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背景和目的
时下,学校都能开展一般意义的校本学习,如校内观摩研讨,展示教学等,但如何在学校反思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对此,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校本教研的研修模式。
何为“主题式”校本教研呢?“主题式”校本教研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的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它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主题式”校本教研能够充分发挥区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以“校本教研”為途径,以“主题”为切入点,通过“主题式”校本教研,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教研组群体教研活动中实现“伙伴合作”,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被第一线教师接受,真正转变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实践行为。
为了帮助学校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我区教研室通过省级课题《农村地区“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为引领,教研员领衔实验,打造主题课例,探寻教师培养的策略,继而提升学校教研组主题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区级的主题课例式教研活动的方式辐射到各学校,放样扩大影响,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态势,为学校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范本和成功的做法,形成操作策略。
二、“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实施步骤和过程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主题式”校本教研,首要的任务是发现问题,遴选主题,确立研究的主题或专题。我们邀请南师大的专家教授、区教科室的专业人士对学校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大家明白,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问题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自己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促进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
在此基础上,教研员带着骨干教师从学科质量调研检测的数据中找问题;从日常的听课中梳理问题;从与教师的交谈中归纳问题;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提炼问题;从大量的调查问卷中征集教师关注的共性问题。各学校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各种教育教学的现象中生成校本研修的主题。如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就从学科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打造中提炼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这一校本教研的主题。区实验小学语文组,针对“长文如何教”的微型问题,确立“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校本主题,力图在“研究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研教,以学导教”的回环往复的实践研究中,寻求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学校在形成校本教研主题时,往往组织教研组的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反思:在近一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为什么百思而不得其解?然后在教研组会上,大家一起把各自的问题摆出来,进行问题诊断,最后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从而形成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素养全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讨论和对话。
确立主题的过程,有效地指导了校本主题的遴选工作。这些主题集中反映教师对各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前沿动态的关注;也反映了教师对实践领域里感到困惑的问题的追问;反映了教师对同伴群体中最有效的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审视。遴选教研主题的过程就成了教师团队学习理论,重整教学经验,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教研员作为沟通理论者与实践者“桥梁”,陪伴校本教研的实践者经历发现问题、
2.打造课例,凸显主题
主题研讨课是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主题教研有效性的保证。各学校能够精心打造主题教研课例,让课例传达主题教研的思想,让课例印证问题解决的预设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校本教研强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因而,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因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们能深度卷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校本教研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打造典型的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课例呢?
围绕主题,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专题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践前学,定期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实践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
设计课例,呈现主题研究的意图。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精英团队的成员与其共同设计出教学方案,并在方案中标示出设计的意图,简要写出支撑的理论,供参与学习的教师领会。设计课例往往要经历反复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呈现主题研究意图的典型课例。
课前会议,统一认识。课前会议作为主题研修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在观摩者和被观摩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课前会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由精英团队的代表做研修主题背景、策略的陈述,对参与学习的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第二,执教者介绍本课例的主题和内容、本课的大致结构,如何体现研修主题等;第三,课堂观察者提问,确定主题研修的观察点。
课后会议,提高认识。课后会议由执教者围绕研修主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谈主要环节是否突出了研究的主题意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分析意图贯彻的效果。精英团队成员的再次指导,执教者形成主题教学案例,反思教学行为中主题意图的贯彻情况,谈自我修正的设想,再次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参与学习的观摩者也要形成听评课的意见,或现场交流或书面陈述,或在研修博客上显现,形成群体互动共振的效应。
3.专题比赛,推进实践
为推进校本主题实践活动,区教研室组织了“校本教研主题方案设计比赛”,并连续两年组织 “小学优秀校本主题教研活动展示竞赛“,让学校教师动手设计方案,组织主题教研活动,在实践中学会“游泳”。竞赛的目的是通过评比竞赛活动,倡导以区域性研究共同体为载体,以学校研究主题为内容,以课例展示与剖析、行为跟踪与指导、视频录播与评点等为手段的校本研修模式。
竞赛是一组系列活动,分为校本教研主题方案设计、现场观摩和活动后期的反馈三个部分,其中,方案设计部分占30%;现场展示部分占60%,除了评审组评分外,现场听课者也参与评分,占10%;活动后期的反馈占10%。现场观摩同时作为一次区级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向全区学科教师展示。
主题方案设计,是竞赛的起始活动。方案的设计包括总体的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步骤及研究时间的大致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等内容。研究方案形成之后,还可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现场观摩,是竞赛的主体活动,其基本模式为:展示两节课例,一个主题汇报,一个主题微型讲座,一个主题沙龙研讨。课例展示,将共同打造的典型课例呈现,直观明了地阐述问题解决的思路、过程、策略等内容,让听课的教师分析、解剖,提炼出值得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出需修改完善的地方。由于是集体共同负责,执教者少了压力,多了研究提高的责任意识。听课教师本着参与并建设的目的,对典型课例进行专题下的评教评学。让课例打造成为执教者与观摩者“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合作共同体的集体研究,带来的是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主题汇报由学校一位代表围绕主题做发言,要把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研讨主题的主要来源、主要的理论依据、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等说清楚,并介绍研究的过程及相关成果。微型讲座由学科带头人或该主题研究的引领者或聘请的专业人士,围绕研究的主题做微型讲座,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展示的现场做针对性的点评指导,引发观摩者的思想碰撞,启发大家对研究主题的深度思考。
学校教研组根据专业人士的引领,及时总结、反馈,形成群体共振的教研效果,重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循环进行,直到满意为止。我区实验小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三磨一研式”校本主题研修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主题沙龙研讨,往往从多层面,多维度展示主题研究的过程。参与沙龙研讨的人,可以是全程参与主题研究的人员,也可以邀请专家介入,或邀约现场嘉宾共同参与互动研讨。现场对话是多向的。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研讨的主题,也可以是研讨课中的任意一节课,还可以是主题发言中的某一个观点。在研讨主题的调控下,对话的对象是广泛的,可以是主题发言人或研讨课执教者与参与教师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竞赛后,要求学校形成《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总结》和《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同时,汇总相关过程材料,在栖霞教育网平台发布。据不完全统计,区里的两次竞赛,教师们分享了92位教师的主题课例,聆听了176位教师参与主题研讨的重点发言和52位教师承担的微型讲座。92位执教者的教学反思,234篇参与者的心得与感悟,46篇活动的总结均发布在栖霞教研网上,在一定层面,扩大了校本主题教研的成果。
主题校本教研,可以促进一个团队的共同成长。执教者在课例的设计与展示中,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评议者在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到新的教学策略;精英团队在指导与实践中,增长了研究的才干。面上教师在研修主题的引领下,提高教学的思考力。一句话,每一个参与研修的教师都在主题研修中获得了发展。
(应美华、张明,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210018)
时下,学校都能开展一般意义的校本学习,如校内观摩研讨,展示教学等,但如何在学校反思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对此,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校本教研的研修模式。
何为“主题式”校本教研呢?“主题式”校本教研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的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它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主题式”校本教研能够充分发挥区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以“校本教研”為途径,以“主题”为切入点,通过“主题式”校本教研,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教研组群体教研活动中实现“伙伴合作”,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被第一线教师接受,真正转变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实践行为。
为了帮助学校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我区教研室通过省级课题《农村地区“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为引领,教研员领衔实验,打造主题课例,探寻教师培养的策略,继而提升学校教研组主题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区级的主题课例式教研活动的方式辐射到各学校,放样扩大影响,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态势,为学校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范本和成功的做法,形成操作策略。
二、“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实施步骤和过程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主题式”校本教研,首要的任务是发现问题,遴选主题,确立研究的主题或专题。我们邀请南师大的专家教授、区教科室的专业人士对学校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大家明白,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问题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自己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促进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
在此基础上,教研员带着骨干教师从学科质量调研检测的数据中找问题;从日常的听课中梳理问题;从与教师的交谈中归纳问题;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提炼问题;从大量的调查问卷中征集教师关注的共性问题。各学校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各种教育教学的现象中生成校本研修的主题。如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就从学科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打造中提炼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这一校本教研的主题。区实验小学语文组,针对“长文如何教”的微型问题,确立“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校本主题,力图在“研究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研教,以学导教”的回环往复的实践研究中,寻求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学校在形成校本教研主题时,往往组织教研组的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反思:在近一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为什么百思而不得其解?然后在教研组会上,大家一起把各自的问题摆出来,进行问题诊断,最后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从而形成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素养全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讨论和对话。
确立主题的过程,有效地指导了校本主题的遴选工作。这些主题集中反映教师对各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前沿动态的关注;也反映了教师对实践领域里感到困惑的问题的追问;反映了教师对同伴群体中最有效的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审视。遴选教研主题的过程就成了教师团队学习理论,重整教学经验,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教研员作为沟通理论者与实践者“桥梁”,陪伴校本教研的实践者经历发现问题、
2.打造课例,凸显主题
主题研讨课是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主题教研有效性的保证。各学校能够精心打造主题教研课例,让课例传达主题教研的思想,让课例印证问题解决的预设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校本教研强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因而,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因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们能深度卷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校本教研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打造典型的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课例呢?
围绕主题,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专题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践前学,定期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实践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
设计课例,呈现主题研究的意图。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精英团队的成员与其共同设计出教学方案,并在方案中标示出设计的意图,简要写出支撑的理论,供参与学习的教师领会。设计课例往往要经历反复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呈现主题研究意图的典型课例。
课前会议,统一认识。课前会议作为主题研修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在观摩者和被观摩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课前会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由精英团队的代表做研修主题背景、策略的陈述,对参与学习的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第二,执教者介绍本课例的主题和内容、本课的大致结构,如何体现研修主题等;第三,课堂观察者提问,确定主题研修的观察点。
课后会议,提高认识。课后会议由执教者围绕研修主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谈主要环节是否突出了研究的主题意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分析意图贯彻的效果。精英团队成员的再次指导,执教者形成主题教学案例,反思教学行为中主题意图的贯彻情况,谈自我修正的设想,再次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参与学习的观摩者也要形成听评课的意见,或现场交流或书面陈述,或在研修博客上显现,形成群体互动共振的效应。
3.专题比赛,推进实践
为推进校本主题实践活动,区教研室组织了“校本教研主题方案设计比赛”,并连续两年组织 “小学优秀校本主题教研活动展示竞赛“,让学校教师动手设计方案,组织主题教研活动,在实践中学会“游泳”。竞赛的目的是通过评比竞赛活动,倡导以区域性研究共同体为载体,以学校研究主题为内容,以课例展示与剖析、行为跟踪与指导、视频录播与评点等为手段的校本研修模式。
竞赛是一组系列活动,分为校本教研主题方案设计、现场观摩和活动后期的反馈三个部分,其中,方案设计部分占30%;现场展示部分占60%,除了评审组评分外,现场听课者也参与评分,占10%;活动后期的反馈占10%。现场观摩同时作为一次区级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向全区学科教师展示。
主题方案设计,是竞赛的起始活动。方案的设计包括总体的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步骤及研究时间的大致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等内容。研究方案形成之后,还可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现场观摩,是竞赛的主体活动,其基本模式为:展示两节课例,一个主题汇报,一个主题微型讲座,一个主题沙龙研讨。课例展示,将共同打造的典型课例呈现,直观明了地阐述问题解决的思路、过程、策略等内容,让听课的教师分析、解剖,提炼出值得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出需修改完善的地方。由于是集体共同负责,执教者少了压力,多了研究提高的责任意识。听课教师本着参与并建设的目的,对典型课例进行专题下的评教评学。让课例打造成为执教者与观摩者“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合作共同体的集体研究,带来的是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主题汇报由学校一位代表围绕主题做发言,要把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研讨主题的主要来源、主要的理论依据、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等说清楚,并介绍研究的过程及相关成果。微型讲座由学科带头人或该主题研究的引领者或聘请的专业人士,围绕研究的主题做微型讲座,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展示的现场做针对性的点评指导,引发观摩者的思想碰撞,启发大家对研究主题的深度思考。
学校教研组根据专业人士的引领,及时总结、反馈,形成群体共振的教研效果,重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循环进行,直到满意为止。我区实验小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三磨一研式”校本主题研修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主题沙龙研讨,往往从多层面,多维度展示主题研究的过程。参与沙龙研讨的人,可以是全程参与主题研究的人员,也可以邀请专家介入,或邀约现场嘉宾共同参与互动研讨。现场对话是多向的。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研讨的主题,也可以是研讨课中的任意一节课,还可以是主题发言中的某一个观点。在研讨主题的调控下,对话的对象是广泛的,可以是主题发言人或研讨课执教者与参与教师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竞赛后,要求学校形成《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总结》和《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同时,汇总相关过程材料,在栖霞教育网平台发布。据不完全统计,区里的两次竞赛,教师们分享了92位教师的主题课例,聆听了176位教师参与主题研讨的重点发言和52位教师承担的微型讲座。92位执教者的教学反思,234篇参与者的心得与感悟,46篇活动的总结均发布在栖霞教研网上,在一定层面,扩大了校本主题教研的成果。
主题校本教研,可以促进一个团队的共同成长。执教者在课例的设计与展示中,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评议者在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到新的教学策略;精英团队在指导与实践中,增长了研究的才干。面上教师在研修主题的引领下,提高教学的思考力。一句话,每一个参与研修的教师都在主题研修中获得了发展。
(应美华、张明,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