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永远的乡愁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佳节引入蓄情感
  
  师:(板书“佳节”)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知道哪些?结合课前的预习说一说。
  生1:我知道有春节、元宵节。
  生2:我知道有端午节、中秋节。
  生3:还有清明节、重阳节。
  ……
  师:在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过哪一个呢?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拿到红包。
  师:哦,有这么多好事,真的很吸引人!
  生2:我也是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每年过春节,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就会回来过年,我们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很幸福!
  师:是啊!你一定是盼着天天都能过大年,不为别的,只为能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生3:我喜欢过中秋节,因为这一天我和家人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可好玩了!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们都能想象到你开心的样子了。
  师:同学们,有人在节日中尽情享受的是一份热热闹闹的快乐,有人品尝的是一份团团圆圆的幸福,而有人默默承受的却是一份绵绵长长的思念……唐朝有位诗人王维(映示诗人形象)在重阳佳节这天,就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指名读题)
  师:课题中有三个生字:逢、佳、倍,你都读准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出发,找准契入点,让他们畅所欲言、吐露真言。于是欢乐的画面、热闹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领进了课堂的学习情境之中,为接下来体会王维内心的思念做好了铺设。】
  
  二、读文交流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诗句哪些内容?可以结合你预习时的思考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生自由读诗文并思考。)
  生1:我从题目中的“九月九日”知道了王维是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
  师: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生2:我从诗的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
  生3:我知道茱萸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上茱萸可以祛病驱邪。
  生4:我来补充。通过搜集资料,我知道了重阳节时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诗句中获取信息,还能借助搜集的资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很好!有人吃过重阳糕吗?
  生5:我吃过。重阳糕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回味似的)
  师:瞧,你说的我们都快流口水了!
  (众生点头大笑)
  生6:人们还会在重阳节时赏菊花、饮菊花酒。
  师:大家可能没喝过菊花酒,但我们想象一下,菊花酒里面一定会有一种味道,就是——
  生齐:菊花的香味!
  师:你还懂读了诗句中的什么内容?
  生7:我知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乡”指的是长安,王维的家乡是在山东省。
  师:王维的家乡可不在山东省啊。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王维的家乡具体在什么地方吗?
  生8:在蒲州。蒲州和长安之间隔着一座山——华山。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长安在华山的西面,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什么,这回你们知道了吗?
  生9:这里的“山东”应该指华山的东面,而不是现在的“山东省”。
  师:你说的非常正确。现在,谁来读读诗的题目?
  生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11: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我能感受到王维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教师只需、且必须提供一个平台,让出机会、空间给学生交流、展示对诗文的初步认知。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理解,更有益于生成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是呀,重阳节本应是家人团聚、欢乐祥和的日子,可是王维却独自一人、远在他乡。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你觉得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思念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时的记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
  生1:我们从“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感受到王维很孤单,他很想念家人。因为“他15岁时就离开家乡,到了京城长安,在那里已经两年了。”他在那里呆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想家。
  生2:我们小组想进行补充。王维并不仅仅是因为两年的时间而想家。如果是在那里一年、半年,他也会想家。如果是在那里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还是会想家。他是因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和亲人,才会这么想家。
  师:是的。长安对于王维来说永远都是什么?
  生3:长安永远都是别人的家乡。只有蒲州才是自己的家乡。即使在长安生活得再好,也会想念蒲州、想念亲人!
  师:这就是王维所说的——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谁愿意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思念。
  (生有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4:我们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感受到王维的思念。王维平常就很想家,在过重阳节时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的情景,就更加思念亲人了。
  生5: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就是他刚才说的内容,我想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6: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很早就起床,扶着老人、搀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去登高游玩、庆祝节日的情景。
  生7:老师,我想补充。我知道人们一大早起床出来,是因为“人逢喜事精神爽”。就像我,要是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天不亮就会醒了。
  师:是的。一家人在一起,扶着老人、搀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外出游玩,多幸福!这就是对这段话中两个词语最好的解释,这两个词就是——
  生8:“扶老携幼”和“兴高采烈”。
  师:谁再来说说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表述“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意思)
  师:除了登高、游玩之外,人们还会怎么欢度重阳节呢?
  生9:人们还会头插茱萸,祈祷来年一家人能消灾避难,平平安安。
  生10:还会用品尝喷香的重阳糕和饮用美味的菊花酒的方式,表达美好的祝福。
  师:你们说的真好!谁愿意来读出人们过重阳节时欢乐的情景?
  (生读课文内容)
  师:对于王维来说,这热闹只属于别人,别人越热闹,就越显得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也就越发浓郁。
  生11:老师,我们小组认为从“每逢”中可以看出王维每次遇到节日都会思念亲人,不仅仅是在重阳节,还有过春节、中秋、端午……
  师:这就是他在诗句中所说的——
  生齐: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中关键词句与古诗紧密相连。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揣摩诗人的感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丰富其情感体验并进入诗的意境。“文包诗”的文体特点教学亦渗透其中。】
  师:还能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思念?
  生12:还能从“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字体会到这一点。所有的兄弟都在家乡登高聚会,唯独只有王维一个人远在他乡,孤零零的……
  生13:想请同学们想一想,王维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生14:如果我现在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兄弟们团圆,一起登高游玩,那该多好呀!
  生15:我的兄弟们现在一定也在思念我呢!
  生16:以前和家人在一起是多么快乐呀!现在我一个人远在他乡,不能和家人见面,真是太让人伤心了!
  ……
  师:多少思念,多少孤独,多少期盼,多少渴望……都凝聚在这个“少”字之中!谁来把王维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17:我能从文中的这个省略号可以看出王维心中有很多的感受,不能用语言进行表达了。
  师:文中的“思绪万千”指的就是——
  生18: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是指王维很想家乡、想和兄弟团圆、想曾经快乐的日子……
  生19:我知道王维一定还会想母亲。因为我搜集到王维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人将几个孩子抚养长大,而且母亲的身体很不好,所以王维一定会担心母亲,想念母亲。
  师:课前的资料搜集让你对王维的“思绪”有了更深的理解,真好!请你来读这个词语。
  生23:思绪万千!
  师:此时此刻,王维心中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长长的思念,浓浓的亲情都凝聚在笔端,化作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地、有感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出王维的心声?(指名有感情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全体有感情读诗)
  【设计意图:唤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激情碰撞,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追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思念”,教师辅之以适时点拨和评价激励,无疑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成为了对话中的主角。他们自由交流见解,乐于分享智慧,随之而来的便是课堂上的精彩纷呈。】
  四、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字词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像这样把思乡之情写进诗句的又岂止是王维一个人呢?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1: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头”“思”表达了李白的思念。
  生2: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愁”字表达出诗人的思念。
  生3: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何时”“还”告诉了我们作者多想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同学们,古诗中有殷殷的思乡情,现代诗中也有那绵绵的乡愁啊!
  (映示、赏读余光中的《乡愁》)
  ……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吟诵这些诗句,也许不一定完全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总有一天,等你们长大,当你们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外地去学习、工作,时间久了,或许你们就会想起这一首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那时你们定会更清晰地懂得什么叫做——(指课题,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拓展吟诵”意在浓郁思乡的情结、积淀思乡的文化,更意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之处!】
  附:《每逢佳节倍思亲》前置性作业
  一、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如:逢(féng)()
   () ()
  二、通过搜集,我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 ________等。其中我最喜欢过_________节,因为__________。
  三、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我来试着说说对他们的理解。
  扶老携幼: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高采烈: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绪万千:
  四、我认真地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读了______遍。
  (1)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
  (2)我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诗中的“___________”这个字(或词语)感触特别深,原因是:
  
  五、我还知道一些思念家乡的诗句,与大家分享。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聪明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课文中“文”与“诗”之间是有许多联系的哦!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其他文献
摘要:诵读使人们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的文字结构和意义结构为读者提供了转化为有声言语的基础和空间。文本的声音形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象化的产物。诵读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进行的,读者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言语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需要全面发挥诵读的理解、表意、益智的功能。优化诵读,可采取注重主体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策略。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长期以来,“听说读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极其艰难。由此看来,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攻关,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这
我喜欢听课,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听过数千节课,却很少评课。上课者真的不容易,他们很辛苦,尊重上课者那是必须的,我知道随便说说那是一种不尊重。但看了人家的课,如果不说不写点东西,等于是欠债不还债,恰有一种不道德之感。这是很纠结的事!我很清楚,不管谁点评课,都要贴上一个个标签,贴准确了、贴得像艺术品等众人拍手称赞,贴的方位不对,贴得太多、太大,让人耻笑,结果教者没了,评者也消失了。著名特级教师郭老
读了冷老师与四个插班生的故事,内心颇不平静。作者以质朴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以及似乎有些琐碎的情节,将四个“非常”的孩子领到了读者的面前:遭遇放弃的顽劣“差生”李亮,右臂残缺的女孩李丽,家境贫寒而有个性的陈士飞,成绩不好自卑辍学的陈新宇,与之共处的枝枝节节中,我读到了一位师者内心深处对孩子深沉的爱、对教育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强烈的责任感,也读到了一位心地柔软的老师对待非常学生的别样的爱的艺术:寻常对待
内容摘要:小说《春》的艺术手法很大程度借鉴了《红楼梦》,尤其是对于人物形象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在这两部以反封建精神为核心的小说人物中,贾迎春和周蕙如这两个“逆来顺受”的形象并不很引人关注。尽管她们姿容丰满安分守己心地善良,却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最后遭受夫家的虐待而暴命,她们的悲剧人生与自身的性格缺陷值得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贾迎春 周蕙如 女性形象  《红楼梦》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借助贾宝玉
今年过年,我向父母申请了压岁钱的使用额度———500元,这也是他们能允许的最大限额。剩余的压岁钱都由我妈妈这位“财政大臣”掌管。  我想好好利用这笔钱,為他们做些事情,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  我寻思着,看一场喜剧应该可以。我在网上买了三张电影票,邀请父母一起观看电影。在电影院,我听到了他们的笑声,我想我成功了,父母很少这样开心地笑了。看完电影我提出在外面吃饭,可他们点的菜没有一道合我的胃口,我没
一、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背景和目的    时下,学校都能开展一般意义的校本学习,如校内观摩研讨,展示教学等,但如何在学校反思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对此,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校本教研的研修模式。  何为“主题式”校本教研呢?“主题式”校本教研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的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它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
一开始的三句话,好像是某单元练习中的内容,据此,教者进一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试图在拓展中深化儿童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这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最为可贵。所以这一节课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在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而在于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对教师自身价值的确认,对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传统价值理念的坚守,以及在世界多元化进程语境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发扬广大的使命担当。因此,这节课的意义,集中在教者
摘要:小学语文“目标导学”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恰当的导学目标。导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文本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坚持全面与重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坚持联系现实生活;引领学生自主建构。同时,目标描述要明确、适切、可检测。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    我校研究并实践的小学语文“目标导学”,主要是指以导学目标引领激励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对话认识与实施的过程。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展开这样的过程,就犹如“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李镇西)。这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亲和力的图景。这图景,既是理想的召唤,也是现实的需求     一、师生对话——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场    对话需要在一定的情场中进行。良好的心理情场、舒缓的现场氛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