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糖尿病最“爱”儿童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发病率增长近4倍。
  对于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每个家族中都会有一两个被确诊的糖尿病人。但我们平常所说的糖尿病基本都是2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与此次研究提及的1型糖尿病,又有什么不同呢?

1型糖尿病偏爱15岁以下儿童


  根据台州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何斐介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发病人群的差异,这一点从它们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1型糖尿病曾叫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曾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人中,95%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仅占不到5%。
  “1型糖尿病的发病高峰期是10~14岁,正好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这段时间。我刚工作那会,1型糖尿病很少见,但20年后的今天,明显感觉病人增多。”何斐工作21年,恰好经历了研究所覆盖的20年,所以感受也非常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其中0~14岁儿童发病率为1.93/10万人,15~29岁人群发病率为1.28/10万人,3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69/10万人。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近4倍。

1型糖尿病进展快,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据了解,1型糖尿病的发病因至今没有定论,它的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源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
  “由于病因不明确,1型糖尿病难以预防,特别是病毒感染,很难预防。”何斐说。
  对于病人来说,最关键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因为1型糖尿病不同于2型,发病后,病情进展快,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少则数天多则数月,病人大多会因酮症酸中毒而昏迷。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家长健康素养有所提高,所以几乎都能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她介绍,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也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而且,1型比2型发病状况表现得更明显,比如一个男孩,正常吃飯,但两三个星期内瘦了十几斤,或者孩子近段时间喝水量特别大,这些都是家长能明显发现的症状,所以基本都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治疗不规范会早夭


  何斐说,1型糖尿病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在没有胰岛素面世之前,病人平均生存期只有两年。而现在,在规范治疗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孩子可以正常上学、生活,并且生长发育也不会受到影响,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结婚生子。
  “如果没有按照医嘱注射胰岛素,病情反复后慢性并发症会慢慢累积。”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控制不好的患儿,一二十年后慢性并发症会慢慢显露,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好、失明等症状,对寿命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何斐说,现在台州各家医疗机构的预防糖尿病宣教相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尽管医生把1型糖尿病的危害会以恰当的方式反复向家长和患儿宣传,但是因为一些患儿自控能力差,加上家长监管不力,控制不好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有个病人,14岁时确诊,现在已经20岁,至今多次因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问及原因,他说有时候忘记打胰岛素,有时候在工作场所或和同学朋友聚会,不好意思打胰岛素。“两天没打,人就不行了。”住院治疗后,活蹦乱跳地出院了,但过段时间又故态复萌。
  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人的病情还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何斐说,对于糖尿病人的饮食,可能大家有个误区,认为要少吃,饿肚子,其实不是的。她解释,糖尿病人的食谱其实是比较健康的食谱,正常人也完全可以参照。糖尿病患儿饮食的原则是定时定量,摄入的量是以满足发育需要为前提,同时不会让热量及卡路里的吸收量超过身体所需要的量。
  运动也要定时定量,如果有额外运动,要额外提供饮食或减少胰岛素剂量,以满足身体需求。
  (摘自《台州晚报》2018年1月22日)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阶段做好教育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家庭、校园等多种角色的配合,需要家长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保障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实现幼儿园到小学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步入小学学习环境中。  目前的问题  (一)超前学习小学内容  幼儿园主要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一些基础的感性知识等,更多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而当幼儿步入小学阶段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重新认识学前教育,创新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观念上的冲突。为解决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冲突,笔者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例,谈谈陶行知理念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渗透。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陶行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
人体的大脑与脊髓相连,被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被一个具有柔韧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袋状物紧紧包裹,将其固定在颅骨和脊柱内部,产生保护性作用,这个袋状物即为硬膜。而在硬膜、大脑以及脊髓之间存有水一样的物质,浸泡着大脑和脊髓,它就是脑脊液,具有保护大脑、脊髓、调节颅内压等诸多作用。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大多会选择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
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幼儿园留守儿童更应引起幼教工作者的注意。幼儿园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孤僻、优柔寡断、冲动、逆反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幼儿应给以关爱和关注。文章主要论述关爱留守儿童,促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方法和策略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了解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拉近师幼距离  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首先应分析和了解班级幼儿的家庭背景和实际情况,对班级幼儿的信息进行分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去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探究是幼儿的一种本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能力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究科学、创造创新,以提升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幼儿选择有利于科
区域活动是依据幼儿发展需求与幼儿园相关教育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活动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区域活动涉及科学类、美工类、角色表演等方面,彰显了自选性、自主性等特征。区域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引领者、点拨者与指导者。教师应重视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有效发展。关注材料投放与区域活动环境的构建  (一)彰显适宜性  教师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依据区域活动的主题,做到有
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推进美术活动的革新,以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提问引导,改变绘画内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创作时虽然会在脑海中产生众多的想法,但真正付诸笔端的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以交通工具绘画为例,在进行绘画实践时,许多幼儿陷入了单一、僵滞的思维境地,即绘画的内容基本都与现实中的各类车子相似。对此,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宝宝们,我们在路上看到的车子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结合本园的特色,我们曾经策划了一次豌豆种植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了好几次兴趣缺失期,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鼓励自主选择,抓住幼儿兴趣  冬日来临,天气越来越冷,教室外置物架上的植物被冻伤枯萎。孩子们说:“我们的植物怎么发黄了?好像我的植物死掉了。”“是的,我的植物也是,叶子都没了。”这到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幼儿教育中采用赏识教育方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健康发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赏识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  赏识教育对幼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长时间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卑,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幼儿与成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想法有较大的差别;赏识教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把管理工作做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其中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今天,我想以教研叙事的方式谈谈我的管理之路。本学期的教研重点是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我作为业务园长,带领团队围绕“以幼儿发展为主,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走上创“墙”之路。  诊断找问题  从教师上传的互动照片上,看似幼儿与主题墙互动起来,幼儿指着墙面与同伴进行讲述、幼儿在自己张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