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初三阶段,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所加深,导致课堂两极分化问题愈加严重,进而给学困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时了解学困生所面临的学习困境,据此改进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争取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学困生到学优生的转化.
  关键词:初三物理;学困生;转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6-0064-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简介:王成娅(1994.9-),女,贵州省遵义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FQ)]
  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且成绩处于较低水平的学生被称为学困生,他们经常被教师所忽略,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教育是公平的,应当面向每一位学生.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不能放弃学困生,要予以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争取在保证其他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能够让学困生得到相应程度的锻炼与提升,从而为学困生转化成中、优等生提供有力支持.
   一、学困生在物理学习中所面临的困境
  1.兴趣不足,缺乏积极性
  有的学生把物理学习当成一个探索自然的过程,并在其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只能感受到枯燥和乏味,他们对物理的研究内容缺乏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久而久之,其物理水平便会落后于其他学生,最终成为学困生.所以,要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要培养学困生的物理兴趣,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2.能力不足,缺少参与感
  物理教学应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但是,学困生物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所以在课堂上往往抢占不到学习资源,最终被排斥在课堂活动之外,难以获得参与感.这激化了学困生与优等生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拉大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导致学困生产生消极堕落的心态.
  3.信心不足,缺乏抗压力
  由于长期在学习中处于弱势,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学困生难免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敢说明自己的问题,不敢表达自己想法;且抗压能力较弱,容易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且容易使其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
   二、实现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教学策略
  1.渗透生活元素,呈现趣味物理
  不难发现,很多物理的理论知识是历代科学家从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来的,而成熟的物理技术又回馈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这体现了物理与我们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所以物理教学应当从生活出发.并且,对学困生而言,物理是枯燥复杂的,而生活是简单有趣的,他们自然更愿意亲近生活,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所以,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图景,从而呈现物理的趣味性,唤起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杠杆》一课时,我先拿出一块钉着几根铁钉的木板,以及钳子、螺丝刀、羊角锤等工具,然后我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明想将一块旧木板改装成桌面,可是木板上有很多钉子,影响写字,他想把钉子拔出去,请问用哪种工具更方便?”这一生活化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热切讨论之际,我邀请几名学困生上台展示拔钉子.接着,我给学生下发指甲刀、镊子、瓶起子等生活常用工具,让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完成一些任务,之后我让学生探讨:“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表现得十分积极,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实验和探究,最终顺利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杠杆.所以说,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是增加课堂趣味、提升学困生积极性的可行之法.
  2.均衡分配任务,丰富表现机会
  初三物理課堂的知识密度较大,且知识难度更深,但一些基础扎实、性格外向的学生依然能够积极与老师互动,教师也更愿意将课堂探究任务交给这部分学生,并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而学困生物理基础薄弱,且自卑心理较重,所以很难主动争取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加重了课堂两极分化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有效的手段为学生均衡分配任务,尽量多给学困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其获得参与感,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功率》一课时,我便采取分层设疑的策略.首先,我向学生提问:“小明从一楼爬上五楼用了1.5分钟,从一楼跑上五楼用了1分钟,请问在这两种情况下,小明做的功一样吗?”因为之前学过“功”,所以这一问题比较简单,我便尽量邀请学困生来作答.当学困生答出“做功相同”后,我追问道:“小明两次上楼所用的时间不同,是因为他上楼的快慢不同,这也就说明了他做功的什么不同?”这一问题中包含了明显的提示,学困生很容易答出“做功的快慢不同”.于是我对学生表示赞许,并引出“如何表示做功的快慢”这一问题,然后再将表现的机会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从而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提高其物理水平.
  3.组织合作探究,调和学生矛盾
  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之间在兴趣、性格、物理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课堂上,中、优等生往往能够主动抢占更多的学习资源,而学困生则被排挤在外,这一现象激化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导致优生愈优、差生愈差.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差生和优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促使其互帮互助.所以,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借此调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困生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一课时,需要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首先,我指导学生合理分组,然后展示探究任务,即“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进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先是共同制定实验计划,然后进行内部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连接电路以及调节仪器,有的负责观察和记录数据……最后小组成员再针对实验结果共同分析和讨论.而学困生一般负责比较简单的工作,也能在小组成员的指导下解开一些疑惑,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自信.所以说,在初三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对帮助学困生深入参与课堂活動、提升自信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实施多元评价,挖掘学生优点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其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向.而对学困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正面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获得前进的力量,负面的评价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所以,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元评价的机制,即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尽量以鼓励为主,多多挖掘学生的优点,从而提升学困生的自信,使其获得对抗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例如:在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课时,需要学生以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在学生合作完成活动后,我便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有的学困生并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但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于是我便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表扬;而有的学困生并没有分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但是电路图画得十分干净、清晰,于是我便对学生的绘图能力提出表扬.另外,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困生对自己的物理水平和课堂表现产生全面的认识,并使其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提升学困生学习物理的自信,使其在接下来的学习旅程中能够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总之,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根据他们的内心诉求来调整教学方针,帮助他们实现到学优生的转化,从而真正落实教育公平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孙继刚.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08):98-99.
  [2]李正海.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248.
  [3]沈志亮.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10):14-15.
  [责任编辑:李 璟]
其他文献
摘 要:“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是解三角形的四种基本题型之一.由于这种题型的三角形可能无解、一个解或兩个解,解的个数不易确定,因而成为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三角形的解;个数;判断;妙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5-0036-02  参考文献:  [1]童心.关于“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的再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10(10)
摘 要:高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三观和人格都处于健全的关键时期,而高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阶段,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培养也十分重要,高中数学课程是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基础学科,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完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的方法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该教学方法能够从问题的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可奠定课堂教学的基调,帮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姿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因此,关注数学课堂导入,不断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
摘 要: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相应教学情境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有效改善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情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围绕实际教学目标,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吸收数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文从分析创设情境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入手,提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摘 要: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小学数学中,方程隶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部分,由于学生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常常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出现各种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错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方程内容时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小学生方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这一方面的教学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
摘 要:不等式中的任意与存在问题历来是教与学的重难点,这类问题将参数变量集于一身,融合函數、方程与导数等知识,形式灵活,思维性强,一直倍受命题人的青睐.本文基于变量个数、量词类型两个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类解析.  关键词:任意;存在;不等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5-0034-02  参考文献:  [1]孟方明.一道恒成立问题解法的多角度探究
摘 要:求解某些含有指对数混合式的问题,可以尝试进行指对数的互化变形,从而得到局部相同的式子,并在换元后,结合几个常见的重要不等式进行求解.  关键词:指对数混合式;同构换元法;解題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5-0030-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摘 要:代换法是解答高中数学习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相关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巧妙代换,能更好地揭示相关参数之间的规律,通过积极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顺利求解.高中数学不同的习题类型代换的思路有所不同.教学中为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一解题方法,提高应用的灵活性,应注重为学生展示代换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代换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