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chh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所输出的人才尤其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面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体系不完整、劳动精神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可以从构造劳动认同营造劳动精神的校园氛围,提供劳动平台促进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完善劳动评价推动劳动精神的机制健全三方面采取措施,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劳动精神.
其他文献
吉恩·维奈与吉恩·达贝尔内提出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是在早期直译与意译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对于重新认识直译与意译有启示作用.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译本之间的差异来说,运用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对译文中的直译和意译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方法,以及将之运用于中英互译时的优缺点.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独具一格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作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文种,诗歌的翻译不仅要求忠实地传达诗句的意思,还要兼顾其独特的意境、韵律、格式,而译者的使命是将诗歌之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许渊冲的“三美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三美”理论为视角,对诗歌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三美论”在指导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可以为唐诗英译提供有效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能力素养.随着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新变化.结合时代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地方高校课程的思政育人导向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十分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具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与中华民族特色传承力的显著优势.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实地调查及搜集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此类课程存在如下问题:重视传统学科优势,忽视地方人文元素的融入;欠缺核心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针对性,过度强调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质量发展不平衡.最后,从主辅式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验式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立体式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