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佳节引入蓄情感
师:(板书“佳节”)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知道哪些?结合课前的预习说一说。
生1:我知道有春节、元宵节。
生2:我知道有端午节、中秋节。
生3:还有清明节、重阳节。
……
师:在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过哪一个呢?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拿到红包。
师:哦,有这么多好事,真的很吸引人!
生2:我也是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每年过春节,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就会回来过年,我们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很幸福!
师:是啊!你一定是盼着天天都能过大年,不为别的,只为能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生3:我喜欢过中秋节,因为这一天我和家人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可好玩了!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们都能想象到你开心的样子了。
师:同学们,有人在节日中尽情享受的是一份热热闹闹的快乐,有人品尝的是一份团团圆圆的幸福,而有人默默承受的却是一份绵绵长长的思念……唐朝有位诗人王维(映示诗人形象)在重阳佳节这天,就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指名读题)
师:课题中有三个生字:逢、佳、倍,你都读准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出发,找准契入点,让他们畅所欲言、吐露真言。于是欢乐的画面、热闹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领进了课堂的学习情境之中,为接下来体会王维内心的思念做好了铺设。】
二、读文交流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诗句哪些内容?可以结合你预习时的思考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生自由读诗文并思考。)
生1:我从题目中的“九月九日”知道了王维是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
师: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生2:我从诗的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
生3:我知道茱萸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上茱萸可以祛病驱邪。
生4:我来补充。通过搜集资料,我知道了重阳节时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诗句中获取信息,还能借助搜集的资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很好!有人吃过重阳糕吗?
生5:我吃过。重阳糕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回味似的)
师:瞧,你说的我们都快流口水了!
(众生点头大笑)
生6:人们还会在重阳节时赏菊花、饮菊花酒。
师:大家可能没喝过菊花酒,但我们想象一下,菊花酒里面一定会有一种味道,就是——
生齐:菊花的香味!
师:你还懂读了诗句中的什么内容?
生7:我知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乡”指的是长安,王维的家乡是在山东省。
师:王维的家乡可不在山东省啊。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王维的家乡具体在什么地方吗?
生8:在蒲州。蒲州和长安之间隔着一座山——华山。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长安在华山的西面,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什么,这回你们知道了吗?
生9:这里的“山东”应该指华山的东面,而不是现在的“山东省”。
师:你说的非常正确。现在,谁来读读诗的题目?
生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11: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我能感受到王维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教师只需、且必须提供一个平台,让出机会、空间给学生交流、展示对诗文的初步认知。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理解,更有益于生成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是呀,重阳节本应是家人团聚、欢乐祥和的日子,可是王维却独自一人、远在他乡。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你觉得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思念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时的记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
生1:我们从“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感受到王维很孤单,他很想念家人。因为“他15岁时就离开家乡,到了京城长安,在那里已经两年了。”他在那里呆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想家。
生2:我们小组想进行补充。王维并不仅仅是因为两年的时间而想家。如果是在那里一年、半年,他也会想家。如果是在那里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还是会想家。他是因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和亲人,才会这么想家。
师:是的。长安对于王维来说永远都是什么?
生3:长安永远都是别人的家乡。只有蒲州才是自己的家乡。即使在长安生活得再好,也会想念蒲州、想念亲人!
师:这就是王维所说的——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谁愿意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思念。
(生有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4:我们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感受到王维的思念。王维平常就很想家,在过重阳节时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的情景,就更加思念亲人了。
生5: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就是他刚才说的内容,我想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6: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很早就起床,扶着老人、搀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去登高游玩、庆祝节日的情景。
生7:老师,我想补充。我知道人们一大早起床出来,是因为“人逢喜事精神爽”。就像我,要是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天不亮就会醒了。
师:是的。一家人在一起,扶着老人、搀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外出游玩,多幸福!这就是对这段话中两个词语最好的解释,这两个词就是——
生8:“扶老携幼”和“兴高采烈”。
师:谁再来说说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表述“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意思)
师:除了登高、游玩之外,人们还会怎么欢度重阳节呢?
生9:人们还会头插茱萸,祈祷来年一家人能消灾避难,平平安安。
生10:还会用品尝喷香的重阳糕和饮用美味的菊花酒的方式,表达美好的祝福。
师:你们说的真好!谁愿意来读出人们过重阳节时欢乐的情景?
(生读课文内容)
师:对于王维来说,这热闹只属于别人,别人越热闹,就越显得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也就越发浓郁。
生11:老师,我们小组认为从“每逢”中可以看出王维每次遇到节日都会思念亲人,不仅仅是在重阳节,还有过春节、中秋、端午……
师:这就是他在诗句中所说的——
生齐: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中关键词句与古诗紧密相连。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揣摩诗人的感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丰富其情感体验并进入诗的意境。“文包诗”的文体特点教学亦渗透其中。】
师:还能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思念?
生12:还能从“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字体会到这一点。所有的兄弟都在家乡登高聚会,唯独只有王维一个人远在他乡,孤零零的……
生13:想请同学们想一想,王维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生14:如果我现在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兄弟们团圆,一起登高游玩,那该多好呀!
生15:我的兄弟们现在一定也在思念我呢!
生16:以前和家人在一起是多么快乐呀!现在我一个人远在他乡,不能和家人见面,真是太让人伤心了!
……
师:多少思念,多少孤独,多少期盼,多少渴望……都凝聚在这个“少”字之中!谁来把王维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17:我能从文中的这个省略号可以看出王维心中有很多的感受,不能用语言进行表达了。
师:文中的“思绪万千”指的就是——
生18: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是指王维很想家乡、想和兄弟团圆、想曾经快乐的日子……
生19:我知道王维一定还会想母亲。因为我搜集到王维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人将几个孩子抚养长大,而且母亲的身体很不好,所以王维一定会担心母亲,想念母亲。
师:课前的资料搜集让你对王维的“思绪”有了更深的理解,真好!请你来读这个词语。
生23:思绪万千!
师:此时此刻,王维心中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长长的思念,浓浓的亲情都凝聚在笔端,化作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地、有感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出王维的心声?(指名有感情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全体有感情读诗)
【设计意图:唤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激情碰撞,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追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思念”,教师辅之以适时点拨和评价激励,无疑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成为了对话中的主角。他们自由交流见解,乐于分享智慧,随之而来的便是课堂上的精彩纷呈。】
四、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字词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像这样把思乡之情写进诗句的又岂止是王维一个人呢?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1: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头”“思”表达了李白的思念。
生2: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愁”字表达出诗人的思念。
生3: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何时”“还”告诉了我们作者多想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同学们,古诗中有殷殷的思乡情,现代诗中也有那绵绵的乡愁啊!
(映示、赏读余光中的《乡愁》)
……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吟诵这些诗句,也许不一定完全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总有一天,等你们长大,当你们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外地去学习、工作,时间久了,或许你们就会想起这一首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那时你们定会更清晰地懂得什么叫做——(指课题,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拓展吟诵”意在浓郁思乡的情结、积淀思乡的文化,更意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之处!】
附:《每逢佳节倍思亲》前置性作业
一、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如:逢(féng)()
() ()
二、通过搜集,我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 ________等。其中我最喜欢过_________节,因为__________。
三、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我来试着说说对他们的理解。
扶老携幼: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高采烈: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绪万千:
四、我认真地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读了______遍。
(1)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
(2)我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诗中的“___________”这个字(或词语)感触特别深,原因是:
五、我还知道一些思念家乡的诗句,与大家分享。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聪明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课文中“文”与“诗”之间是有许多联系的哦!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师:(板书“佳节”)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知道哪些?结合课前的预习说一说。
生1:我知道有春节、元宵节。
生2:我知道有端午节、中秋节。
生3:还有清明节、重阳节。
……
师:在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过哪一个呢?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拿到红包。
师:哦,有这么多好事,真的很吸引人!
生2:我也是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每年过春节,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就会回来过年,我们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很幸福!
师:是啊!你一定是盼着天天都能过大年,不为别的,只为能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生3:我喜欢过中秋节,因为这一天我和家人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可好玩了!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们都能想象到你开心的样子了。
师:同学们,有人在节日中尽情享受的是一份热热闹闹的快乐,有人品尝的是一份团团圆圆的幸福,而有人默默承受的却是一份绵绵长长的思念……唐朝有位诗人王维(映示诗人形象)在重阳佳节这天,就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指名读题)
师:课题中有三个生字:逢、佳、倍,你都读准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出发,找准契入点,让他们畅所欲言、吐露真言。于是欢乐的画面、热闹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领进了课堂的学习情境之中,为接下来体会王维内心的思念做好了铺设。】
二、读文交流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诗句哪些内容?可以结合你预习时的思考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生自由读诗文并思考。)
生1:我从题目中的“九月九日”知道了王维是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
师: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生2:我从诗的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
生3:我知道茱萸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上茱萸可以祛病驱邪。
生4:我来补充。通过搜集资料,我知道了重阳节时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诗句中获取信息,还能借助搜集的资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很好!有人吃过重阳糕吗?
生5:我吃过。重阳糕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回味似的)
师:瞧,你说的我们都快流口水了!
(众生点头大笑)
生6:人们还会在重阳节时赏菊花、饮菊花酒。
师:大家可能没喝过菊花酒,但我们想象一下,菊花酒里面一定会有一种味道,就是——
生齐:菊花的香味!
师:你还懂读了诗句中的什么内容?
生7:我知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乡”指的是长安,王维的家乡是在山东省。
师:王维的家乡可不在山东省啊。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王维的家乡具体在什么地方吗?
生8:在蒲州。蒲州和长安之间隔着一座山——华山。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长安在华山的西面,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什么,这回你们知道了吗?
生9:这里的“山东”应该指华山的东面,而不是现在的“山东省”。
师:你说的非常正确。现在,谁来读读诗的题目?
生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11: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我能感受到王维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教师只需、且必须提供一个平台,让出机会、空间给学生交流、展示对诗文的初步认知。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理解,更有益于生成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是呀,重阳节本应是家人团聚、欢乐祥和的日子,可是王维却独自一人、远在他乡。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你觉得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思念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时的记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
生1:我们从“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感受到王维很孤单,他很想念家人。因为“他15岁时就离开家乡,到了京城长安,在那里已经两年了。”他在那里呆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想家。
生2:我们小组想进行补充。王维并不仅仅是因为两年的时间而想家。如果是在那里一年、半年,他也会想家。如果是在那里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还是会想家。他是因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和亲人,才会这么想家。
师:是的。长安对于王维来说永远都是什么?
生3:长安永远都是别人的家乡。只有蒲州才是自己的家乡。即使在长安生活得再好,也会想念蒲州、想念亲人!
师:这就是王维所说的——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谁愿意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思念。
(生有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4:我们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感受到王维的思念。王维平常就很想家,在过重阳节时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的情景,就更加思念亲人了。
生5: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就是他刚才说的内容,我想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6: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很早就起床,扶着老人、搀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去登高游玩、庆祝节日的情景。
生7:老师,我想补充。我知道人们一大早起床出来,是因为“人逢喜事精神爽”。就像我,要是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天不亮就会醒了。
师:是的。一家人在一起,扶着老人、搀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外出游玩,多幸福!这就是对这段话中两个词语最好的解释,这两个词就是——
生8:“扶老携幼”和“兴高采烈”。
师:谁再来说说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表述“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意思)
师:除了登高、游玩之外,人们还会怎么欢度重阳节呢?
生9:人们还会头插茱萸,祈祷来年一家人能消灾避难,平平安安。
生10:还会用品尝喷香的重阳糕和饮用美味的菊花酒的方式,表达美好的祝福。
师:你们说的真好!谁愿意来读出人们过重阳节时欢乐的情景?
(生读课文内容)
师:对于王维来说,这热闹只属于别人,别人越热闹,就越显得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也就越发浓郁。
生11:老师,我们小组认为从“每逢”中可以看出王维每次遇到节日都会思念亲人,不仅仅是在重阳节,还有过春节、中秋、端午……
师:这就是他在诗句中所说的——
生齐: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中关键词句与古诗紧密相连。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揣摩诗人的感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丰富其情感体验并进入诗的意境。“文包诗”的文体特点教学亦渗透其中。】
师:还能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思念?
生12:还能从“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字体会到这一点。所有的兄弟都在家乡登高聚会,唯独只有王维一个人远在他乡,孤零零的……
生13:想请同学们想一想,王维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生14:如果我现在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兄弟们团圆,一起登高游玩,那该多好呀!
生15:我的兄弟们现在一定也在思念我呢!
生16:以前和家人在一起是多么快乐呀!现在我一个人远在他乡,不能和家人见面,真是太让人伤心了!
……
师:多少思念,多少孤独,多少期盼,多少渴望……都凝聚在这个“少”字之中!谁来把王维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17:我能从文中的这个省略号可以看出王维心中有很多的感受,不能用语言进行表达了。
师:文中的“思绪万千”指的就是——
生18: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是指王维很想家乡、想和兄弟团圆、想曾经快乐的日子……
生19:我知道王维一定还会想母亲。因为我搜集到王维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人将几个孩子抚养长大,而且母亲的身体很不好,所以王维一定会担心母亲,想念母亲。
师:课前的资料搜集让你对王维的“思绪”有了更深的理解,真好!请你来读这个词语。
生23:思绪万千!
师:此时此刻,王维心中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长长的思念,浓浓的亲情都凝聚在笔端,化作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地、有感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出王维的心声?(指名有感情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全体有感情读诗)
【设计意图:唤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激情碰撞,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追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思念”,教师辅之以适时点拨和评价激励,无疑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成为了对话中的主角。他们自由交流见解,乐于分享智慧,随之而来的便是课堂上的精彩纷呈。】
四、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字词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像这样把思乡之情写进诗句的又岂止是王维一个人呢?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1: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头”“思”表达了李白的思念。
生2: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愁”字表达出诗人的思念。
生3: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何时”“还”告诉了我们作者多想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同学们,古诗中有殷殷的思乡情,现代诗中也有那绵绵的乡愁啊!
(映示、赏读余光中的《乡愁》)
……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吟诵这些诗句,也许不一定完全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总有一天,等你们长大,当你们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外地去学习、工作,时间久了,或许你们就会想起这一首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那时你们定会更清晰地懂得什么叫做——(指课题,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拓展吟诵”意在浓郁思乡的情结、积淀思乡的文化,更意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之处!】
附:《每逢佳节倍思亲》前置性作业
一、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如:逢(féng)()
() ()
二、通过搜集,我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 ________等。其中我最喜欢过_________节,因为__________。
三、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我来试着说说对他们的理解。
扶老携幼: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高采烈: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绪万千:
四、我认真地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读了______遍。
(1)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
(2)我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诗中的“___________”这个字(或词语)感触特别深,原因是:
五、我还知道一些思念家乡的诗句,与大家分享。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聪明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课文中“文”与“诗”之间是有许多联系的哦!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