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是系统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要强化学生把握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情感,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积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高中语文思維培养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不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方法,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文章重点论述了高中语文思维培养的定位及教学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强化语文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15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们对高中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语文课堂中也会有许多教师认真探索并创设思维训练课堂。为了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下了不少功夫,但却收效甚微。这主要是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成了固化模式,突然转变教学方式令教师难以找到方法,学生也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鉴于此,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必须科学创设高效的课堂,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思维品质培养训练,全面提升每位学生的语文思维,还能提升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
一、语文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一)语文思维的基本定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高考仍然是学生最重要的经历,是其人生与学习的重大转折点,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语文思维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不仅能使其语文学习有很大的改观,还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思维是通过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一定的概括或间接反映,主要是运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语文思维培养重在培养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将会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固的心理,或是潜意识下的一种能力表现[1]。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自主探究新知识,寻找新知识中的内部练习,并深入探究新知识本质上的规律。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使我们变得更智慧的是使用思维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思维能力还包含分析力、学习力、建构力、行为力等,在完善的思维模式下,学生可以自行分析信息并处理信息,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发展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一系列学习习惯、方法、适应性能力,并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告别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题海战术,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思维培养的特点
1.交流性。思维交流性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能通过相互探究交流为思维深化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学生能将思维的一些内容表达出来,与教师进行信息的交互,并在交互过程中不断整理、分析、处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系统、具体,为学生思维培养拓展空间,使之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从而找准交流方向及方法。
2.整体性。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培养。整体性是指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思维开发,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得到训练培养的机会。
3.广泛性。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囊括的内容比较多,包含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彰显语文学科的内容广泛性及容纳性。为此,教师要注重思维上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新旧知识的启发性和创新性,找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促进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和发展。
4.渗透性。语文思维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它的艰巨性表现在需要经常长期的渗透积累,在潜移默化下进行情感教育,才能掌握的语文思维。它的复杂性表现在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思维局限,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全面地多向思考,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整的思维习惯。正因为如此,语文思维培养具有渗透性培养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培养训练的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慢慢在问题分析、理解、交流、总结中渗透思维能力的成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现状分析
(一)受应试环境影响
高中的课业比较繁重,必考科目也比较多,繁重的课业学习和考试令学生思维培养的时间变得非常有限,学生也难以摆脱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以高考作为切入点,重在对知识点、考点的讲解,而且都是围绕教材展开,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缺乏正确的思路引导
正确的引导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完成教育目标。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如果教师思维培养引导的方法不正确,不能深入探究教材,创新培养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原有的探究兴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思维模式
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的重要起点,是人生抉择的筛选器,人们都非常重视高中学习,高中学习经历能够奠定学生未来的眼界和格局[2]。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与思维培养的共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探究。 1.问题式思维模式。教师在语文思维培养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运用问题引出学生思维培养,包括教材的结构、情感、思路等。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中应以新课程教材為主,将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融入教材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培养,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结合教材创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其根本价值在于在问题中学生能自行挖掘教学中的语言、结构、意境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范围、深度和广度。例如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不断的探究中思索当时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从文学作品中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2.研讨式思维模式。教师应积极创设研讨式思维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享、对比、讨论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激发学生探究,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较大的帮助,不仅能发挥教学主体地位,还能激发自主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才能够更加清晰明朗,实现表达的意图。研讨式注重教师指导、小组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分享和构建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去论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读书逻辑思维。
(二)运用迁徙解读,提升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和提升知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并分析和理解知识,提升语文思维,提高学科素养。运用知识迁徙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范围,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求知。教师应结合考试知识点的掌握和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目标,将二者合二为一,帮助学生不断进行知识迁徙和总结,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另外,知识迁徙是由课内向课外,学生语文思维培养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作品的储备量,语文知识积累越多,更有利于开展语文思维的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春》时,可以引导学生向同类作品拓展,如《秋》《夏虫》《济南的冬天》等;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作品拓展,如《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或者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拓展,帮助学生建构更丰富的思维能力。
(三)拓宽思维纵横度,构建思维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的纵向和横向的深广度,强化知识的不断深化渗透,使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不断提升。首先,教师要以思维的深广度进行拓展,从多个角度渗透,使知识在不断的变量中发挥其渗透、融合、衔接能力。在广度中注意思维培养的“多”,也就是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多种解题思路,多变题目思考,以及多用知识连贯,要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材多用,要使学生掌握寻求根源,拓宽思维的本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从文本中分析语言、结构、形象、意境、情感等,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更有深意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其次,教师要以语文教学中的精度作为强化思维的手段,以提升学生的精密思维能力,这主要培养学生在严密的思维下能够更加精准、清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教师以辨析题为例,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反辨析,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白隐喻中透露的思想情感,比如鲁迅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有隐喻作用[3]。另外,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创新思维需要在已有的知识上加以设想,从而突破已有的知识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全面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要以教材作为教学蓝本,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思维培养的深度、广度、精度及创新度上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段桂芬.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语文课内外,2019(9):85.
[2]廖萍.思维风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试题与研究,2019(11):1.
[3]王青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18(1):29.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15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们对高中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语文课堂中也会有许多教师认真探索并创设思维训练课堂。为了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下了不少功夫,但却收效甚微。这主要是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成了固化模式,突然转变教学方式令教师难以找到方法,学生也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鉴于此,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必须科学创设高效的课堂,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思维品质培养训练,全面提升每位学生的语文思维,还能提升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
一、语文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一)语文思维的基本定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高考仍然是学生最重要的经历,是其人生与学习的重大转折点,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语文思维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不仅能使其语文学习有很大的改观,还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思维是通过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一定的概括或间接反映,主要是运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语文思维培养重在培养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将会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固的心理,或是潜意识下的一种能力表现[1]。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自主探究新知识,寻找新知识中的内部练习,并深入探究新知识本质上的规律。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使我们变得更智慧的是使用思维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思维能力还包含分析力、学习力、建构力、行为力等,在完善的思维模式下,学生可以自行分析信息并处理信息,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发展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一系列学习习惯、方法、适应性能力,并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告别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题海战术,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思维培养的特点
1.交流性。思维交流性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能通过相互探究交流为思维深化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学生能将思维的一些内容表达出来,与教师进行信息的交互,并在交互过程中不断整理、分析、处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系统、具体,为学生思维培养拓展空间,使之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从而找准交流方向及方法。
2.整体性。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培养。整体性是指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思维开发,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得到训练培养的机会。
3.广泛性。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囊括的内容比较多,包含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彰显语文学科的内容广泛性及容纳性。为此,教师要注重思维上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新旧知识的启发性和创新性,找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促进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和发展。
4.渗透性。语文思维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它的艰巨性表现在需要经常长期的渗透积累,在潜移默化下进行情感教育,才能掌握的语文思维。它的复杂性表现在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思维局限,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全面地多向思考,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整的思维习惯。正因为如此,语文思维培养具有渗透性培养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培养训练的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慢慢在问题分析、理解、交流、总结中渗透思维能力的成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现状分析
(一)受应试环境影响
高中的课业比较繁重,必考科目也比较多,繁重的课业学习和考试令学生思维培养的时间变得非常有限,学生也难以摆脱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以高考作为切入点,重在对知识点、考点的讲解,而且都是围绕教材展开,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缺乏正确的思路引导
正确的引导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完成教育目标。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如果教师思维培养引导的方法不正确,不能深入探究教材,创新培养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原有的探究兴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思维模式
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的重要起点,是人生抉择的筛选器,人们都非常重视高中学习,高中学习经历能够奠定学生未来的眼界和格局[2]。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与思维培养的共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探究。 1.问题式思维模式。教师在语文思维培养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运用问题引出学生思维培养,包括教材的结构、情感、思路等。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中应以新课程教材為主,将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融入教材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培养,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结合教材创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其根本价值在于在问题中学生能自行挖掘教学中的语言、结构、意境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范围、深度和广度。例如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不断的探究中思索当时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从文学作品中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2.研讨式思维模式。教师应积极创设研讨式思维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享、对比、讨论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激发学生探究,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较大的帮助,不仅能发挥教学主体地位,还能激发自主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才能够更加清晰明朗,实现表达的意图。研讨式注重教师指导、小组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分享和构建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去论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读书逻辑思维。
(二)运用迁徙解读,提升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和提升知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并分析和理解知识,提升语文思维,提高学科素养。运用知识迁徙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范围,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求知。教师应结合考试知识点的掌握和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目标,将二者合二为一,帮助学生不断进行知识迁徙和总结,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另外,知识迁徙是由课内向课外,学生语文思维培养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作品的储备量,语文知识积累越多,更有利于开展语文思维的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春》时,可以引导学生向同类作品拓展,如《秋》《夏虫》《济南的冬天》等;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作品拓展,如《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或者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拓展,帮助学生建构更丰富的思维能力。
(三)拓宽思维纵横度,构建思维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的纵向和横向的深广度,强化知识的不断深化渗透,使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不断提升。首先,教师要以思维的深广度进行拓展,从多个角度渗透,使知识在不断的变量中发挥其渗透、融合、衔接能力。在广度中注意思维培养的“多”,也就是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多种解题思路,多变题目思考,以及多用知识连贯,要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材多用,要使学生掌握寻求根源,拓宽思维的本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从文本中分析语言、结构、形象、意境、情感等,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更有深意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其次,教师要以语文教学中的精度作为强化思维的手段,以提升学生的精密思维能力,这主要培养学生在严密的思维下能够更加精准、清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教师以辨析题为例,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反辨析,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白隐喻中透露的思想情感,比如鲁迅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有隐喻作用[3]。另外,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创新思维需要在已有的知识上加以设想,从而突破已有的知识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全面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要以教材作为教学蓝本,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思维培养的深度、广度、精度及创新度上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段桂芬.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语文课内外,2019(9):85.
[2]廖萍.思维风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试题与研究,2019(11):1.
[3]王青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18(1):29.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