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分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kyky66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难度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也定量地呈现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论文选择大陆《科学》(浙教版)与美国主流教材《科学探究者》,以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内容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主题为例,对其课程难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通过对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系数的定量计算与比较,提出浙教版《科学》教材在该部分的难度相对较适宜,略低于《科学探索者》,这与科学课程实验区认为“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部分内容较难的反馈意见有出落。在课程广度、课程深度的比较与分析中发现,《科学探究者》较之浙教版《科学》具更多知识点,更关注于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切实贯彻了“探究”的理念。
  关键词:《科学》;《科学探索者》;课程难度;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17-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调整教材内容,科学地设计课程难度”明确提出。可见,不管是国家教育改革文件还是新课程的推进,都彰显了对教材难度研究的关注。但如何明确界定“难”?定性分析之余,定量的计算“难”度成为必然。基于当前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实践需要②,基于当前的对科学教材难度更多偏向于定性说明,仅有少量源于定量数据的现状,论文将针对大陆主要科学教材(浙教版《科学》③)与美国的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究者》④)中地球与空间科学部分的“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为例,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与课程难度三维度进行比较与诠释。
  
  一、课程难度模型及其要素分析
  
  课程难度作为衡量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呈现了教学内容在教育结果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质和量在时间上相统一的动态进程[1]。论文将基于中、美两地课程标准[2,3]“内容标准”之知识点,采取课程难度定量模型⑤,即N=(αS/T)+(1-α)G/T(经修订)进行计算。
  其中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T表示课程时间,G表示课程广度;S/T指可比深度;G/T为可比广度;α表示加权系数(0<α<1),它反映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
  课程难度(N)指绝对的(或静态的)课程难度,表示仅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分析、对比与评价,不涉及课程实施状态下动态分析、评价(即需要考虑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
  课程深度(S)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它不仅涉及概念的抽象程度、概念间的关联程度,而且还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推理与运算步骤。对课程深度存在两种主要的量化方法,其中之一表现为以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来量化[4]。
  课程广度(G)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可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来量化。
  课程时间(T)是指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可用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来量化。
  
  二、课程难度及其要素的定量计算
  
  依据上述的课程难度模型,分别计算对应于两套教材中“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及课程难度。
  1.课程广度
  目前,在课程难度分析的模型中都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划分知识点的标准。基于对两国《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理解,将每章节中一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视为一个知识点⑥。因而,可用中、美科学教材依赖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规定的知识点来量化,并将属于“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范围内的知识点分别与教材中内容一一对应列举。
  “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编排在浙教版《科学》的七(上)第三章,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安排,分别将各节内容的知识点列出⑦。“太阳和月球(包括太阳的基本状况、太阳活动与月球)”、“月相”、“日食和月食”、“探索宇宙(包括人类飞向太阳的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知识点分别记为3、1、2、3,共9个知识点。美国《科学探索者》关于“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编排中,分别将“太阳(包括太阳的基本概况和太阳活动)”、“月球(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和登月使命”、“相、食和潮汐(包括月球的运行、月相、食、日食、月食、潮汐)”、“火箭和卫星(包括火箭工作原理和人造卫星)”的知识点记为2、2、6、2,共12个知识点。基于课程广度在数值上等于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的总和,因而浙教版《科学》与美国《科学探索者》的课程广度分别为G1=9,G2=12。
  2.课程深度
  我们通过相应的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程度的加权平均来刻画,我国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试行)》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具体要求程度如下[5]: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基于以上赋值,我国教材部分可直接计算其难度,美国教材部分结合《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水平考试指南》[6]对各知识点的要求程度来相应赋分,具体表现为浙教版《科学》与《科学探索者》在该主题的知识点赋分分别为11与15(如表1)。依据李高锋基于史宁中教授所提出的定量公式中的不足(最大抽象度不能综合刻画课程深度)而提出的应以所有抽象度总和或课程目标的总赋值来刻画课程深度[7],可以得到两套教材在该主题内容中的课程深度分别为S1=11、S2=15⑧。
  3.课程时间
  对于课程时间,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基于教材内容与结合对科学教师的访谈而获得;美国科学教材依据考试指南来确定课程时间。将表1呈现的每一知识点记为1课时,以教材中每一个单独成页的探究活动视为1课时。具体计算情况见表2,即浙教版《科学》在该主题计算所得的课程时间(T1)等于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所需时间的总和,即T1=2+1.5+2+2+0.5+0.5+0.5=9,共9课时;美国《科学探究者——天文学》在该主题计算所得的课程时间(T2)等于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所需时间的总和,T2=2+2+2+0.5+1+1+1+2=11.5,共11.5课时。
  
  三、分析与讨论
  
  依据上述表1与表2中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的数据,可得出课程难度定量值。进一步将其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N=(αS/T)+(1-α)G/T,并考虑α的取值范围(0<α<1),可得出课程难度系数的取值范围?輥?輱?訛,具体如表3。
  从表1至表3的数据看,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在“月球、地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与课程时间均高于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探索者》在该主题内容中增加了食、潮汐两个知识点,同时还将“火箭、卫星”分别单列成节,也构成两个知识点,这使得课程广度明显增大。对表3中的数据综合分析,浙教版教材在减少知识点的同时,也减少了课程时间,使得两套教材由原先的知识点差值3转变为可比广度差值0.04,即浙教版教材在可比广度上仅略低于《科学探索者》。
  《科学探索者》在课程深度层面较之于浙教版《科学》大0.08(若以史宁中教授的定量公式,未经修正时该差值为0.03),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美国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多,表现了该教材在介绍知识点的同时,关注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与方法的掌握,彰显了《科学探索者》强调探究的理念。尽管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但在主题的知识点所反映的探究活动数量不多,教材中设计的“制作小地球仪”、“活动星图的制作”也不对应于该主题内容。因而,可以认为浙教板《科学》教材在科学探究维度的要求较之《科学探索者》低。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米歇尔·福柯被誉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其权力话语观影响深远。《所罗门之歌》是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展示了以麦肯·戴德家族为代表的美国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虽然老麦肯和麦肯二代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但他们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都处于“失声”状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观为理论支撑,解读老麦肯和麦肯二代的“失声”根源,旨在警醒美国黑人群体只有冲破白人文化规训的安逸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区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路径与方法,并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意义,各种跨校协作共同体组织与活动,创新了校际协作管理制度,开发了跨校活动课程,使城乡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融合;学校共同体;托管;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57-04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较难进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视野。薛瑞萍作为一名以教育写作赢得独特专业成长机会的普通教师,其六年間出版的六本教学手记,值得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特别是薛老师种种特立独行的教学言行背后,存在着多种关于母语的课程意识和教学信念,“日有所诵”、“定能生慧”等行动与信念,可供普通教师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母语;课程意识;教学信念;教学手记     中图分类号
摘要:“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
十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弹指一挥。十年一课,虽乡音未改但今非昔比。仿佛端详照片,细细品味周老师的课堂,如果说十年前的“丹顶鹤”还略显青涩与稚气,十年后则显得朴素大气且不失灵动。对执教者来说,十年一课无疑是成长的见证,对看课者来说,围观一课不啻纵览课改十年,个中滋味怎是寥寥几语所能道尽?笔者谨选取目力可及处从以下四个方面略谈学习体会。  一、目标重构:在人文与工具的左右中定位  语文教学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无锡市蠡园中学是滨湖区一所普通公办初中。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校,这里的生源和师资都是未经选拔的“原生态”。但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教育科学发展方向的有特色的发展之路。蠡园中学从底层走向高层,从薄弱学校走向品牌名校,一步步创造出育人的奇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通过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学校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不断解放与提高教育生产力。  先进管理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自2002年起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十年里,学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从课题化到课程化再到学科化的转变。    第一个阶段:课题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2002年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兴未艾,很多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学校决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培训骨干教师基础上以点带面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首先,学校组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文化理校、文化立校。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度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我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大致经历了规范、引导、陶冶三个阶段,目前学校正在向特色建设、高位发展的阶段迈进,制度文化的建设自然有了新的内涵,人文关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制度的规范功能  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具体来说,学校的制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课堂效率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不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学会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事件回放<<<<  據201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南京某大学门口的理发店因实施“软暴力”被查。该店声称剪发只要20元,但剪发过程中店员会强行给顾客抹上“高价产品”,直到结账时才告知,然后提出办卡可以打折,强迫顾客消费。目前涉案8人因强迫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到4年不等。  时事鲜评  理发是关乎每个人的“头等大事”,但遗憾的是,理发行业的宰客行为时有发生,且多数情节夸张,索价离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