是大家公认的美文,江苏省把它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现代散文选读》。对该文的语言特色文学评论家赞不绝口:“诗的语言”,“音乐的旋律”,“辞藻华美流畅,色彩浓丽繁复”,“节奏跌宕起伏,汪洋恣肆”……不过,多是大而化之的赞誉,不便于中学生学习。笔者不辞知识浅陋,试对《翡》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和优点,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  福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其中“深刻”排在首位。所谓“深刻”,是指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对“创新”的阐述要点之一
杜甫的诗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三吏》《三别》即是杜甫的代表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尽管他郁郁不得志,后来又经历了安史之乱,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这些并没有击垮他。纵观他的一生,始终心忧社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永恒主旋律。  一、吟咏自然,心系祖国  杜甫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清新明朗,亲切自然。字里行间
日前,有幸现场观摩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在白银一中执教的一堂作文课,并聆听了其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郑晓龙老师闲庭信步是的授课体态,家常式的师生交流方式,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的课堂过程,朴素执著的课堂作文观,都启示着我反思自己的作文课堂及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学语文老师费时最多却收效甚微的难点,每次给学生上作文课,给学生布
《祝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不幸生活的画卷,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典型形象,里面有让人同情的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受害者,有让人憎恶的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有让人忧爱交织的以柳妈为代表的看客。我们对《祝福》的解读,通常是从阶级的角度,将《祝福》中的人物分为三六九等,而且这些人都是迫害祥林嫂的凶手,都是“坏人”,尤其是鲁四老爷,更是坏透了!但是,比照一下今天情况,对于一个大款老板来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