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比较中整体把握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主题的一个切入点。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前后比较,理清思路;参照比较,直切主题;分析比较,探究异同。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比较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课文主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理解方法。它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搞字字推敲、句句分析,不必搞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只需从整体出发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即可。那么怎样去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呢?通常是通过抓住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文眼或其它关键词句,以此切入去整体把握主题。当然,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体把握主题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采用另一种方法,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在比较中整体把握主题。
一、前后比较,理清思路
把握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因为作者在表现某一主题时,他自己一般都有清晰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体现在文章中便是文章的线索、脉络,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脉络,顺藤摸瓜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显性思路去挖掘文章和作者的隐性思路,从而把握文章主题。有些文章本身就是把前后“变化”的对比作为写作思路的,解读此类文章,我们毋需舍近求远,只要对文章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就可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题。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题目就告诉我们作者把前后两种不同生活进行比较。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教学中只要我们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学生就容易认识到,开始在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而后来的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通过这前后的比较,主题就明确了: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也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对于勒称呼的前后变化对比来表达主题的。对于勒的前后称呼有赞叹,有斥骂,形象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表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一主题。
再如《变色龙》一文,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手法,对狗、狗主人和赫留金的不同态度,每变一次色,就形成一次对比。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沿着以下思路进行对比思考即可: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前后的说法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黑暗统治是如何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这样的对比思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使学生多层次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即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问题。
二、参照比较,直切主题
相同主题,类似材料,或者是同一命题不同作者的作品,或者同一题材不同的体裁的作品进行参照比较阅读,常常可以直接切入主题,在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主题。新课改不仅更新了我们的教学观念,而且给了我们许多自主权,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对课文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或课外文章的补充。如为了参照对比,我们可以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调整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如中学阶段关于母爱抒情母题的文章有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三篇,这三篇文章写的都是“母亲”,但由于出自不同的作者,在表现手法、写作风格上会有较大的差异,事实上这三篇文章是各呈其妙,各有风采,我们如果能够进行对比阅读,就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这种对比阅读还能从多方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利用学生已学的相同题材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参照阅读,在比较中学生自然会由此及彼地由已学课文的主题联想到现在所学课文的主题。如《孔乙己》是九年级下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在上一学期所学的课文《范进中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其中,主人公的具体遭遇不同,但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结果相同;文章表现的手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进行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新学课文的主题,而且可以复习已学课文,加深对已学课文的理解。
参照对比阅读,不仅限于现有的教材,而且可以利于课文的资源。课外的语文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几乎可以为每一篇课文找到能够与之参照对比的文章或材料,我们可以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其他文章或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参照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诗歌中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作者表达的“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思想。
三、分析比较,探究异同
分析比较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方法,说到底,无论是哪种比较方法,其目的都是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理解和把握主题的阅读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把握共同主题。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学生可以获得新的思维视角,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从而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1.同中求异。这一“异”常常就是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抓住不同之处,进行揣摩品味,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比如被人教版分别选入七年级和八年级语文课文的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名人对亲情的怀念,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一种歉疚来述说的,而《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来写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比较不同不能停留在表面,还应深入探究之所以造成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如教学《故乡》,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闰土形象,少年闰土是一个精明、伶俐、身手敏捷、勇敢的孩子,中年的闰土则是一个怯懦、胆小、木讷的顺民。我们要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原因使得闰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2.异中求同。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个相同之处往往就是文章的共同性,是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找出文章的共同特点,目的就是揭示其规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就可以了解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流露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感情,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比较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课文主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理解方法。它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搞字字推敲、句句分析,不必搞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只需从整体出发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即可。那么怎样去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呢?通常是通过抓住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文眼或其它关键词句,以此切入去整体把握主题。当然,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体把握主题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采用另一种方法,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在比较中整体把握主题。
一、前后比较,理清思路
把握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因为作者在表现某一主题时,他自己一般都有清晰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体现在文章中便是文章的线索、脉络,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脉络,顺藤摸瓜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显性思路去挖掘文章和作者的隐性思路,从而把握文章主题。有些文章本身就是把前后“变化”的对比作为写作思路的,解读此类文章,我们毋需舍近求远,只要对文章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就可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题。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题目就告诉我们作者把前后两种不同生活进行比较。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教学中只要我们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学生就容易认识到,开始在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而后来的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通过这前后的比较,主题就明确了: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也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对于勒称呼的前后变化对比来表达主题的。对于勒的前后称呼有赞叹,有斥骂,形象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表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一主题。
再如《变色龙》一文,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手法,对狗、狗主人和赫留金的不同态度,每变一次色,就形成一次对比。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沿着以下思路进行对比思考即可: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前后的说法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黑暗统治是如何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这样的对比思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使学生多层次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即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问题。
二、参照比较,直切主题
相同主题,类似材料,或者是同一命题不同作者的作品,或者同一题材不同的体裁的作品进行参照比较阅读,常常可以直接切入主题,在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主题。新课改不仅更新了我们的教学观念,而且给了我们许多自主权,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对课文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或课外文章的补充。如为了参照对比,我们可以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调整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如中学阶段关于母爱抒情母题的文章有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三篇,这三篇文章写的都是“母亲”,但由于出自不同的作者,在表现手法、写作风格上会有较大的差异,事实上这三篇文章是各呈其妙,各有风采,我们如果能够进行对比阅读,就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这种对比阅读还能从多方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利用学生已学的相同题材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参照阅读,在比较中学生自然会由此及彼地由已学课文的主题联想到现在所学课文的主题。如《孔乙己》是九年级下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在上一学期所学的课文《范进中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其中,主人公的具体遭遇不同,但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结果相同;文章表现的手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进行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新学课文的主题,而且可以复习已学课文,加深对已学课文的理解。
参照对比阅读,不仅限于现有的教材,而且可以利于课文的资源。课外的语文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几乎可以为每一篇课文找到能够与之参照对比的文章或材料,我们可以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其他文章或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参照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诗歌中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作者表达的“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思想。
三、分析比较,探究异同
分析比较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方法,说到底,无论是哪种比较方法,其目的都是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理解和把握主题的阅读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把握共同主题。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学生可以获得新的思维视角,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从而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1.同中求异。这一“异”常常就是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抓住不同之处,进行揣摩品味,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比如被人教版分别选入七年级和八年级语文课文的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名人对亲情的怀念,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一种歉疚来述说的,而《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来写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比较不同不能停留在表面,还应深入探究之所以造成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如教学《故乡》,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闰土形象,少年闰土是一个精明、伶俐、身手敏捷、勇敢的孩子,中年的闰土则是一个怯懦、胆小、木讷的顺民。我们要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原因使得闰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2.异中求同。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个相同之处往往就是文章的共同性,是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找出文章的共同特点,目的就是揭示其规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就可以了解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流露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感情,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