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至今,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一直追寻和实践着“本真”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他们立足“学生发展”,进一步聚焦课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探索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在一路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有过困惑,有过挣扎,也收获了未曾预见的惊喜。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所学校真真切切地开始向“我教你学”的以教为主的课堂说不,切切实实地开始突破长期以来的教学改革瓶颈,以“教学生学”为教学主旨,以“预习方案、基础文案”为课堂的基础支点,将课堂流程划分为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延展性学习三大阶段,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和学的策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一教学改革是如何开始的,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成效究竟如何?这或许是千千万万个挣扎于课堂教学改革和升学率之中的教师及管理者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其实,这个教学模式的形成最初只是从一个预习方案开始的。
最初我们只是有一个预习的稿子。稿子中只有一些和明天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初衷是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从而增强预习的效果。可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它的不细致与不完善,比如孩子在完成预习稿时只是为了完成这些问题吗?那么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是怎样,他们的问题意识又该如何培养?我们预习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预习而预习,它应该是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而这样的预习稿只从问题入手,单一的呈现形式又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待它的态度。但是不管如何,它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孩子们的学習方式,让他们养成了“先预习再上课”的学习习惯。
在随后预习稿的使用中,我们开始尝试将预习稿的内容分为三大方面:“我的疑问”、“我的收获”、我的资料”。这一预习稿的设计基本将原先老师提出的问题抛给了学生,类似于简单的备课,告诉学生们明天的新知要求,需要怎样的知识经验,并尝试做出预习后的练习。但随即又暴露出新的问题,比如说,预习稿中无法体现出学生的预习过程,只注重了结论性知识的呈现。
有了问题便有了研究的方向与目标。这时我们的教研团队发挥了巨大的力量。经过反复的课例尝试和研究,我们将预习稿定为:“知识准备”、“预习内容”、“预习提示”、“我的尝试”、“我的疑问” 五个块面。
如“除法的验算”预习方案:
其中“知识准备”是与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内容,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包括学生需要准备的学具。“预习提示”是教师根据新知内容设计,便于学生预习的各个步骤或环节。“我的尝试”是学生预习完所有的新知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学习,允许学生不会做尝试题,甚至可以把任何不懂的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我的疑问”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完成,也可以在对所有新知内容预习后完成,或者还可以在上完新课以后。学生都可以对书中的结论或是上课的不懂处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当然,我们有的老师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本班的学生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富有特色的栏目。因为我们觉得此时的预习稿有思想、有目标、有策略,并且贯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过程,所以我们正式将“预习稿”更名为“预习方案”。( 三年级数学老师张丽莉)
就这样,预习方案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了,它成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铺路石,也成了教师了解学情,调整课堂结构的调节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了基础。好的工具要很好地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在孩子们使用预习方案的时候,也同样出现过问题。
预习方案使用初期,孩子们对于怎样运用预习方案来完成新课的预习较为生疏,这就需要教师逐项指导,“扶”着孩子完成预习。所以,起步阶段,我们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指导孩子预习。渐渐地,孩子们能够通过预习,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部分新知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生成出一些未能解决的难题。我也逐渐放手让孩子们在课后自主安排时间预习,完成预习方案,当孩子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受到认可和解答,既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也让他们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然而,好景不长,在后续的预习中,孩子们的“灵性”似乎在逐渐消磨,“我的疑问”一栏常常呈现空白,“预习要求”“我的尝试”的完成情况也令人堪忧。显然,不是真的没有“疑问”。我渐渐意识到,部分孩子的预习已经渐渐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只是完成“预习方案”中的习题而已。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决定还是让孩子们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来统一完成预习方案,在有的课中预留10—20分钟,这样,便于教师发现孩子们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做适当的指导,另外孩子们也可以在小组中作适当的交流、互学,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预习。对于一些需要用到学具、查阅资料的部分,孩子们可以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来完成。
为了提高孩子们完成预习方案的积极性,我在“我的疑问”一栏设置了“五星奖”,根据每个孩子提出疑问的价值给予1—5颗星的批注。只要能提出问题的孩子大多给予2颗星以上,以肯定他们积极的思考,而我眼中最具价值的问题,却也只给予4颗星,把“五星奖”的评价权交由孩子,我坚持每节新课即将结束时,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哪些问题是围绕着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提出的?你从哪些问题中得到的收获较大?对于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孩子,我也会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渐渐地,孩子们认识到有价值的问题一定是在对新知充分理解、思考过后提出的。另外,我与孩子在班级中共同布置了一面“我为问题狂”的展示墙,获得“五星奖”的孩子可以将自己最具价值的问题写在这面墙上,这一举措不但激发了孩子们“问”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别人的问题中汲取养分,共同进步。一段时间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不仅局限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孩子,也能提出与教学重难点息息相关的问题,孩子们带着思考过后产生的疑问走进课堂,无疑使他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课堂学习更加有效。(六年级数学老师 王润康)
预习方案的使用主体不仅是学生。老师的教学也以此为基点。他们在第二天上课前要先浏览批阅学生的预习方案。通过“预习收获”,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线索和生长点;通过“我的疑问”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现状,保障预设和生成的有效性。并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浏览全部预习方案,遴选不同层面,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二是以样本的方式有选择地阅览,样本来源于好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的程度不够深入的中等学生,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看多少教师自己把握。这样既最大程度地了解了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又没有过多地增加教师的负担。在阅览的过程中,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现象,教师可以在预习方案上做出标记,以便于课堂对话交流,合作探究,还可以根据预习方案反映出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基础文案,寻求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以期提供分享、借鉴。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还注意了:
1.用而不唯预习方案,避免把预习方案的使用变成对答案。
2.教师不可以跟着学生的预习方案转,而应该把握数学的内在结构,从深层次引领学生思维。
3.带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能够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做到收放自如。
4.课堂教学要和预习方案有机结合,与教材、教辅与学生的错误资源整合。
5.预习方案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最合适的内容。
实践出真知。就这样,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前进,老师们在实践中踏踏实实地探索着,也真真实实地收获着,成长着。
近几年,百家湖小学一直在推进预习方案的使用,他们在实践中一方面不断反思调整,一方面将形成的经验制度化。为了让好的预习方案推而广之,发挥教研的团队力量,他们从具体的课例入手,每双周三有一位老师用预习方案上研究课,每学期的每个月就一个年级预习方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一次专题研讨,同时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关于预习方案使用专题调研,及时了解老师们的问题和困惑。
预习方案就这样在反思与追问中不断蜕变,这一变革也引发了教师制定的基础文案的转变。基础文案,是百家湖小学对传统备课的重大变革。在整个的教学备课中,他们要求教师先设计预习方案,再完成基础文案的设计。基础文案不同于以前的教学过程设计,它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预设,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完成预习方案的情况不断调整与修正。基础文案重点要体现①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具体提示,如某个概念、某个例题的独特教法。②清晰表达整篇教材的总体设计。③某些环节的不同教学方法。(供使用者选用)④某些语段的语言训练要素(指语文学科)。⑤某些环节的精彩预设。⑥精当的练习。基础文案不是教师拍脑袋制定的,而是与预习方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教与学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开展教学的有效基础性支点。
课堂教学的基础夯实了,每天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如何围绕“学”突破。百家湖小学在课堂中引入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提法和做法并不鲜见,可真正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实质,既能在技术层面上操作,又能在文化层面上渗透的老师和学校并不多。百家湖小学是如何引导老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位学生的实效性,让合作从形式走向文化的呢?看看他们是怎样一步步解决这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的。
如何进行分组?
小组合作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察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性别、性格差异等要素,一般4至6人分成一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每组设有队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有负责学科的组长;有专门的记录员、报告员、收发员。也有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公物保管等做专项负责的人员。
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为了能让队长在短期内较好地运行组内工作,初期,我每周给队长们进行单项培训。每一周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班的小组反思交流课。课堂上交流目前小队好的状况,以及遇到的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很坦诚,很认真,特别愿意将成功与困惑与人分享,经过每一次的交流撞击后,小组合作的效果开始显露出来。(六年级语文老师 周海玉)
分组时后进生没人要怎么办?
这种情况是有的。五年级伊始,我们班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组成了七个组。几周后,班级的学习、生活、服务都以良好的态势发展。当时心中不免有些惬意。可国庆节后的两周,部分小组出现倦怠,老师反映课堂上个别组表现不理想,有孩子反映想换组。
沉思细酌,决定征询意见实施重组。利用班队课我组织进行小组研讨,看是否重组小组,绝大多数孩子同意。在自由组合时,火箭队的M同学一脸沮丧,无人问津。他整天不写作业,总是给小队拖后腿。现在没有小组愿意接受他。但我知道这孩子是因为父母离异,性格孤僻,习惯养成不好,自制力差。我突然想到有一天他阔别多日的父亲打电话要来接他的情景,于是我跟孩子们说:“昨天放学前老师接到一个电话,那是M同学爸爸打来的,让我转告M在学校等他,过会儿他来接M。当我告诉M时,老师捕捉到他的一个细节。”看到所有的孩子瞪大双眼,我接着说:“M同学当时腼腆地笑了。这是我在学校看到他第一次那样甜蜜的笑。也许大家觉得爸爸妈妈来接你们太平常了。但对于M来说却很珍贵。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上一年级时就离婚了,现在他跟爷爷奶奶生活,所以爸爸难得的一次接送对M来说,很幸福。”我深情地叙说着,自己都不禁有些哽咽。也许触及内心深处了M同学竟突然抽泣起来。其他学生反应强烈,同组的一个女孩哭得更伤心,她说:“原来M同学这么可怜,早知道我们应该多帮帮他了!以前我们总是骂他扣了我们的分,早知道就不骂了!”其他孩子可能也受感染,开始回忆着组内同学学习生活的点滴,哭声一片。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接受那样的孩子就很自然了。
从那之后,我与孩子们不断商讨评价细则和办法,逐渐完善班级公约。学期变更,小组成员,调出调入,同学们在欢送欢迎中不断分离组合。五年级下学期,彩虹队的张力悄悄对我说:“我们队想和路比队相互重组一下!”“为什么?”我不解地看着他。“我们队男生多了些,她们队女生多,我看她们打扫包干区卫生很吃力。”这个班上个头最小的男生也开始会关心他人了。两队相互交流,自愿重新组合。那周,张力所在的组承担的黑板报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这个狡黠的孩子变相地增强了本组的综合实力啊!
其实关于分组会涉及到很细致的环节,需要我们老师经常“体察民情”,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关键要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感想,教师要顺势利导,细心、耐心、爱心兼备,关注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捕捉成功,激励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六年级语文老师 周海玉)
如何进行科学评价?
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便于操作,学校在《关于<小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统一要求>》中,给出了统一的“学习活动记录表”,从“预习”“倾听”“发言”“作业”“助学互学”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尤其是学会合作,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小組每周评价一次,评选出“小组之★”“进步之★”“互学助学之★”;班级双周评价一次,评选出“班级之★”,年级每月评价一次,评选出“年级之★”,学校每学期评价一次,评选出“百小之★”。
由于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不应再主要以个别同学为基本单位进入教师或同学的评价视线(极个别的除外),而应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具体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多一些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互相商讨迅速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评价小组的语言,这样评价小组这一整体,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无论是在何种分组形式或学习内容下,还应重视评价要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优中差生均应兼顾,应避免组内优生包办这一现象。(五年级语文老师 李明秀)
如何让合作走向生活?
在课堂教学上的合作,我要求团队首先确立明确具体的合作目标,然后根据要求确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达到人人幫助,整体提高,凝聚力量,有效合作的目的。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上我关注:第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二,培养每个学生主动做事的品格;第三,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品质;第四,培养每个人的全局观念。我们每个月针对各团队出现的问题会有主题讨论,还有合作小标兵、金牌团队、金牌队长等单项和团队奖项公布,力图把合作真正拓展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老师做优质合作情境的创设人。(六年级语文老师 陈林静)
在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下,百家湖小学的小组合作突破了老师们原有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合作”不仅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更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注入了新的元素。
看看孩子们的变化吧!
溪流只能泛起美丽的小浪花,它无法形成气势。大海不嫌弃细流,才能惊涛拍岸。(四(2)班李掬成)
我觉得人首先要“善于交流沟通”,作为一个队长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你看这事怎么办,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其次还要做到“平等友善”,即使你各方面都很优秀,也不要显得骄傲。要知道以后还有很多事情,不一定只凭自己就能完成一切。(四(2)班 何心童)
我想“积极乐观”很重要,即使是遇上了十分麻烦的事,也要乐观,我会对我的伙伴们说:“我们是最优秀的,肯定可以把这件事解决好!”(五(2)班 沈子涵)
我总是鼓励我们队员加强“创造力”。 一加一大于二,你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试着发掘自己的潜力。一个有不凡表现的人,除了能保持与人合作以外,还需要所有人乐意与你合作。(六(2)班 张存峰)
当然我们都要学会“接受批评”,我们把队员都当成自己亲密的朋友,就能坦然接受他们的批评。一个对批评暴跳如雷的人,每个人都会远离他的。(六(2)班 郑欣)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它的结果远不止于知识的收获,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百家湖小学近几年在调研性质量检测中始终处于全区前列,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教学改革让人心动的未来图景。
就这样,百家湖小学从预习方案的研究和变革开始起步,以“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不断反思,实践,突破,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本真教育理念下的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又一次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如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所说:“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这样由下而上的静悄悄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学校自主的变革,也是基于实际的变革。”也许百家湖小学开展教学变革的初衷很本真,就是教好学生、办好学校。可因为他们抓住了教学改革的“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并且真的一步步去尝试、去实践、去研究、去反思、去总结、去调整,去发现,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这样的教学变革,会让人感到“有一束光,将我点亮。”
教学改革需要有根,要从实践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开始;探索教学规律需要潜心静气,要守得住规律,耐得住寂寞;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制度建设和反思实践两条腿走路。这些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百家湖小学遵循了,而且真正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教育中真正的变革是这样开始,这样进行的。我们期待,在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窗口,都能灯火闪亮。
(颜莹,《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这一教学改革是如何开始的,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成效究竟如何?这或许是千千万万个挣扎于课堂教学改革和升学率之中的教师及管理者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其实,这个教学模式的形成最初只是从一个预习方案开始的。
最初我们只是有一个预习的稿子。稿子中只有一些和明天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初衷是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从而增强预习的效果。可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它的不细致与不完善,比如孩子在完成预习稿时只是为了完成这些问题吗?那么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是怎样,他们的问题意识又该如何培养?我们预习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预习而预习,它应该是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而这样的预习稿只从问题入手,单一的呈现形式又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待它的态度。但是不管如何,它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孩子们的学習方式,让他们养成了“先预习再上课”的学习习惯。
在随后预习稿的使用中,我们开始尝试将预习稿的内容分为三大方面:“我的疑问”、“我的收获”、我的资料”。这一预习稿的设计基本将原先老师提出的问题抛给了学生,类似于简单的备课,告诉学生们明天的新知要求,需要怎样的知识经验,并尝试做出预习后的练习。但随即又暴露出新的问题,比如说,预习稿中无法体现出学生的预习过程,只注重了结论性知识的呈现。
有了问题便有了研究的方向与目标。这时我们的教研团队发挥了巨大的力量。经过反复的课例尝试和研究,我们将预习稿定为:“知识准备”、“预习内容”、“预习提示”、“我的尝试”、“我的疑问” 五个块面。
如“除法的验算”预习方案:
其中“知识准备”是与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内容,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包括学生需要准备的学具。“预习提示”是教师根据新知内容设计,便于学生预习的各个步骤或环节。“我的尝试”是学生预习完所有的新知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学习,允许学生不会做尝试题,甚至可以把任何不懂的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我的疑问”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完成,也可以在对所有新知内容预习后完成,或者还可以在上完新课以后。学生都可以对书中的结论或是上课的不懂处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当然,我们有的老师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本班的学生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富有特色的栏目。因为我们觉得此时的预习稿有思想、有目标、有策略,并且贯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过程,所以我们正式将“预习稿”更名为“预习方案”。( 三年级数学老师张丽莉)
就这样,预习方案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了,它成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铺路石,也成了教师了解学情,调整课堂结构的调节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了基础。好的工具要很好地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在孩子们使用预习方案的时候,也同样出现过问题。
预习方案使用初期,孩子们对于怎样运用预习方案来完成新课的预习较为生疏,这就需要教师逐项指导,“扶”着孩子完成预习。所以,起步阶段,我们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指导孩子预习。渐渐地,孩子们能够通过预习,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部分新知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生成出一些未能解决的难题。我也逐渐放手让孩子们在课后自主安排时间预习,完成预习方案,当孩子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受到认可和解答,既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也让他们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然而,好景不长,在后续的预习中,孩子们的“灵性”似乎在逐渐消磨,“我的疑问”一栏常常呈现空白,“预习要求”“我的尝试”的完成情况也令人堪忧。显然,不是真的没有“疑问”。我渐渐意识到,部分孩子的预习已经渐渐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只是完成“预习方案”中的习题而已。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决定还是让孩子们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来统一完成预习方案,在有的课中预留10—20分钟,这样,便于教师发现孩子们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做适当的指导,另外孩子们也可以在小组中作适当的交流、互学,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预习。对于一些需要用到学具、查阅资料的部分,孩子们可以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来完成。
为了提高孩子们完成预习方案的积极性,我在“我的疑问”一栏设置了“五星奖”,根据每个孩子提出疑问的价值给予1—5颗星的批注。只要能提出问题的孩子大多给予2颗星以上,以肯定他们积极的思考,而我眼中最具价值的问题,却也只给予4颗星,把“五星奖”的评价权交由孩子,我坚持每节新课即将结束时,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哪些问题是围绕着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提出的?你从哪些问题中得到的收获较大?对于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孩子,我也会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渐渐地,孩子们认识到有价值的问题一定是在对新知充分理解、思考过后提出的。另外,我与孩子在班级中共同布置了一面“我为问题狂”的展示墙,获得“五星奖”的孩子可以将自己最具价值的问题写在这面墙上,这一举措不但激发了孩子们“问”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别人的问题中汲取养分,共同进步。一段时间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不仅局限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孩子,也能提出与教学重难点息息相关的问题,孩子们带着思考过后产生的疑问走进课堂,无疑使他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课堂学习更加有效。(六年级数学老师 王润康)
预习方案的使用主体不仅是学生。老师的教学也以此为基点。他们在第二天上课前要先浏览批阅学生的预习方案。通过“预习收获”,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线索和生长点;通过“我的疑问”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现状,保障预设和生成的有效性。并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浏览全部预习方案,遴选不同层面,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二是以样本的方式有选择地阅览,样本来源于好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的程度不够深入的中等学生,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看多少教师自己把握。这样既最大程度地了解了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又没有过多地增加教师的负担。在阅览的过程中,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现象,教师可以在预习方案上做出标记,以便于课堂对话交流,合作探究,还可以根据预习方案反映出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基础文案,寻求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以期提供分享、借鉴。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还注意了:
1.用而不唯预习方案,避免把预习方案的使用变成对答案。
2.教师不可以跟着学生的预习方案转,而应该把握数学的内在结构,从深层次引领学生思维。
3.带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能够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做到收放自如。
4.课堂教学要和预习方案有机结合,与教材、教辅与学生的错误资源整合。
5.预习方案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最合适的内容。
实践出真知。就这样,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前进,老师们在实践中踏踏实实地探索着,也真真实实地收获着,成长着。
近几年,百家湖小学一直在推进预习方案的使用,他们在实践中一方面不断反思调整,一方面将形成的经验制度化。为了让好的预习方案推而广之,发挥教研的团队力量,他们从具体的课例入手,每双周三有一位老师用预习方案上研究课,每学期的每个月就一个年级预习方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一次专题研讨,同时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关于预习方案使用专题调研,及时了解老师们的问题和困惑。
预习方案就这样在反思与追问中不断蜕变,这一变革也引发了教师制定的基础文案的转变。基础文案,是百家湖小学对传统备课的重大变革。在整个的教学备课中,他们要求教师先设计预习方案,再完成基础文案的设计。基础文案不同于以前的教学过程设计,它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预设,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完成预习方案的情况不断调整与修正。基础文案重点要体现①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具体提示,如某个概念、某个例题的独特教法。②清晰表达整篇教材的总体设计。③某些环节的不同教学方法。(供使用者选用)④某些语段的语言训练要素(指语文学科)。⑤某些环节的精彩预设。⑥精当的练习。基础文案不是教师拍脑袋制定的,而是与预习方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教与学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开展教学的有效基础性支点。
课堂教学的基础夯实了,每天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如何围绕“学”突破。百家湖小学在课堂中引入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提法和做法并不鲜见,可真正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实质,既能在技术层面上操作,又能在文化层面上渗透的老师和学校并不多。百家湖小学是如何引导老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位学生的实效性,让合作从形式走向文化的呢?看看他们是怎样一步步解决这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的。
如何进行分组?
小组合作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察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性别、性格差异等要素,一般4至6人分成一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每组设有队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有负责学科的组长;有专门的记录员、报告员、收发员。也有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公物保管等做专项负责的人员。
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为了能让队长在短期内较好地运行组内工作,初期,我每周给队长们进行单项培训。每一周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班的小组反思交流课。课堂上交流目前小队好的状况,以及遇到的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很坦诚,很认真,特别愿意将成功与困惑与人分享,经过每一次的交流撞击后,小组合作的效果开始显露出来。(六年级语文老师 周海玉)
分组时后进生没人要怎么办?
这种情况是有的。五年级伊始,我们班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组成了七个组。几周后,班级的学习、生活、服务都以良好的态势发展。当时心中不免有些惬意。可国庆节后的两周,部分小组出现倦怠,老师反映课堂上个别组表现不理想,有孩子反映想换组。
沉思细酌,决定征询意见实施重组。利用班队课我组织进行小组研讨,看是否重组小组,绝大多数孩子同意。在自由组合时,火箭队的M同学一脸沮丧,无人问津。他整天不写作业,总是给小队拖后腿。现在没有小组愿意接受他。但我知道这孩子是因为父母离异,性格孤僻,习惯养成不好,自制力差。我突然想到有一天他阔别多日的父亲打电话要来接他的情景,于是我跟孩子们说:“昨天放学前老师接到一个电话,那是M同学爸爸打来的,让我转告M在学校等他,过会儿他来接M。当我告诉M时,老师捕捉到他的一个细节。”看到所有的孩子瞪大双眼,我接着说:“M同学当时腼腆地笑了。这是我在学校看到他第一次那样甜蜜的笑。也许大家觉得爸爸妈妈来接你们太平常了。但对于M来说却很珍贵。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上一年级时就离婚了,现在他跟爷爷奶奶生活,所以爸爸难得的一次接送对M来说,很幸福。”我深情地叙说着,自己都不禁有些哽咽。也许触及内心深处了M同学竟突然抽泣起来。其他学生反应强烈,同组的一个女孩哭得更伤心,她说:“原来M同学这么可怜,早知道我们应该多帮帮他了!以前我们总是骂他扣了我们的分,早知道就不骂了!”其他孩子可能也受感染,开始回忆着组内同学学习生活的点滴,哭声一片。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接受那样的孩子就很自然了。
从那之后,我与孩子们不断商讨评价细则和办法,逐渐完善班级公约。学期变更,小组成员,调出调入,同学们在欢送欢迎中不断分离组合。五年级下学期,彩虹队的张力悄悄对我说:“我们队想和路比队相互重组一下!”“为什么?”我不解地看着他。“我们队男生多了些,她们队女生多,我看她们打扫包干区卫生很吃力。”这个班上个头最小的男生也开始会关心他人了。两队相互交流,自愿重新组合。那周,张力所在的组承担的黑板报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这个狡黠的孩子变相地增强了本组的综合实力啊!
其实关于分组会涉及到很细致的环节,需要我们老师经常“体察民情”,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关键要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感想,教师要顺势利导,细心、耐心、爱心兼备,关注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捕捉成功,激励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六年级语文老师 周海玉)
如何进行科学评价?
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便于操作,学校在《关于<小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统一要求>》中,给出了统一的“学习活动记录表”,从“预习”“倾听”“发言”“作业”“助学互学”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尤其是学会合作,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小組每周评价一次,评选出“小组之★”“进步之★”“互学助学之★”;班级双周评价一次,评选出“班级之★”,年级每月评价一次,评选出“年级之★”,学校每学期评价一次,评选出“百小之★”。
由于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不应再主要以个别同学为基本单位进入教师或同学的评价视线(极个别的除外),而应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具体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多一些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互相商讨迅速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评价小组的语言,这样评价小组这一整体,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无论是在何种分组形式或学习内容下,还应重视评价要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优中差生均应兼顾,应避免组内优生包办这一现象。(五年级语文老师 李明秀)
如何让合作走向生活?
在课堂教学上的合作,我要求团队首先确立明确具体的合作目标,然后根据要求确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达到人人幫助,整体提高,凝聚力量,有效合作的目的。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上我关注:第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二,培养每个学生主动做事的品格;第三,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品质;第四,培养每个人的全局观念。我们每个月针对各团队出现的问题会有主题讨论,还有合作小标兵、金牌团队、金牌队长等单项和团队奖项公布,力图把合作真正拓展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老师做优质合作情境的创设人。(六年级语文老师 陈林静)
在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下,百家湖小学的小组合作突破了老师们原有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合作”不仅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更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注入了新的元素。
看看孩子们的变化吧!
溪流只能泛起美丽的小浪花,它无法形成气势。大海不嫌弃细流,才能惊涛拍岸。(四(2)班李掬成)
我觉得人首先要“善于交流沟通”,作为一个队长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你看这事怎么办,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其次还要做到“平等友善”,即使你各方面都很优秀,也不要显得骄傲。要知道以后还有很多事情,不一定只凭自己就能完成一切。(四(2)班 何心童)
我想“积极乐观”很重要,即使是遇上了十分麻烦的事,也要乐观,我会对我的伙伴们说:“我们是最优秀的,肯定可以把这件事解决好!”(五(2)班 沈子涵)
我总是鼓励我们队员加强“创造力”。 一加一大于二,你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试着发掘自己的潜力。一个有不凡表现的人,除了能保持与人合作以外,还需要所有人乐意与你合作。(六(2)班 张存峰)
当然我们都要学会“接受批评”,我们把队员都当成自己亲密的朋友,就能坦然接受他们的批评。一个对批评暴跳如雷的人,每个人都会远离他的。(六(2)班 郑欣)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它的结果远不止于知识的收获,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百家湖小学近几年在调研性质量检测中始终处于全区前列,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教学改革让人心动的未来图景。
就这样,百家湖小学从预习方案的研究和变革开始起步,以“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不断反思,实践,突破,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本真教育理念下的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又一次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如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所说:“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这样由下而上的静悄悄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学校自主的变革,也是基于实际的变革。”也许百家湖小学开展教学变革的初衷很本真,就是教好学生、办好学校。可因为他们抓住了教学改革的“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并且真的一步步去尝试、去实践、去研究、去反思、去总结、去调整,去发现,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这样的教学变革,会让人感到“有一束光,将我点亮。”
教学改革需要有根,要从实践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开始;探索教学规律需要潜心静气,要守得住规律,耐得住寂寞;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制度建设和反思实践两条腿走路。这些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百家湖小学遵循了,而且真正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教育中真正的变革是这样开始,这样进行的。我们期待,在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窗口,都能灯火闪亮。
(颜莹,《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