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老师整整花了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诗歌读、背了十三遍。这在公开课甚或常态课上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有意思的是,郭老师在这二十分钟中没有任何的“主题性”暗示,只是在重复着读、背的环节。
……
为什么郭老师要这样上《沉重的时刻》?我想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当学生一次又一次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被文本所吸引,不由自主对文本产生疑惑,不由自主产生表达疑惑的欲望,所以郭老师选择了“消失”。回顾郭老师的《愚公移山》、《珍珠鸟》中教师的位置,也是因为文本。“文本决定教师的位置”才是郭老师这堂课真正给予我们的东西。如果说在这堂课上,郭老师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那么必定是他在“关注文本”的道路上又前行了一大步。
——陆琦(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315040)
虽然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但不是无原则的。当学生认为诗中那个无缘无故死去的人和作者和自己没有关系时,郭老师的反应先是惊讶,然后开始引导,他通过各种具体的场景,甚至自己化身为死去的人,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是和自己是有关系的。仅仅让学生明白“有关系”还不能让郭老师释怀:
师:江里面在溺水的那个人,他眼睁睁地看着你,你会采取行动吗?
生:会!
师:当然要采取行动,因为他正看着你。
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在他发给学生的阅读讲义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没有人是一座岛屿》还是《马丁神父的遗诗》,都在提醒学生:关注别人就是关注自己。这也是一种呼唤,他想呼唤出被束缚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勇气和责任,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注及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我是看到了,郭老师在努力地摇动一片树林,努力地唤醒一些灵魂。
——徐启云(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
……
为什么郭老师要这样上《沉重的时刻》?我想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当学生一次又一次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被文本所吸引,不由自主对文本产生疑惑,不由自主产生表达疑惑的欲望,所以郭老师选择了“消失”。回顾郭老师的《愚公移山》、《珍珠鸟》中教师的位置,也是因为文本。“文本决定教师的位置”才是郭老师这堂课真正给予我们的东西。如果说在这堂课上,郭老师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那么必定是他在“关注文本”的道路上又前行了一大步。
——陆琦(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315040)
虽然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但不是无原则的。当学生认为诗中那个无缘无故死去的人和作者和自己没有关系时,郭老师的反应先是惊讶,然后开始引导,他通过各种具体的场景,甚至自己化身为死去的人,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是和自己是有关系的。仅仅让学生明白“有关系”还不能让郭老师释怀:
师:江里面在溺水的那个人,他眼睁睁地看着你,你会采取行动吗?
生:会!
师:当然要采取行动,因为他正看着你。
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在他发给学生的阅读讲义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没有人是一座岛屿》还是《马丁神父的遗诗》,都在提醒学生:关注别人就是关注自己。这也是一种呼唤,他想呼唤出被束缚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勇气和责任,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注及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我是看到了,郭老师在努力地摇动一片树林,努力地唤醒一些灵魂。
——徐启云(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