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维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oo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熟。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最容易培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是教师们过分地追求学生的分数,不断给他们灌输“中考至上”,一切学习就是为了中考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数学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本进行深入地剖析,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培养,切不可让他们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定式思维。以下,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几种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维 灵活性 深刻性
  新課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认识到这些零零后学生的学习、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并利用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性的教学手段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的人才。
  一、在概念的深刻理解中,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有些老师在引入相关概念时,只是简单地对概念进行讲解,缺乏一个思维引导。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概念和公式,但是却没有很多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初中数学苏教版中很多内容是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分析,教材虽然不是很难,但是内容却更加丰富。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概念有一个理解,当自己能够系统的掌握知识时,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让对概念进行多思维角度的思考。
  例如在讲解“走进圆形世界”这一章时,为了能够通过新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培养他们思考能力,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生动形象化。我问到:“你们觉得生活中的圆形有哪些?”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并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了讨论后,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男同学说乒乓球、足球、篮球就是圆形;有的学生说太阳是一个圆形;还有的同学竟然唱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月亮有时是一个圆形。学生们集思广益,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既能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理解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发散式的思维。又如在引入平行、垂直的概念时,时,我拿出课本,指着课本的两个对边,告诉学生这两条无限延伸也不会相交,并配合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将这个概念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引入垂直概念时,我利用简单的工具也进行了一个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概念后,我又让他们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现象和情境。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很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让他们在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时,都能通过自己思维的延伸对概念加以理解。
  二、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的可贵在于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教师除了要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外,还要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时,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我和他们说到:“你们能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举例吗?”学生们对我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给出了答案。通过将知识生活化,可以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一个延伸,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在讲解完勾股定理后,我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个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到:“既然勾股定理适用于直角三角形,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测量我们家的墙角是否为直角。”同学们集思广益,有些答案就连我也没有想到。由此可见,学生们不是缺乏数学素养,而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有效地将这种能力进行有效地开发。通过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和对一个知识的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要问一个学生“一加一等于几”,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答案,原因在于他对这个计算太熟悉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我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在讲解完“勾股定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动手去测量家里门框斜边的长度,学生们一开始并不理解。我告诉学生:“在搬家具时,一些家具是要斜着通过的,你们知道了斜边的长度,那以后搬家具时就不会损伤家具了,会得到家长的夸赞的。”后来,大多数学生们都对其进行了应用并顺利完成。他们反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需要考虑很多环节,比他们想象中的要难很多。但是,毫无疑问,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这个定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深刻性。
  以上是我提出的几种方法,教师们在借鉴时,还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策略,希望能够给广大数学老师的教学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辉泉.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
  [2] 王晶晶.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 商,2012(17).
  [3] 成江涛. 浅谈职业高中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J]. 才智,2011(15).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如何教好语文这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这个话题很大、很深,让许多人都摸不着头脑。认真反思,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分数上看,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从能力上看,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变得从容淡定,一切都在向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前进。但我总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了点什么?在思考中,渐渐地我觉得有些东西在慢慢地变得清晰,变得不再是那样毫无踪迹,于是变成下文,请方家指正。  一、少了一点“整体”
【内容摘要】中国古语中有提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学习的重要性。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有策略性的引导朗读,可以加强同学们的语文语感,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记忆能力和印象。对于年龄不大的初中生们来说,他们可能对语文中的写作技巧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兴趣不大,但是对于朗读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朗读,是一项既简单又目的性强的活动,那么,对于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什么有效的策
【内容摘要】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即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和要求。为此,数学课堂上应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动力,活跃课堂氛
【内容摘要】农村独生子女行为偏差是现在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的一种普遍的问题。在初中阶段行为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过分呵护孩子缺乏锻、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教育。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从心理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告诫教育,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纠正,有
【内容摘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问”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跟随我们的课堂节奏积极探究。课堂提问有很多种方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计划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重难点,加深知识印象,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教学探究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不感兴趣,不去思考。偶尔会有几个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这么简单,语文教育本身承载了更多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
【内容摘要】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需要适合的教学模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与思品课的学力发展是相适应的。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关键词】自学 议论 引导 学生学力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是特级教师李庾南几十年教育经验的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最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推广,取得巨大成功,后陆续推广到其
叶黎明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上撰文《概念辨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以下简称“叶文”),笔者读后深有同感。又由于笔者对此问题亦早有认识,在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自己的看法,现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以期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讨论再添一把火。  叶文在该文“聚焦”中明确指出,“分析说理能力不足”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硬伤,并指出其有三个表现:单向思维、单层论证、感情用事。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志向和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和价值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让学生都能梦想成真。  【关键词】初中德育 思想品德 教学 灵魂与生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需要把握分寸,保持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政治素养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当前的教育大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数学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跟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