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教学已实施多年,今天,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大家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存在诸多的弊端: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视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适应新课程教学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是僵死的教条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要把政治知识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生活(导入)——教学(探究)——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领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做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二、教学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引领学生领悟生活,进入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教学过程:巧设生活化问题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现在我们政治老师当务之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兴趣的源泉,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指明灯。可这“疑”来自教师的“设”,而设“疑”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巧设生活化的问题,要设得有层次性、针对性;问得有目的性、启发性和方向性,才能如石击水,掀起学生心湖的层层波浪,从而使学生思维之波随之涌动,智慧之水随之翻滚。
四、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探究活动
新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节探究活动课,每一框题下都有很多探究活动。新课程提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学期开始后,我在每一个班级中都分好探究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在探究活动中,尝试着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效果比较好。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这课时,举行了模拟关于福州市五一路、五四路限摩、限电的听证会。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小组准备好详细的资料,他们按听证会的程序,每个角色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总结:“五一路、五四路在一定的时段限摩、限电可行。”这样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听证会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评价:应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注重教学评价,政治教学评价也要注意生活化。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 。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平时的表现,如上课表现是否积极,平时是否文明,是否有合作精神,同学之间是否互帮互助等,这些也给予一定的分值。阶段性评价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考试只是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应当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应当是学生整个学习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因此,笔者认为,考试也应体现生活化:在试题内容上,选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总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融于生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政治教师应积极思考,学会反思,我们的课堂怎么才能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更有实效?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应是顺应新课程改革,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才能真正让政治“大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课改为契机,大力探索新课程的实践与应用,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为学生敞开自由的门,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教会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一、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是僵死的教条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要把政治知识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生活(导入)——教学(探究)——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领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做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二、教学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引领学生领悟生活,进入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教学过程:巧设生活化问题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现在我们政治老师当务之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兴趣的源泉,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指明灯。可这“疑”来自教师的“设”,而设“疑”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巧设生活化的问题,要设得有层次性、针对性;问得有目的性、启发性和方向性,才能如石击水,掀起学生心湖的层层波浪,从而使学生思维之波随之涌动,智慧之水随之翻滚。
四、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探究活动
新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节探究活动课,每一框题下都有很多探究活动。新课程提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学期开始后,我在每一个班级中都分好探究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在探究活动中,尝试着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效果比较好。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这课时,举行了模拟关于福州市五一路、五四路限摩、限电的听证会。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小组准备好详细的资料,他们按听证会的程序,每个角色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总结:“五一路、五四路在一定的时段限摩、限电可行。”这样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听证会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评价:应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注重教学评价,政治教学评价也要注意生活化。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 。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平时的表现,如上课表现是否积极,平时是否文明,是否有合作精神,同学之间是否互帮互助等,这些也给予一定的分值。阶段性评价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考试只是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应当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应当是学生整个学习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因此,笔者认为,考试也应体现生活化:在试题内容上,选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总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融于生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政治教师应积极思考,学会反思,我们的课堂怎么才能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更有实效?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应是顺应新课程改革,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才能真正让政治“大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课改为契机,大力探索新课程的实践与应用,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为学生敞开自由的门,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教会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