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庵印泥八十年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8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13日,来自上海的鲁庵印泥在北京宣布“复出”,不少媒体纷纷惊呼,这一“复出”引起海内外书画篆刻界的广泛关注,又宣称,它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
  事实上,鲁庵印泥一直都在,只是它一直很小众,小众到一年只产二三十缸,只提供给书画巨擘使用,从不在市面上销售,才会在创始人去世后被误以为“消失”。难以相信,它就这样靠着过硬的品质,走过了八十年。
  鲁庵玩印泥
  说及鲁庵印泥,必然提到其创始人张鲁庵先生。
  张鲁庵,1901年出身于药商世家,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作为张同泰药房的第五代老板,他善于经商,又醉心于印学事业,27岁就师从赵叔孺,学习篆刻,并早早加入了西泠印社。
  做印泥的起因,是篆刻所需,市面上找不到合心意的印泥,他觉得制药和制作印泥有相通之处,于是想到自己创制印泥。当时最有名的是八宝印泥,价格昂贵,且配方保密,世人望文生义,纷纷传言它是用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这“八宝”制成,因此钤拓之后特别明亮,而且有凸起感。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八宝印泥和鲁庵印泥的创始人都是开药房的。不过,八宝印泥是无意发现的巧合,鲁庵印泥却是主动追寻的结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鲁庵巨资进口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决心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印泥制作。自古以来,好的印泥,都是奢侈品。当时八宝印泥售价几十银元,已有“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小开”张鲁庵不计成本,买了24两来做研究。分析发现它的朱砂细微到可以打穿滤纸,就高价请工人打磨朱砂,作为研究印泥的第一道主料。为求质量,他专门请人在乡下种植十亩地艾草,并试用各种油,最好笑的一次,是他某日突发奇想:既然飞机能在天上飞,那么它的润滑油应该很好,四处托人找来试验,结果失败。他还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余雪扬教授,把史书里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就八宝印泥来说,他发现其中并无琥珀、玛瑙等成分,八宝之说,应该是宣传手法或传言。
  从1930年到1948年,他进行了数百次一丝不苟的试验,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搭配比例,及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遴选了其中53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最后制成三大类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都通过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制作,工艺流程严密,有特定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在印泥制作史上前所未有。印泥研制过程,花费高达两万银元,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张鲁庵去世后,会制作鲁庵印泥的人寥寥无几。直到2006年,上海静安区申报“鲁庵印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把高式熊和符骥良给找出来,此时,两位老人都已经年过八十。严格来说,他们都不是张鲁庵的入室弟子,即便如符骥良,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955年,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在上海成立,张鲁庵担任秘书长,符骥良任秘书助理。“本身我父亲精于书法、篆刻,担任鲁庵先生助理后,常跟他一起制作印泥。”符海贤说,“那时鲁庵先生体弱多病,无力自行制作印泥,有人来求,就由我父亲握杵代劳。”聆听探讨,不知不觉中尽得印泥制作之法,符骥良又善于钻研、敢于提问,张鲁庵去世前,打破传统,将鲁庵印泥制作配方尽数传授给符骥良。张鲁庵去世后,张大千、沙孟海等均向符骥良索求印泥,张大千更是称其为骥良印泥;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
  “小时候父亲常差我去书画大师家送印泥。”谈及此,符海贤笑,“父亲一直遵循鲁庵先生的古法——只送不卖。但过一段时间,求印泥的书画大师都会回馈墨宝。”这种文化的交流在文革期间也不曾断过。“遵循鲁庵印泥的制作方法,也会按照书画家们的要求特别定制。   此后,符骥良一直致力于鲁庵印泥的制作与传承,1978年,为上海海墨画社成立制作20缸印泥;1986年,受邀在西泠印社讲课;1988年,担任上海旅游服务公司印泥技术高级顾问,制作过“和合牌”印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有了薪火相传的想法,此刻,自幼受印泥熏陶的符海贤才正式参与印泥制作。2008年,符骥良成为鲁庵印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经82岁的他,只能参与一些讲课,组织一些书画家来讲述鲁庵印泥的使用心得,对于制作印泥,已全权交给符海贤。
  “制作印泥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体力活。”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原材料,符海贤到湖南矿山挑选朱砂,到漳州乡下收集艾绒,每年夏日,都要搬进搬出几十斤重的陈年蓖麻油出去晒制。“蓖麻油一定要自然氧化3~5年才可以用,晒油和葡萄酒一样讲究年份,年份越久,生产出来的印泥越珍贵。”
  “不算精细化原材料,制作一缸印泥大概需要一周时间。”炎炎夏日,正是制作印泥的最佳时刻。符海贤现场展示印泥制作,他先将空调关掉,“制作印泥最好的温度是32℃~35℃,不能开空调。”他将研磨好的朱砂倒入瓷罐中,加入蓖麻油研磨,直至“麻油不浮,朱砂不沉”,再加入艾绒,搅拌均匀成软泥状。不过十余分钟,他头上已经渗出颗颗汗珠。“搅拌不能放太多,因为很粘,多了搅不动。”算上蓖麻油的自然氧化三五年、朱砂手工研磨300个小时、艾绒手工研磨两个夏天,一年下来,顶多也就制作二三十缸印泥。
  尽管没有一味遵循“只送不卖”的传统,也会卖给非常熟悉的书画家,但由于原材料匮乏,手工制作数量有限,印泥还是供不应求。“钱谁不爱,但不能砸了招牌。”那外面的人想买该怎么办?符海贤笑,“可以去北京找沈鹏,只要他开口,我可以加班做两缸。”书法家沈鹏和符骥良是莫逆之交,找沈鹏就可能求到一缸鲁庵印泥,是符骥良留下的传统。
  无市的传世
  今年6月,在北京宣布复出的鲁庵印泥,是高式熊的徒弟李耘萍,从而引发业内人士的争议,李耘萍是潜泉印泥的传人,归于高式熊门下不过几个月,做出来的印泥是鲁庵印泥吗?同时,有人开始质疑,高式熊手上的49号秘方究竟是不是真的?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这里,是静安区文化局投资建设的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今年1月,高式熊在这里收李耘萍和高定珠为徒。
  这栋近200平方米的屋内,一楼为展示演示区,专辟的10平方米演示区域,每周有一两次传承人制作技艺展示;二楼有一块培训区,开设专门课程,让有兴趣的人在此学习制作技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小小的清代印泥瓷缸中,有一缸印泥竟是张鲁庵制作的。
  “传习所可以说是印泥界的交流之地。”鲁庵印泥传习所志愿者陈标很骄傲,“我们常组织上海的中青年来参观,让他们了解鲁庵印泥这项国宝,也提供印泥界大师交流的平台,高老和符老师也经常来,可以说是鲁庵印泥爱好者集散地。”
  陈标一点也没有夸张。从传习所成立之日起,这里就是一个中心。2012年6月,鲁庵印泥秘方捐赠暨传习所筹备启动仪式举行,高式熊捐赠了印泥秘方,张鲁庵之子张永敏捐赠了父亲制作印泥的部分工具。同年11月,符海贤将沈鹏手书“国宝鲁庵印泥”赠与传习所。今年1月,传习所正式挂牌,高式熊在传习所收徒。2012年7月、12月,今年3月,传习所多次举办鲁庵印泥专家鉴定会,著名书画篆刻家、收藏家等纷纷现场试用传习所鲁庵印泥传承人试制的鲁庵印泥。
  关于李耘萍的争议,要先从高式熊捐赠的49号秘方说起。
  高式熊是张鲁庵师父友人的儿子,两人相识于鲁庵印泥初制成时,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师父的搭桥,两人成了忘年交,张鲁庵制作印泥,就会带着高式熊一起做,经年累月下来,高式熊自然掌握了不少鲁庵印泥的制作技术。关于49号秘方,高式熊多次对外说:是张鲁庵口述,他手抄保存,秘方上记载了鲁庵印泥所需的配料及分量。并未说过,这是唯一保存下来的秘方。
  事实上,53张配方,都保留在符海贤手上。“有了秘方,要制作印泥还需要一脉相承的制作工艺。”对于李耘萍所谓“复出鲁庵印泥”,符海贤笑:“她是商人,商人逐利而已。”可以看出,符海贤还是觉得鲁庵印泥应该走传统路线,纯手工制作专供大师使用,走小众路线,以免泛滥。
  而高式熊则是将秘方公布出来,又传承给懂得制作印泥的人,期望可以借此机会把鲁庵印泥做大,走向市场。
  两个传人,一个坚持走高端路线,一个开发大众路线,加上上海非遗中心、文化局的重视,相信鲁庵印泥的路会越走越宽,说不定哪天,所有文人墨客都可以用合适的价格买到一缸合心意的鲁庵印泥。
  就像符骥良说过的一句话:你要忍受它的艰巨付出,才会懂得享受它的灿烂成果。与所有为非遗努力的人,共勉。
其他文献
看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书签记录每次停歇。将书签夹于书内,置于书外的挂饰就是旅途中的那个我。   1.剪两片6cm×8cm的方形棉布,一条长15cm的棉绳和两片圆形棉布。   2.设计出小清新的桃心图案,以十字绣的针法将图形绣在棉布上。   3.将两片棉布车缝,留出返口衔接收口即可。  宅女游记  材料与工具:素色棉麻布(绣图案用)、印花麻布(绣图案用) 、布用复写纸、配色印花布、布用硬衬、DMC绣
小时候喜欢看童话,童话里都有这样一个小木屋,高耸的烟囱、烧得劈啪作响的壁炉和雕花的小木床,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居住在那里。儿时,便梦想着自己能做回童话木屋的主人。国内有这样一群大男人,30开外,沉稳干练,忙碌于工作,却又童心未泯,闲暇时,便爱用草席、圆木棍、雪糕棒、竹片造一座小木屋,留住手艺,留住童梦。我用坚持行走江湖见过太多材质高档的微缩模型,却很少被深深打动,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灵气。“微缩木屋得有情
收集玩物的藏家不少,但能玩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葫芦庐主赵伟做到了。  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葫芦器,也称匏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葫芦。老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可当葫芦的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二为一时,便出现“按下葫芦起了匏”的景观,制作这些匏器的便是葫芦庐主赵伟。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葫芦在赵伟家是绝对的主角,屋顶、墙上、桌上、地上,几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当最初的一缕丝线从黎族织女手中如水流出,当最初的一块黎锦在碧绿的琼岛灿然浮起,它开始改写一个民族的文明史。    海风拂过海南黎村,婆娑椰林下,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黎族妇女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怀抱腰织机,弓着腰,伸直脚,错纱、配色、综线、絮花……一缕缕色彩斑斓的棉线,如同一道道彩光,在她们手中变得灵动,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品之一——黎锦。  这是一种神奇的织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使用漆的国家,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人就开始用漆了。  在各种工艺重器中,漆器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张扬,也绝不低调;外表光滑,却手感温润;不华丽,却摄人心魂。第一次看到这件剔犀云纹漆盒,就被它惊呆了。无论是它的器形、大小、颜色、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完美,看久了,眼中甚至有泪。这正是“美得惊心动魄”!  这个漆盒为木胎,胎表面用黑、朱两种色漆分别鬃饰,堆漆肥厚,漆光蕴亮
授课大师:宋学海  宋学海,1963年生,河南浚县人,自幼受家学熏陶,继承了泥咕咕捏制技艺。其作品既保留了泥咕咕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呈现出现代审美理念。作品多次在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被中央美术学院、河南博物院、中国美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曾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讲课或展演。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授课门类:泥咕咕  浚县泥塑,俗称
授课大师逯彤,天津工艺美术大师,世界民间艺术雕塑大师。作为泥人张第一批外姓弟子,逯彤的彩塑艺术继承传统,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创作的主攻方向,采用系列化形式、大胆地将乡土味道浓重的民间技艺与西方人体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形成粗犷、夸张、富有趣味性的风格。作品被新加坡总统府、丹麦王室、中国美术馆、中国泥人博物馆等收藏。授课门类泥人张彩塑“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属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
尊,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在考古学中,尊又与卣或方彝相互配合使用,而“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名何的贵族受到王的赏赐所做的祭祀器。  何尊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秋天,阴雨连绵,宝鸡县贾村塬陈堆清晨去上厕所,发现后院坍塌的崖面有些反光,便与妻子用手一刨,掉下一件铜器,由于1965年自然灾害,陈家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把何尊卖到废品收购站换得30元钱。当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
说好送给闺蜜礼物,却迟迟不动手,拖了半年后,一边怀着愧疚的心,一边做着礼物,回忆开始慢慢浮现脑海中……  上学时候,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已记不清友谊的开始,或许只是一次愉快的交谈,然后便日日相处,在一起吃饭、回家、购物、聊七聊八。有些人走得很近容易厌烦,但我们似乎没有过,料想这一辈子我们应该都会这么好。工作后,我们还有孩子的稚气,但已经不像孩子一样容易制气,我们学会互相理解和体谅。  知道她喜欢小
不远处那冒着热气的咖啡,川流不息的轿车,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嘈杂、喧闹。踏着通往版画村的石板路,渐渐深入其腹地,便渐渐远离了尘嚣。咀嚼着梅巷、菊巷……那些古村老巷动听的名字,诗意顿起。屹立了三百年,已被时光打磨成灰白色的旧屋门廊,更是韵味无穷。仿佛穿过一条时光隧道,从积满尘嚣的现代,陡然跨进百年前的旧时光里。  古建筑博物馆  如果说在深圳还有一个地方能够牵扯全世界版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眼光,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