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逐步推进与落实的形势下,初中整体教育发展对初中生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活性与全面性成为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的主体方向。自制教具作为教师思想智慧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文章以此为背景,探究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途径,为相关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科学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制教具;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70
初中生物是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生命现象与其发展历程,认识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课程,其不仅承担着讲解渗透相应知识的责任,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还要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自制教具作为教师将课程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接受程度较高的形式的教学体现,其具体应用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尤为关键。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自制教具的重要性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生物教学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灵活性,与生活内容或者其他学科内容构建有效联系,以此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物学习发展需要。而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提升生物教学灵活性,对教具的灵活应用有所忽视。事实证明,教师、教材、教具都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逐渐重视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其在使用教具时并未从课程教学角度出发,构建其与课程重点知识的联系。受此影响,学生虽然可以直观观察教师提供的自制教具以及其演示内容,但是无法将其与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导致教具应用部分与整体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削弱了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同时部分教师在应用自制教具时,过于偏重教具本身,忽视了教具的主要作用是相对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模型,以此降低生物知识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受此影響,部分教师在制作教具时,采用的素材或设计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通过教具演示理解课堂内容,违背了自制教具的应用初衷。
因此,自制教具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途径,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推动生物教学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较于常规教具,自制教具拥有常规教具无法比拟的灵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制教具的优势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习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日后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为此,教师应综合分析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生活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制作教具,尽可能将学生常见的事物作为主要素材,以此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制作教具时,除教具素材外,还应注意教具外观形式是否便于学生观察其运作过程,尽量保证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教具完整的运作过程,以此提升自制教具的教学趣味性。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制教具的装卸便捷性,进而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通过演示教具装卸环节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的同时,也便于教师借此渗透创新意识与生物探究精神,为整体教具教学应用过程奠定基础[1]。
(二)丰富教学目标
为确保自制教具能够在学生生物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其来丰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构建自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目标协同发展模式,即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目标精准定位自制教具功能,一方面利用自制教具丰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
针对丰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生物学科素养、教具制作思想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将自制教具应用过程纳入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中。一方面,教师可借此明确教具应用目标,避免自制教具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共同参与自制教具应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思考和设计,使得新的自制教具更加贴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生生物实践水平,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呈现的创新意识与研究思想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应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及时根据完善后的教学目标内容引申课堂知识点,帮助学生及时建立教具运作过程与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也可以利用实践促进教学目标落实,令学生仿照教具,自行利用身边素材制作类似模型,还原课堂演示过程,并观察其结果是否贴合教材知识内容。教师可令学生针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对比教师自制教具与自身自制教具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差异,遵循科学研究思想,将总结内容汇集整理为生物学习报告形式。教师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报告将教具制作与应用实践过程纳入生物知识体系,在加深其对自制教具理解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在系统化实践过程中掌握生物研究思想,并借此消化课堂知识内容。
(三)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应用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通过运用引导式问题内容,帮助学生跟随教具演示顺序建立相应思维模式,进而在长期教学影响下,强化其生物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针对教具演示过程进行预先分析,结合课程知识内容递进顺序,设定相应学习思维框架[2]。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思维框架内容,针对各思维节点合理设置引导式问题,确保教师在应用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进而促使其依照教师设定的思路消化理解教具演示内容。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或演示的过程中,无法及时跟进教学进度的情况,削弱自制教具的实际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制教具以及课堂知识内容,调动自身生物学习探究思维,在教师未公布教具对应的生物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猜想。一方面,教师可借此提升学生思维活跃性,使其在观察教具应用过程前,预先对课程内容及其演化模型进行思考,强化其学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借此渗透生物探究思想内容,并将其与自制教具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相关思想内容的印象,深化自制教具应用意义。
(四)明确知识重难点分布
教具在课堂中的应用与知识点的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借此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脉络,掌握重难点知识,为日后生物复习总结打下基础。教师可在应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时,令学生通过课堂笔记或教材标注的形式,按照教具演示顺序整理课堂知识点内容,进而利用演示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将其与具体形象的实物模型运作过程相对应,完善生物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运用逆向教学思维,令学生分析下一课程或下一章节内容运用自制教具转化生物知识内容的可能性,使其在思考过程中接触自制教具教学蕴藏的模型构建思想。相较于仅仅利用自制教具转化知识的方式,率先揭示相应研究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明确知识点分布的基础上,运用教师渗透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将其串联成完善的学习框架,提升生物学习研究水准[3]。
(五)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内容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生物课堂。因此,教师应增加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在自制教具应用过程中的比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师可令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针对自制教具本身及其教学过程进行合作探讨,以教师实际演示內容为研究素材,结合自身科学思想认知与所学生物知识,自主设计教具制作方案与教学演示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轮流与各小组完成教具设计与教学应用。一方面,可以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其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令学生参与自制教具设计,充分挖掘其生物创新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学实践,由教师与其他小组共同指正,修改其中不足,在提升思维缜密性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理解,强化其生物学习能力[4]。
(六)完善教学评价
在应用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善的教学评价可以令学生进行精准定位。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教具模型及其运作过程的观察容易出现疏漏,进而出现知识内容转化缓慢或理解错误等情况。因此,教师应结合自制教具教学目标与规划为学生提供专项教学评价内容,以此指导学生及时跟进演示过程,明确教具功能及其与课堂的联系。同时,教师在设定教学评价内容时,应注意到学生受自身思维能力与生物认知水平的影响,在自制教具应用教学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学习层次,以此为依据将教学评价内容精细化,确保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每个学生施加同样的积极影响。
针对基础学习层级,教师应侧重通过教学评价引导,使其对教具模型基本内涵与相应知识转化过程有足够的理解,巩固其生物学习基础。而针对进阶学习层级,教师应侧重通过教学评价渗透生物研究学习思想,提升其学科思维水平,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生物学科素养。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学习能力并非固定不变,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评价标准与内容,以此维持自制教具应用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初中教育发展趋势下,为有效降低生物知识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从学习兴趣入手奠定自制教具教学基础,并将其与生物教学目标与规划构建有效联系,提升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与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完善后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并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为该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的落实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庆胜,丁玉奎.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5):118.
[2]金裕婉.浅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9(5):218.
[3]白瑞琴.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142.
[4]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25.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制教具;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70
初中生物是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生命现象与其发展历程,认识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课程,其不仅承担着讲解渗透相应知识的责任,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还要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自制教具作为教师将课程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接受程度较高的形式的教学体现,其具体应用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尤为关键。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自制教具的重要性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生物教学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灵活性,与生活内容或者其他学科内容构建有效联系,以此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物学习发展需要。而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提升生物教学灵活性,对教具的灵活应用有所忽视。事实证明,教师、教材、教具都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逐渐重视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其在使用教具时并未从课程教学角度出发,构建其与课程重点知识的联系。受此影响,学生虽然可以直观观察教师提供的自制教具以及其演示内容,但是无法将其与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导致教具应用部分与整体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削弱了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同时部分教师在应用自制教具时,过于偏重教具本身,忽视了教具的主要作用是相对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模型,以此降低生物知识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受此影響,部分教师在制作教具时,采用的素材或设计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通过教具演示理解课堂内容,违背了自制教具的应用初衷。
因此,自制教具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途径,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推动生物教学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较于常规教具,自制教具拥有常规教具无法比拟的灵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制教具的优势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习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日后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为此,教师应综合分析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生活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制作教具,尽可能将学生常见的事物作为主要素材,以此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制作教具时,除教具素材外,还应注意教具外观形式是否便于学生观察其运作过程,尽量保证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教具完整的运作过程,以此提升自制教具的教学趣味性。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制教具的装卸便捷性,进而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通过演示教具装卸环节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的同时,也便于教师借此渗透创新意识与生物探究精神,为整体教具教学应用过程奠定基础[1]。
(二)丰富教学目标
为确保自制教具能够在学生生物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其来丰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构建自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目标协同发展模式,即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目标精准定位自制教具功能,一方面利用自制教具丰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
针对丰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生物学科素养、教具制作思想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将自制教具应用过程纳入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中。一方面,教师可借此明确教具应用目标,避免自制教具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共同参与自制教具应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思考和设计,使得新的自制教具更加贴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生生物实践水平,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呈现的创新意识与研究思想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应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及时根据完善后的教学目标内容引申课堂知识点,帮助学生及时建立教具运作过程与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也可以利用实践促进教学目标落实,令学生仿照教具,自行利用身边素材制作类似模型,还原课堂演示过程,并观察其结果是否贴合教材知识内容。教师可令学生针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对比教师自制教具与自身自制教具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差异,遵循科学研究思想,将总结内容汇集整理为生物学习报告形式。教师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报告将教具制作与应用实践过程纳入生物知识体系,在加深其对自制教具理解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在系统化实践过程中掌握生物研究思想,并借此消化课堂知识内容。
(三)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应用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通过运用引导式问题内容,帮助学生跟随教具演示顺序建立相应思维模式,进而在长期教学影响下,强化其生物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针对教具演示过程进行预先分析,结合课程知识内容递进顺序,设定相应学习思维框架[2]。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思维框架内容,针对各思维节点合理设置引导式问题,确保教师在应用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进而促使其依照教师设定的思路消化理解教具演示内容。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或演示的过程中,无法及时跟进教学进度的情况,削弱自制教具的实际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制教具以及课堂知识内容,调动自身生物学习探究思维,在教师未公布教具对应的生物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猜想。一方面,教师可借此提升学生思维活跃性,使其在观察教具应用过程前,预先对课程内容及其演化模型进行思考,强化其学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借此渗透生物探究思想内容,并将其与自制教具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相关思想内容的印象,深化自制教具应用意义。
(四)明确知识重难点分布
教具在课堂中的应用与知识点的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借此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脉络,掌握重难点知识,为日后生物复习总结打下基础。教师可在应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时,令学生通过课堂笔记或教材标注的形式,按照教具演示顺序整理课堂知识点内容,进而利用演示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将其与具体形象的实物模型运作过程相对应,完善生物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运用逆向教学思维,令学生分析下一课程或下一章节内容运用自制教具转化生物知识内容的可能性,使其在思考过程中接触自制教具教学蕴藏的模型构建思想。相较于仅仅利用自制教具转化知识的方式,率先揭示相应研究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明确知识点分布的基础上,运用教师渗透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将其串联成完善的学习框架,提升生物学习研究水准[3]。
(五)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内容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生物课堂。因此,教师应增加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在自制教具应用过程中的比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师可令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针对自制教具本身及其教学过程进行合作探讨,以教师实际演示內容为研究素材,结合自身科学思想认知与所学生物知识,自主设计教具制作方案与教学演示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轮流与各小组完成教具设计与教学应用。一方面,可以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其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令学生参与自制教具设计,充分挖掘其生物创新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学实践,由教师与其他小组共同指正,修改其中不足,在提升思维缜密性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理解,强化其生物学习能力[4]。
(六)完善教学评价
在应用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善的教学评价可以令学生进行精准定位。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教具模型及其运作过程的观察容易出现疏漏,进而出现知识内容转化缓慢或理解错误等情况。因此,教师应结合自制教具教学目标与规划为学生提供专项教学评价内容,以此指导学生及时跟进演示过程,明确教具功能及其与课堂的联系。同时,教师在设定教学评价内容时,应注意到学生受自身思维能力与生物认知水平的影响,在自制教具应用教学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学习层次,以此为依据将教学评价内容精细化,确保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每个学生施加同样的积极影响。
针对基础学习层级,教师应侧重通过教学评价引导,使其对教具模型基本内涵与相应知识转化过程有足够的理解,巩固其生物学习基础。而针对进阶学习层级,教师应侧重通过教学评价渗透生物研究学习思想,提升其学科思维水平,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生物学科素养。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学习能力并非固定不变,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评价标准与内容,以此维持自制教具应用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初中教育发展趋势下,为有效降低生物知识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从学习兴趣入手奠定自制教具教学基础,并将其与生物教学目标与规划构建有效联系,提升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与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完善后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并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为该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的落实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庆胜,丁玉奎.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5):118.
[2]金裕婉.浅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9(5):218.
[3]白瑞琴.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142.
[4]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