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北省在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对加快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往往忽视产业链的整合, 导致链上企业分工不明确, 重复建设严重等,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鉴于此, 本文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若干条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链;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京津冀”成为又一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对极具区位优势的河北省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我省如何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河北省的产业发展和省级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拟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进行研讨。
一、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招商数量,轻招商质量
河北省各个地市近几年引进的招商项目很多,招商项目数量很可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税收和就业。但是招商引资中各地方政府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各行政区域政府将从区域外部流入的企业统统算作招商引资,从而导致各个园区之间互挖墙角的现象比较严重,只重视招商引资,而不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发展园区自身的特色,这不但增加了企业的流动性,而且提高了招商引资成本,降低了效率和资源浪费,企业的管理成本难免会居高不下,产业集群的效应难以发挥,对整合当地原有产业帮助不大,降低园区整体的竞争力[1]。
(二)重企业招商,轻产业配套
由于一些地市的高新区没有给其提供相关产业配套,部分招商引资的企业落地后变成一个一个的独立企业,企业之间关联不起来,产业集聚度低,使园区缺乏产业配套和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造成工业用地产出率偏低。另外也导致了园区的企业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下降。可以说,产业聚集度低和产品配套能力弱已经直接影响着各个工业园区的工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三)重招商活动,轻产业链整合
河北省各地市部门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花了很大的力气,实行多样化的“主动招商”,甚至可以说是“全员招商”,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招商形式——如重点推进的全民招商、特色产业定向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丰富多彩的招商活动,搭建平台。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分工的细化和合作的有效性,除了当地原有的一些本地工业企业外,招商的企业地域分布不集中,企业之间相互关联性不高,致使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四)产业培植绩效较差
1.产业集中度低。工业园区内产业特征不明显,没有出现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园区投资密度和产出率偏低。
2.产业特色不明显。一个园区在选择招商引资中必须要考虑引进企业是否与其设计定位相适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其开始规划时的确定的发展定位还存在很大的出入。招商引资企业的产业属性与工业园区发展定位的偏离,工业园区内企业分布在多个产业中,没有真正形成某一主导产业的相关企业的集聚空间,产业特色不明显。
二、基于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路及建议
(一)依据产业链整合理念,确定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在工业园区的筹备阶段对未来园区发展进行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各园区间的产业分工要明确;二是产业发展要与当地产业基础相符合;三是新兴产业发展要有必要的条件支撑;四是在一个园区内涉及产业类型不宜过多,并尽量考虑产业间的关联性,不应将相互冲突的产业放在一个园区内。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从追求总量扩展到力图培植区域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培植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应该强调“产业”而不是单纯的企业,产业是由众多企业所组成,但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叠加,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形成产业发展的氛围。在过去几年的招商引资中,各园区主要看中的是资金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新的形势下,应该改变政策,结合现有的产业特色,通过引进某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企业,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方向从“资金导向型”转向“产业导向型”
依据产业定位确定招商引资对象,招商引资以是否具有产业带动能力为重要的甄别参考标准,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种子企业”,鼓励跨区域“群体投资”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承接具有群体转移特征的项目,在引资过程中,对引进企业的甄别,不再以资本额度大小为唯一依据,而要研究该企业是否在引入地有形成产业配套的可能。变承接企业为承接产业。政府在制定招商政策过程中以加强产业关联为特征,通过市场关系建立转移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契约,增强本地产业的竞争力。
(四)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聚集
目前地方政府部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是:先承接项目而后扩展总量进而催生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于看重资金量与项目量,这样很容易造成“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企业转移陷阱”,难以真正催生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要想实现区域优势产业的培植目标,提高的实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要完成把总量扩展目标到产业培植目标的彻底转型,而产业链整合是实现区域优势产业培植壮大的重要路径。针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及其功能定位,分环节、分企业特性出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核心企业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式产业链与需求拉动式产业链,注重培养产业链成长[3]。同时,还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等相关政策,便利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目标分层错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业链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贺勤志.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1):18-20.
[2]朱宜林.我国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5,9.
[3]吴金明.“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中国工业经济,2007(1):53-60.
作者简介:孟 彬(1982-),男,硕士,河北省衡水市人,衡水学院讲师。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链;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京津冀”成为又一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对极具区位优势的河北省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我省如何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河北省的产业发展和省级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拟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进行研讨。
一、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招商数量,轻招商质量
河北省各个地市近几年引进的招商项目很多,招商项目数量很可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税收和就业。但是招商引资中各地方政府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各行政区域政府将从区域外部流入的企业统统算作招商引资,从而导致各个园区之间互挖墙角的现象比较严重,只重视招商引资,而不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发展园区自身的特色,这不但增加了企业的流动性,而且提高了招商引资成本,降低了效率和资源浪费,企业的管理成本难免会居高不下,产业集群的效应难以发挥,对整合当地原有产业帮助不大,降低园区整体的竞争力[1]。
(二)重企业招商,轻产业配套
由于一些地市的高新区没有给其提供相关产业配套,部分招商引资的企业落地后变成一个一个的独立企业,企业之间关联不起来,产业集聚度低,使园区缺乏产业配套和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造成工业用地产出率偏低。另外也导致了园区的企业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下降。可以说,产业聚集度低和产品配套能力弱已经直接影响着各个工业园区的工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三)重招商活动,轻产业链整合
河北省各地市部门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花了很大的力气,实行多样化的“主动招商”,甚至可以说是“全员招商”,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招商形式——如重点推进的全民招商、特色产业定向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丰富多彩的招商活动,搭建平台。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分工的细化和合作的有效性,除了当地原有的一些本地工业企业外,招商的企业地域分布不集中,企业之间相互关联性不高,致使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四)产业培植绩效较差
1.产业集中度低。工业园区内产业特征不明显,没有出现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园区投资密度和产出率偏低。
2.产业特色不明显。一个园区在选择招商引资中必须要考虑引进企业是否与其设计定位相适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其开始规划时的确定的发展定位还存在很大的出入。招商引资企业的产业属性与工业园区发展定位的偏离,工业园区内企业分布在多个产业中,没有真正形成某一主导产业的相关企业的集聚空间,产业特色不明显。
二、基于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路及建议
(一)依据产业链整合理念,确定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在工业园区的筹备阶段对未来园区发展进行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各园区间的产业分工要明确;二是产业发展要与当地产业基础相符合;三是新兴产业发展要有必要的条件支撑;四是在一个园区内涉及产业类型不宜过多,并尽量考虑产业间的关联性,不应将相互冲突的产业放在一个园区内。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从追求总量扩展到力图培植区域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培植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应该强调“产业”而不是单纯的企业,产业是由众多企业所组成,但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叠加,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形成产业发展的氛围。在过去几年的招商引资中,各园区主要看中的是资金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新的形势下,应该改变政策,结合现有的产业特色,通过引进某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企业,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方向从“资金导向型”转向“产业导向型”
依据产业定位确定招商引资对象,招商引资以是否具有产业带动能力为重要的甄别参考标准,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种子企业”,鼓励跨区域“群体投资”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承接具有群体转移特征的项目,在引资过程中,对引进企业的甄别,不再以资本额度大小为唯一依据,而要研究该企业是否在引入地有形成产业配套的可能。变承接企业为承接产业。政府在制定招商政策过程中以加强产业关联为特征,通过市场关系建立转移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契约,增强本地产业的竞争力。
(四)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聚集
目前地方政府部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是:先承接项目而后扩展总量进而催生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于看重资金量与项目量,这样很容易造成“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企业转移陷阱”,难以真正催生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要想实现区域优势产业的培植目标,提高的实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要完成把总量扩展目标到产业培植目标的彻底转型,而产业链整合是实现区域优势产业培植壮大的重要路径。针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及其功能定位,分环节、分企业特性出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核心企业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式产业链与需求拉动式产业链,注重培养产业链成长[3]。同时,还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等相关政策,便利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目标分层错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业链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贺勤志.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1):18-20.
[2]朱宜林.我国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5,9.
[3]吴金明.“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中国工业经济,2007(1):53-60.
作者简介:孟 彬(1982-),男,硕士,河北省衡水市人,衡水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