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ge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风琴手指触键技巧的掌握,是学习手风琴音乐基础。在手风琴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触键声音的控制,模拟作品情感,在此基础上再灌注演奏者独特的感悟,使演奏者在表现作品时做到胸有成竹、手到情来,这是拉好手风琴的前提。就像一首很美的乐曲,虽然很多人都能拉,但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情感之后,才能将其中的美充分表现出来,掌握了正确的触键方法,就能手到情来。
  一、细分触键时值。形成“七种触键”
  手风琴触键时值的控制与变化直接关系到演奏效果,触键时值之所以强调细微变化,是演奏技术与音乐情感深层表达的需要,也是手风琴这一乐器的特点所决定的。触键时值控制是指在一个音符的时值内,从断音到连音之间时值长短的多种变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一个音符时值从“断”到“连”的奏法细分成七种,称之为“七种触键”。
  为了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七种触键”的时值,下面,我们将“断”到“连”分成五份,并逐一说明。
  第一种:触键欠实,时值最短促,约占五分之一。
  第二种:触键到底,约占五分之二,时值长于第一种,短于第三种。
  第三种:触键均分,约占五分之三,时值长于第二种,短于第四种。
  第四种:触键时值仅次于连音,约占五分之四,两音之间的间隔为最小间隙。
  第五种:连音,两音之间既无间隙也不重叠。
  第六种:两音之间略有重叠,约占五分之六。
  第七种:两音之间重叠大于第六种,约占五分之七或更长。
  在手风琴演奏和教学中,“断音”和“连音”是两种最基础的演奏技法,但随着个人技术与音乐感觉的提高,仅靠“断”、“连”这两种奏法是远远不够的,“七种触键”就是将由断到连的过程加以更细致地区分。手风琴的“七种触键”,就如同我们日常说话中的“笑”字,有一笑了之、眉开眼笑、哈哈大笑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绪下,这个“笑”字的时值会有长有短,而时值的长短,是根据表演者想表达的意图,所处情绪等因素而变化的,表演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作品的需要来决定。
  二、依据轻重缓急。掌握“七种触键”
  手风琴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常常表现在手指的触键轻重缓急与对比中。因此,学习手风琴音乐,就要始终向学生灌输这一对比的观念。要运用和处理好对比,这是表现音乐的常用手法,也是体现手风琴音乐乐感的重要标志。在演奏中,“七种触键”受速度的约束,除了大篇幅快速均匀的触键段落不宜细分外,其他段落均应讲究细致区分触键时值,来彰显情感。
  (一)掌握触键时值与主次对比的关系
  双手二声部演奏时,如果每一声部分别采用不同的触键时值,在同样风箱力度的情况下,就会发现主次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下面以仨套车》中第1-5小节音乐为例,在仨套车》第一句第2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右手采用了第四种触键,第六种触键,而左手采用了第三种触键,虽然风箱的力度不变,但仍然会听到右手旋律声部突出于左手伴奏声部,有主次分明的效果。相反如果左手伴奏声部强于右手旋律部分,会喧宾夺主。即便是主次声部触键时值完全相等,听觉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所以演奏时,应该是右手主旋律声部的触键时值长于左手伴奏部分,至于长多少,可根据听觉效果和演奏者的感觉来判定。
  演奏中触键不讲究、主次不分、次声部触键时值长于主声部,是我们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手风琴演奏时需要通过拉动风箱来让左右手发出声音,以及强弱大小。要想达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左手伴奏声部触键时值应短于右手旋律声部;二是风箱力度的线条变化要跟随旋律声部走。
  (二)用活连音的重叠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当演奏旋律性较强的乐段时,仅采用第五种(连音)触键方法来演奏,总感到还不能满足演奏者内在情感的表达,而采用第六或第七种触键,音与音之间略有重叠的方法时,才能充分再现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境。如《三套车》中第11-12小节音乐,在演奏该段音乐时,采用第七种触键方法,则更能表达那种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意境。需要注意的是重叠音不可盲目使用,在一些炫技性的手风琴练习曲中,多采用控制均匀的连、断音两种方法来演奏,效果更好。
  (三)用好触键与风箱的结合
  触键与风箱的结合,是指在触键前后和过程中与风箱力度所发生的不规则变化。我们知道,大多数弹拨乐器当拨弦结束后都或多或少存有余音,而手风琴则是手离键,音即止,只有通过触键与风箱的巧妙控制,才能得到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余音效果。手风琴触键与风箱结合及“余音”演奏的控制,在音乐演奏的二度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手风琴触键与风箱结合有以下三种基本音型和用法,以模拟火车鸣笛为例。
  第一种“鸣笛离站型”。风箱的强力度爆发与触键同时进行,待风箱力度减弱直至完全终止后,手指离键。该音型由强到弱,强调的是风箱力度与触键的爆发点要集中,形成强音后逐步衰减的余音效果。
  第二种“鸣笛进站型”。“鸣笛进站型”与“鸣笛离站型”的强进弱收相反,而是采取先触键然后风箱力度弱进,并在渐强到最强音的过程中手指离键。该音型由弱到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三种“鸣笛经过型”。顾名思义该音是两头弱中间强,演奏方法是以“鸣笛进站型”进入,“鸣笛离站型”收尾,二者合二为一,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触键与风箱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感觉来认知的,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仨套车》中第6-9小节的音乐,了解其触键与风箱力度的具体体现,从音乐我们看出,除了采用表示触键时值的线条外,同时还增加了表示风箱力度的线条。力度线条的高于低,则表示推拉风箱力度的强于弱。第6小节第三音从f2到a1,是风箱线条从高到低,由强渐弱的音阶下行中完成触键的,形成旋律行进中的弹性起伏。
  虽然这里左右手都有八分音符,但是,为了突出右手旋律,左手伴奏声部时值应短于右手旋律。在尾音处理上采用大于第六种触键的时值,并在风箱渐弱的过程中抬指离键,由此控制产生出余音效果。
  三、结合作品表现。驾驭“七种触键”
  演奏好一部音乐作品,除了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外,还必须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在演奏时达到超脱的境界,其中就包括音乐二度创作中所需的“七种触键”与风箱结合的技术。当手风琴的演奏需要用“情”来诉说时,每个音符时值的长短、强弱就不是机械的、固定的,而是要在有限的时值内,让音符充满自由的、鲜活的生命力。
  “七种触键”的划分,仅仅是针对断、连两种触键方式而言,在音乐演奏中到底运用哪几种触键,则应该根据作品的需要和自己在演奏中的感悟酌情而定。“七种触键”的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伴随着演奏者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音乐感觉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演化为内心的一种存在,是从规范到自由的一种升华。手风琴的触键最终是要表现音乐,是用“心灵”去演奏,用琴声去诉说,只靠有限的触键方式是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的。
  综上所述,手风琴触键方法的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七种触键”只是抛砖引玉。正确熟练的掌握“七种触键”方法,主要表现在拉琴时左右手要充分地放松,指法要顺畅,拉风箱的力度要适中,风箱控制要自如。总之,手风琴音乐情感是要通过触键与風箱来诠释的,手风琴触键的时值控制、强弱处理、风箱运用能否做到三为一体,琴人合一;手风琴音乐情感的表现是否合理自然,能否做到响而不“闹”,强而不“炸”,弱而不“虚”,快而不“乱”。这些既反映了演奏者的基本功,也代表了他手风琴音乐的演奏水平。
其他文献
一、佳节引入蓄情感    师:(板书“佳节”)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知道哪些?结合课前的预习说一说。  生1:我知道有春节、元宵节。  生2:我知道有端午节、中秋节。  生3:还有清明节、重阳节。  ……  师:在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过哪一个呢?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拿到红包。  师:哦,有这么多好事,真的很吸引人!  生2:我也
摘要:从理论上说,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应该是完全合拍的关系。然而,现实中,由于教育者对二者关系的曲解、异化以及高考命题者在命题时存在的盲区,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存在部分脱节现象。摆脱现状的出路在于:打造科学高考试卷,让评价引领课堂;建设理想语文课堂,用教学赢得高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高考;新课标;考试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课程。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能够充分挖掘素质教育理念,根据传统优势和自身条件的定位,重点打造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亮点的特色工程。学校明确了校领导分管引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制度,彰显了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和特色发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牛顿运动定律应用实例。高中课程标准对超重和失重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学要求是“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加速度方向向上即为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即为失重的规律”。高中物理必修1的教材中,是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人在加速上升电梯中对地板的压力的讨论来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显然这样安排略显单薄,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和失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仍然存在忽视学生本位的弊端,笔者所在学校在追求“生本”课堂中有所突破。本文正是该校小学语文追求“生本”课堂重建的实践与理性总结。该校语文教学在“生本”观念下,重新认定了教学质量观,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实践自然形成了教师课程意识的自我觉醒和教学行为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儿童立场;“生本”课堂;课堂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2006年至今,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一直追寻和实践着“本真”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他们立足“学生发展”,进一步聚焦课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探索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在一路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有过困惑,有过挣扎,也收获了未曾预见的惊喜。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所学校真真切切地开始向“我教你学”的以教为主的课堂说不,切切实实地开始突破长期以来
语文课向来都被认为是最有风景的课堂。足不出户,能欣赏悦目的自然风光,如《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聆听最经典的风华雅乐及音乐背后的故事,如《二泉映月》、《音乐之都维也纳》等;游历奇妙瑰丽的神话传说,如《九色鹿》、《牛郎织女》之类;与令人敬仰的大师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如《钱学森》、《海伦·凯勒》等……当这些生活与生命中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深思的对象以语文教材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上时,作为语文教
摘要:教育为万众瞩目,人见人殊。王开东是才子型的语文老师,对教育一往情深,他看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体悟,思想的锋芒与逼人的才气是《教育:突破重围》一书给予读者的强烈印象。  关键词:教育;凝望;锋芒;才气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63-02    积数日之功,读完了王开东的《教育:突破重围》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这
郭老师整整花了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诗歌读、背了十三遍。这在公开课甚或常态课上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有意思的是,郭老师在这二十分钟中没有任何的“主题性”暗示,只是在重复着读、背的环节。  ……  为什么郭老师要这样上《沉重的时刻》?我想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当学生一次又一次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被文本所吸引,不由自主对文本产生疑惑,不由自主产生表达疑惑的欲望,所以郭老师选择了“消失”。回
科学的课堂就是把一个个秘密和规律揭示出来,然而由谁进行揭示?怎样进行揭示?学生对揭示过程的情绪和态度如何?正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要注意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围观尤春来老师《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实录,对科学的执教者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因为尤老师的课堂正是在知识的落成、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达成上作了一个标准的示范。让我们跟随尤老师的课堂去一探究竟。  一、在情境中发现和区分  怎样向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