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惯性毁了你

来源 :智囊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38b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知识架构图书:《动荡:企业的黄金机会》
  虽然企业的管理者看到了市场上发生的动荡,但是僵化的思维模式还是将他们一次次地带回到他们自己熟悉的行动轨道中去
  
  『 点评人简介―』
  李晨晔:索奥(中国)总裁,战略管理专家。曾担任多家跨国公司高管,曾任美通公司(中国)总经理、美国加州微波公司副总裁、美国GDC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咨询经验。
  
  《动荡》这本书的英文标题和副标题是这样的——The Upside of Turbulence: Seizing Opportunity in An Uncertain World,说的是要人们注意“动荡带来的机会”,并“抓住不确定的世界中这样的机会”。
  《动荡》作者唐纳德·萨尔现任伦敦商学院教授,但他却是哈佛的产品——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哈佛读的。萨尔在《动荡》一书中说,研究“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在动荡中日渐衰败”,是从1992年他去哈佛读博士班时开始的。这项研究与其说是出于学术目的,到不如说是个人兴趣使然——他很想搞明白,他年轻时的那些辉煌的工业重镇,为何如今变得锈迹斑斑,形同废墟。
  萨尔在有关动荡和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概念,Active Inertia,书中翻译为“行动惯性”——这使他在管理学家中有了一席地位。
  都是“行动惯性”惹的祸
  萨尔认为,在企业的发展和成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动力学”模式。企业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思维路线,并且借助于那些能够支持自己的世界观的流程、资源、外部关系、企业文化使之不断强化”。随着企业不断成功,“这些思维方式会更加趋于坚定”。然而,“当市场发生变动时,管理者就会发现,他们陷入了自己编织的惯性思维的网络,会变本加厉地推行原来那些过去可行的方法,去应对市场的动荡”。萨尔把这个“动力学”过程,称作“Active Inertia”。简言之,虽然企业的管理者看到了市场上发生的动荡,但是僵化的思维模式还是会将他们一次次地带回到自己熟悉的行动轨道中去。
  如果放到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学校离哈佛不远,但研究方法却很不一样)的系统学、认知科学和组织学习研究的框架中,这个现象或许可以用另一种叙述说明。如果我们把企业的成功看作是一个组织的学习过程,那么企业在成功过程中积累的商业模式、流程、策略、资源配置,既是企业的学习的过程,也是企业学习的结果。这种特定商业模式、流程、策略、资源配置一旦成型,就会像一个人的下意识主导着我们的行为一样,主导着企业组织的行为。然而,一旦导致了这些商业模式、流程、策略、资源配置形成的外部环境条件产生了巨变,企业组织首先的反应是恐惧和混乱,而后便是力图做出反应。但是,由于此时的企业组织尚未形成新的能力去应对外部的变化,做出的动作仍旧是过去引导大家走向成功的那些动作——即便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这样做,可能“昏庸而可笑”。更为危险的是,这样的反应-应对过程,很可能会将企业引入恶性循环,从此一蹶不振。
  Active Inertia描述的是企业组织的一种挣扎——面对危机,要马上采取行动;但是做出的动作,又受制于原有习惯的惯性,对于局内和局外人都显得那么的“不靠谱”。这样的挣扎的最近的案例或许就是诺基亚了。诺基亚的CEO斯蒂芬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邮件中这样说:“我们是怎样陷入如此境地的?在全世界都在进化时,我们为什么会落后?这就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我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诺基亚内部的态度。我们将燃料倾倒在自己的已经着火的平台上。我们缺乏凝聚和引领这家公司走出困境的可信度和领导力。我们接连错过机遇。我们未能尽快推出创新产品。我们内部未能实现协作。”
  对于Active Inertia产生的原因,萨尔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都是战略惹的祸”。对于企业来说,未来的不确定是永恒的困扰,而战略制定就是企业组织应对未来不确定,组织资源投入,实现发展目标的唯一工具。在书中,萨尔避开了“战略”这个常用词,转而用了“蓝图”一词,似乎有直指问题本身——不确定性与把握不确定性,而不希望与人在词语上打嘴仗的意思。对于萨尔来说,企业蓝图只是一种假设。为了论证这一点,他搬出了波普尔——这和《黑天鹅》有异曲同工的印证,用了整整一章去做说明。他认为,企业的蓝图(就是战略)的悖论在于蓝图本身是一组有待证明或证伪的假设。他同时也说,虽然企业战略的悖论永远无法消除,但却可以掌控。方法就是把蓝图看作是静态的、临时性的,随时准备根据新的信息及时调整。关键在于在蓝图与调整之间,在企业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如何在动荡中“乱中取胜”
  萨尔看到,近十几年来,动荡发生的频度在加快,影响程度也在成倍扩大。保持组织的灵活性,是萨尔为企业应对动荡的局面开的药方。这是他对在动荡中获得成功的企业的观察和研究的成果。萨尔自己也看到,Active Inertia虽然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些企业为什么在动荡中迅速走向衰败,但却无法说明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在动荡中“乱中取胜”,比如:(地球人都知道的)日本的丰田公司打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过程,以及(大家没太听说过的)印度米塔尔公司如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的故事。
  萨尔认为,动荡对人人都很公平,但不同的人看到的动荡是不同的——有人看到的是灾难,有人看到的是机会。在动荡中“火中取粟”者,看到了机会,把握好了时机,采取了适当的、创造性的策略,做了应该做的事,就获得了成功。当上世纪90年代全球的钢铁业陷入持续衰退的时候,对于任何期待在这个行业获得投资回报的投资人,情况都是一样的。当年,波士顿咨询(与萨尔工作过的麦肯锡咨询,大小是个对头)甚至认为,“单纯的资本主义无法解决问题”,建议政府采取措施。而米塔尔正式利用了这次全行业产能过剩的机会,在全球开展并购,到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
  萨尔在《动荡》中描述了三种灵活性,第一种是运营上的灵活性,也就是能够抓住机遇改善运营和流程,把不具吸引力的机会变成成功商业模式的能力;第二种是资源组合方面的灵活性,是指企业能够迅速高效地将公司资源从前景较差的业务单元中转移出来,整合投入到更具吸引力的业务单元之中的能力;第三种能力战略发展上的灵活性,指的是企业能够在重大机会涌现时发现和抓住机会的能力。萨尔的问题是:究竟是那一种灵活性更适合你的企业组织呢?
  对于如何保持企业组织的灵活性,萨尔给出了两组建议。一是对蓝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保持高度的敏感,二是采用一种以行动为中心的架构(了解情况-做出决定-付诸行动-进行修正)作为蓝图的补充。
  关于蓝图与现实的差异,萨尔认为,Active Inertia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爱固守现有的路线图,在心理倾向上,我们容易接受那些支持现有假定的信息,并忽略那些挑战我们的路线图的信息。因此,保持组织的灵活性,首先要对企业中的那些异常现象,也就是蓝图与现实之间产生的差异,保持高度的敏感,同时,对于企业的隐患保持高度的警惕。
  对于企业中的异常现象,萨尔列出了清单,比如:本来不该热卖的(但却热卖)、本应该有的(但却没有)、本来不该这么廉价的资源(但的确如此)、本该到处都有(但却并非如此)等等,描述的都是与管理人员的预期大相径庭的现象。萨尔提到,在动荡中的企业大都会遇到这些情况,但只有那些抓住了这些机会,迅速放大和复制的企业,才最终成了动荡中起飞的佼佼者。对于企业异常的隐患,萨尔也列出了清单,总共四项:自以为是的专家、关系深厚的弊端、与世隔绝的高层和惯例的诱惑,讨论的都是企业管理人员如何会蒙住双眼,看不到蓝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原因。
  保持行动的灵活性,是萨尔非常看重的一个方向。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引入了一个模型——博伊德OODA循环。博伊德本人是美国空军的飞行员,因为脾气太坏,一直到退休也没有升到将官的位置。但是博伊德在美国军方中享有声誉,因为他基于自己在朝鲜战争的空战的体会,发明了一个循环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观察情况(Observe),第二步骤是调整方向(Orient),第三个步骤是做出决策(Decide),第四个步骤是采取行动(Act)。针对企业的蓝图与实际之间的情况,萨尔把这个模型修改为,了解情况、做出决策、付诸行动、进行修正。虽然在描述上有所改变,系统上仍然保持了博伊德循环的本质,通过行动去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保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密切的互动。
  《动荡》这本书的开始是提出问题,以下是探讨工具和方法,直到最后才切入了真正的要点——打造灵活的组织。这方面,萨尔并没有做分析上的展开,而是举出了一些企业成功的例子做了些点评,这不能不说是这本书的缺憾。
其他文献
这两天,iPhone4又成为新闻热点,继联通宣布开售裸机外,一直高高在上的手机价格也开始松动,坊间又传说这是为即将上市的iPhone4白板或iPhone5预留空间。还有,在iPad2上市之初就有人说这是最短命的产品,而不久iPad3又会面世。但匪夷所思的市场策略和自成一统的产品体系并没有阻挡消费者对它的兴趣,相反人们仍为能拥有苹果旗下任何一款产品而骄傲。奇怪吗?不!除了乔布斯,还有一个人也这么认为
期刊
为了把品牌定位到消费者的思想、心灵和精神中,营销者必须了解消费者的焦虑和期望。在当今充满全球化矛盾的时代,消费者的一般性焦虑和期望是:他们希望整个社会和全世界能变得更美好,更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因此,有志于成为楷模的企业必须把消费者的梦想牢记心头,并努力为世界带来改变。  有些企业会利用慈善行为来推动社会或环境方面的变化。《慈悲的资本主义》(Compassionate Capitalism)一书认
期刊
无论约翰加利亚诺是怎样难得的时尚天才和浪漫主义大师,无论约翰加利亚诺作为创意总监为迪奥在商业上带来了怎样巨大的利益,都因为自己一番自毁前程的醉酒言论(辱骂犹太人事件)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被迪奥集团辞退。用迪奥公司首席执行官悉尼托莱达诺的话说:加利亚诺的言论对于迪奥的品牌形象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违背了克里斯汀迪奥一直以来捍卫的价值观。  组织在关键时刻并没有保护这位“功臣”,在迪奥集团看来,组织的品牌
期刊
要么转型,要么淘汰!企业转型必将经受磨难和疼痛,但风雨之后的柳暗花明也许正是转型的迷人之处    全球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老办法和旧规则已然不再灵验,新的商业环境和时代特征要求企业必须转变以往的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转型。“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企业危机处处可见,要么转型,要么淘汰,中国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不转型就是等死,但是转型也可能是找死!转型不一定就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但不转型一定
期刊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世界上最动荡的市场,以研究赢家和输家的区别何在。我和同事们对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和巴西)和一些快速变革产业(包括通讯、企业软件和欧洲的快速时尚产业)中一系列成功和不成功的公司作了对比分析,揭示出成功企业的一系列运营秘诀。  风险即商机  动荡不仅产生风险,也创造机会,人们常常因过于关注动荡带来的威胁而忽视隐藏其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很多人来说,动荡就等于风险,等于噩耗。1999
期刊
工作几年之后,什么因素能使你的领导力从人群之中脱颖而出?我们相信,这一因素是你自身、员工和团队的发展能力。在全世界——不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印度,都是如此——人类潜能将是新世纪至关重要的变量。然而,如果领导者认为能力是“现成的”、“固定的”资源,抱着这样的思路企图赢得人才之战,这只能给他们自己和所在的组织带来一系列的劣势。相反,如果领导者反躬自问,“我怎样做才能将我的工作场所变为世界上最适合
期刊
转型知识架构图书:《变革为何这样难》  在企业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领导者以及领导团队必备的能力与其自身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正是导致变革阻力的核心所在    『 点评人简介―』  傅强:智囊传媒总裁,《新智囊》杂志、《智囊悦读》杂志、中国管理传播网出品人和总编辑,传媒与管理咨询专家。机械工业出版社经管领域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特聘导师。    变革,是几
期刊
转型知识架构图书:《与大象共舞》  中国企业可以在IBM持续不断地变革过程中,找到企业战略、领导力、创新机制、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及运营模式六个缺一不可的转型关键要素    『 点评人简介―』  白立新:工学博士, 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IBM论坛主要演讲者之一, 他的研究和咨询领域是领导力提升与战略转型,目前负责推动IBM客户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转型。    从硬件到软件和服务,IBM
期刊
服务转型路线图  IBM的服务转型变革  在完成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型的案例中,IBM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初,IBM陷入重重危机之时,临危受命的郭士纳洞察了服务市场的广阔机会,以服务整合IBM资源,使IBM获得重生。他引领了IBM的转型,将IBM公司割裂的部门和产品用服务进行了整合,使IBM公司完成了IT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乃至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型。在向服务转
期刊
【 悦读推荐 】  推荐理由:  《商界裸奔》是一本关于维珍和布兰森的最新商业书,它其实摈弃了大多数商业建议书籍枯燥、深奥的特质,布兰森也并没列举各种可为和不可为的条条框框。相反,书中列举了很多他在建立维珍集团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可贵的是,其中不但包含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经历,比如,与可口可乐的市场竞争失败,收购北岩银行的败北等。是一本多样性的、能激发人心,且真正引导人步入成功的企业及生活经营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