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倡导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良好数学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数学情感 建立 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我们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学习质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1.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
2.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414”,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接着说:“现在我和你们比一比,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师生各举出不同的数字来进行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使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
3.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4.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抓好课堂讨论和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5.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竞赛抢答,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四、建立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
要建立这样的心理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1.探究的问题要科学。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把握程度不够,不是过于简单了,就是过于难了。探索性要求,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不能超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对此,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的点拨,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总之,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良好数学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教研室)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数学情感 建立 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我们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学习质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1.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
2.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414”,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接着说:“现在我和你们比一比,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师生各举出不同的数字来进行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使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
3.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4.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抓好课堂讨论和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5.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竞赛抢答,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四、建立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
要建立这样的心理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1.探究的问题要科学。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把握程度不够,不是过于简单了,就是过于难了。探索性要求,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不能超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对此,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的点拨,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总之,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良好数学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教研室)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