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度品牌化

来源 :智囊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品牌化的危害远远大于品牌意识不足,企业应该认识到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比起盲目的品牌化更是当务之急
  
  《NO LOGO》与其说是一本反品牌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反跨国公司进而反全球化和的宣言。在这本书中,被作为反面形象批判的是被营销界人士奉为偶像的这样一些企业:耐克、麦当劳、星巴克、李维斯、CK等等。
  中国人喜欢把中国制造的低端化归罪与中国缺乏世界性的品牌,因此只能承接国际化分工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打造全球化的品牌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企业家的梦想。但全球化的品牌真的毫无疑问的是企业发展的未来?扶持世界性的大品牌、大企业真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企业真的可以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后尘靠品牌在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如果你以前从没有从怀疑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本书可以给你提供一个不曾有过的视角。
  在她2007年所著的另一本书:《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娜奥米的左派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米尔顿・弗里德曼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芝加哥学派发起了全面的控诉和批判,把近几十年年来发生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悲剧找到了罪魁祸首。
  对中国人来说,反全球化运动分子是一个面貌模糊、群龙无首、诉求不清的边缘群体。每当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举行的时候,他们会身着怪异的服装聚集在举办城市游行、扔臭鸡蛋,害得首脑们只能把会议安排在越来越远的小城镇举行。的确,他们的主张缺乏清晰权威的理论,也没有完备的组织架构,更没有出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政治领袖。但你要是认为这只是一群乌合之众那就错了。
  了解产生娜奥米及其思想的社会背景对于我们理解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和立场非常重要。她的思想代表了一个庞大群体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观念也随同电影、传媒、音乐、网络、人际交往等各种渠道影响着国内部分人群的价值选择。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白领一族。而他们,正好是最新潮和有消费能力的一群。
  《NO LOGO》所表达的反品牌、反跨国公司的基本依据是:品牌(主要通过广告为载体)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品牌不再满足于用来辨识具体的产品,而是鼓吹其贩卖的所谓生活方式,通过对青年文化的侵蚀,深度介入大众文化和公共空间。品牌充斥市景、品牌充斥校园、品牌充斥媒体、品牌充斥体育、品牌充斥媒体。上世纪70年代以前,衣服的商标都是被谨慎的缝在衣领的内侧,而现在越来越大的LOGO被印在了胸口或者屁股上。电影成了企业广告的大汇集,流行音乐演出成了品牌的大派对。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企业运作,实际上限制了公众的选择空间。因其非物质性和流动性,品牌相较于原来的实体企业,更利于兼并扩张,由此形成垄断,不但对其他企业构成威胁,也由于其巨大的宣传影响,引导操纵乃至蒙骗公众,侵害选择自由。“要品牌不要产品”成为营销界的响亮口号。品牌的先行者们声称,制造产品不过是生意的附带部分,企业生产的形象是生活方式而不是物品。
  对于全球化品牌最尖锐的批评是品牌企业将品牌经营为第一要务,而将生产部分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这导致第三世界国家劳工在环境恶劣的血汗工厂里、在微薄的收入下工作。而与此同时在传统制造业地区,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失业,民众的不安感日益增强。书中引述了一位跨国公司老板的名言:“机器会坏,汽车会生锈,人会死,但品牌将永存”。依据这样的逻辑,企业不该把有限的资源花在需要维护的工厂、会生锈的机器,抑或必定会衰弱老死的员工身上,反之他们应该集中资源花在广告和营销上。这种思路,必然会导致对第三世界国家企业和工人的盘剥,从而导致人权灾难。
  品牌运作机制的膨胀是全球化浪潮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泛滥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自发和有组织地抗议、反对组织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强大。在反对者看来,品牌化是一种气球经济——膨胀起来速度快的惊人,但里面只是一团热空气。已经有无数的批评家手上拿着针,渴望戳破气球,看到满地碎片。
  在中国,完全认同娜奥米观点的人非常少。全球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机会、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包括品牌的运作机制,所以这种观念的分歧根本上是来自于利益不同所带来的立场不同,抛开这一层,其实本人认同娜奥米的不少观点。
  在中国,邯郸学步式的品牌营销大师的确打造出了一些速成型企业,但给这些企业带来毁灭性灾难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一些花费数十亿人民币打造出来的品牌随着企业大厦的倒塌灰飞湮灭,哪里还能剩下些许的品牌价值,剩下的只是笑话。
  对于众多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度品牌化的危害远远大于品牌意识不足。企业应该认识到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比起盲目的品牌化更是当务之急。
  
  『 点评人简介 』
  刘戈: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绝对挑战》、《对话》等栏目主编,《CCTV年度最佳雇主调查》总导演。常年从事电视经济节目策划创作,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品牌传播、社会心理、就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兴趣浓厚,为多家财经媒体撰写专栏。
其他文献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世界上最动荡的市场,以研究赢家和输家的区别何在。我和同事们对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和巴西)和一些快速变革产业(包括通讯、企业软件和欧洲的快速时尚产业)中一系列成功和不成功的公司作了对比分析,揭示出成功企业的一系列运营秘诀。  风险即商机  动荡不仅产生风险,也创造机会,人们常常因过于关注动荡带来的威胁而忽视隐藏其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很多人来说,动荡就等于风险,等于噩耗。1999
期刊
工作几年之后,什么因素能使你的领导力从人群之中脱颖而出?我们相信,这一因素是你自身、员工和团队的发展能力。在全世界——不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印度,都是如此——人类潜能将是新世纪至关重要的变量。然而,如果领导者认为能力是“现成的”、“固定的”资源,抱着这样的思路企图赢得人才之战,这只能给他们自己和所在的组织带来一系列的劣势。相反,如果领导者反躬自问,“我怎样做才能将我的工作场所变为世界上最适合
期刊
转型知识架构图书:《变革为何这样难》  在企业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领导者以及领导团队必备的能力与其自身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正是导致变革阻力的核心所在    『 点评人简介―』  傅强:智囊传媒总裁,《新智囊》杂志、《智囊悦读》杂志、中国管理传播网出品人和总编辑,传媒与管理咨询专家。机械工业出版社经管领域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特聘导师。    变革,是几
期刊
转型知识架构图书:《与大象共舞》  中国企业可以在IBM持续不断地变革过程中,找到企业战略、领导力、创新机制、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及运营模式六个缺一不可的转型关键要素    『 点评人简介―』  白立新:工学博士, 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IBM论坛主要演讲者之一, 他的研究和咨询领域是领导力提升与战略转型,目前负责推动IBM客户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转型。    从硬件到软件和服务,IBM
期刊
服务转型路线图  IBM的服务转型变革  在完成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型的案例中,IBM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初,IBM陷入重重危机之时,临危受命的郭士纳洞察了服务市场的广阔机会,以服务整合IBM资源,使IBM获得重生。他引领了IBM的转型,将IBM公司割裂的部门和产品用服务进行了整合,使IBM公司完成了IT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乃至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型。在向服务转
期刊
【 悦读推荐 】  推荐理由:  《商界裸奔》是一本关于维珍和布兰森的最新商业书,它其实摈弃了大多数商业建议书籍枯燥、深奥的特质,布兰森也并没列举各种可为和不可为的条条框框。相反,书中列举了很多他在建立维珍集团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可贵的是,其中不但包含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经历,比如,与可口可乐的市场竞争失败,收购北岩银行的败北等。是一本多样性的、能激发人心,且真正引导人步入成功的企业及生活经营的书。
期刊
转型知识架构图书:《动荡:企业的黄金机会》  虽然企业的管理者看到了市场上发生的动荡,但是僵化的思维模式还是将他们一次次地带回到他们自己熟悉的行动轨道中去    『 点评人简介―』  李晨晔:索奥(中国)总裁,战略管理专家。曾担任多家跨国公司高管,曾任美通公司(中国)总经理、美国加州微波公司副总裁、美国GDC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咨询经验。    《动荡》这本书
期刊
【 悦读推荐 】  推荐理由: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改变。股市会发生恐慌,企业会有兼并,即便聚焦到个人,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改变:大多数人都会告别单身最终步入婚姻的围城之中,拥有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然而,对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改变,我们却常抱以抗拒的态度。老师们常感叹顽皮的学生“冥顽不化”,企业管理者们常慨叹改革收效甚微,思想家们常感慨世界因为一成
期刊
在1995年的时候,巴西总统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决定把该国的铁路线进行私有化。他将整个铁路系统分为7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拍卖铁路的运营权。因为之前的各届政府并没有对铁路系统进行过大量的投资,所以在进行拍卖之前,铁路系统的情况是一团糟。有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说:在整个路网中,50%的桥梁需要进行整修,而且其中的20%处于彻底崩溃的边缘。跟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巴西铁路线上所使用的技术是远远落后的—
期刊
【 悦读推荐 】  推荐理由:  品牌、LOGO、广告和赞助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无孔不入……在当下的中国,品牌和广告无所不在,存在于各种公共空间里,无论是电视、报纸、户外、电梯、大堂还是洗手间你都能看见企业广告。  品牌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则,也逐渐成为大众认可的途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只有形成品牌才能生存。加拿大作者娜奥米克莱恩反其道而行,提出“no logo”。  作者认为,品牌充溢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