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归课堂,研究课堂,建设课堂文化一直是我们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关注的焦点。2006年,我们就以上好“家常课”为抓手,切实提高教学改革的实效,提出了“关注家常课,让课堂成为师生精彩人生的一部分”的口号。回顾“家常课”管理,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和“规范、有效、德智相融”的三个阶段。“德智相融”的课堂文化建设也初具雏形。所谓德智相融,就是以学科德育渗透为途径,使德育和智育在课堂中有机融为一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德智相融”课堂文化建设的内容
我们以人为主体,在人与内在、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寻找到三大德育渗透点,分别是公德意识、合作意识、求真意识,据此提出三大课堂建设内容:规范课堂、文明课堂、真实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促成自我建构、他我交融、物我一体,从而达成以“德智相融”的课堂文化建设促进课堂高效优质、同时引领生命成长的目的。
1.德智相融的课堂应该是规范的课堂
规范的课堂就是依靠必要的他律、唤醒必须的自律、培养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保障。为什么课堂力求规范?因为规范是育人的需要:成为社会的人,必须遵守规则、养成公德意识。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谐,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规范也是课堂的需要:“规范、规则”具有优先性,如果没有基本的规范保障和必要秩序,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开展,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自由。规范课堂着重于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构建,只有人人遵守规范,才能使课堂活而有序、彰显活力。
2.德智相融的课堂应该是文明的课堂
文明的课堂就是彰显礼仪、交流平等、互动自然的课堂。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堂活力的源泉。为什么课堂呼唤文明?因为从育人的角度看,我们要培养的是有修养的人,而文明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它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紧密相连。从课堂角度看,课堂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作为关系中的人必须学会合作交流、相互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克服自我中心、改善同伴关系,体现了民主合作的精神。
3.德智相融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就是源于生活、发掘知识内在魅力、呈现真理、焕发真情的课堂,它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为什么课堂追求真实?因为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学科角度看,课堂必须体现学科的特性,展现知识传递、真理呈现的过程。从教师角度看,课堂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活动(发言)的内容,还有学生活动(发言)的立场、背后的想法,从而进一步引发共鸣,以此调动学生的真情。从育人的角度看,要让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等意志品质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支撑。
实现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说理想的德智相融的课堂形态已趋于完美,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哲学平台来看,在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人与生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课堂与社会的相通,将学生引向对社会的探询与创造。德智相融课堂的延伸还在于发展与创新,我们努力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激活创新内需、提供发展机会、创设展示舞台。
二、“德智相融”课堂文化建设的原则
1.有意渗透原则。就是在理念上,要形成德育渗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思想;在行为上,要贯彻一些规章制度,让每一节课都进行德育渗透。体现德育渗透的“力度”。
2.有序渗透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渗透点,让学科渗透做到内容有选择、数量有控制、顺序成体系,适时、适量、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体现德育渗透的“适度”。
3.有机渗透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特别强调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能把握和运用。体现德育渗透的“结合度”。
4.有效渗透原则。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体现德育渗透的“效度”。
三、“德智相融”课堂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在学校管理上,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统一教师的课堂文化建设意识。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辩论、演讲等活动,让老师把“教书育人”的思想扎根在心里,牢固树立每一门学科都要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那份等待、那份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是德育工作者。
2.加强对教师课堂文化建设的引导。首先规范课堂质量监控流程:从推门听课、及时反馈,到行政会交流、每周公示,到重新认定、调研会诊,再到月末汇总、考核奖惩,全面落实课堂文化建设。其次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加强”。三个“坚持”是:坚持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坚持人人过关,坚持月月考核;三个“加强”是:加强备课,加强磨课,加强评课。重点关注与解决课堂文化建设的有意、有序、有机、有效性。
3.提高教师的课堂文化建设技能。主要的措施有先试点后推进,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循序渐进促提高;同时通过走课、同课异构等“磨课”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课堂评价中重视师生的德性评价,对教师更多地采用家长评、学生评、同事评的方法,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二)在教学资源上,着力开拓三大领域
1.教材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德育渗透纲目。力求通过文化的视角去处理和组织教学内容。
2.儿童生活的拓展。重视儿童现有生活的价值,通过挖掘儿童身边的德育资源,把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积极把握和运用校本资源,用校史、校训、人物故事等,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用贴近儿童的、符合教学实际的实例来代替书中的例题、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3.课堂时空的利用。改变作业形式,利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采用撰写心灵小语、发表课堂感悟、进行当堂检测、填写学生评课量表、小组互相评价等方法进行当堂反馈。每一节课,短短五分钟,让预约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在这里汇合。
(三)在教学行为上,力求解决三组矛盾
1.预设与生成。德智相融的课堂文化建设,需要全过程的有意关注。着力抓好三个点:一抓计划、二抓备课、三抓评课。教师在备课前,对德育渗透必须要有清晰的计划,计划要关注三条线:儿童现状、教材内容、渗透要点;在备课中管好三个本:年级备课资源共享本、集体备课记载本、教师个人备课本;评课用好三个簿:教师教后反思案例簿、学生评价课堂记载簿、随堂听课检测簿。以此提高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2.规范与民主。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固化师生的课堂行为。为了达成规范课堂的建设目标,我们让师生共同制定公约,在执行公约的过程中培养公德意识;为了达成文明课堂的建设目标,我们制定了“礼仪课堂评比细则”,并结合推门听课、巡课等方式进行检查;为了达成真实课堂的建设目标,我们改变评课中学生没有发言权的现状,制定了“学生评课制度”,设计了“学生评课量表”。量表中不仅有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更有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对教师课堂状态的评价。
3.主体与主导。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价值引导的需要。但是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引导才是最有效的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给予和灌输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太大的效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情景,教师对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相机渗透教师的、成人的、符合社会规范、获得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儿童的价值判断能力,形成和社会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一、“德智相融”课堂文化建设的内容
我们以人为主体,在人与内在、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寻找到三大德育渗透点,分别是公德意识、合作意识、求真意识,据此提出三大课堂建设内容:规范课堂、文明课堂、真实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促成自我建构、他我交融、物我一体,从而达成以“德智相融”的课堂文化建设促进课堂高效优质、同时引领生命成长的目的。
1.德智相融的课堂应该是规范的课堂
规范的课堂就是依靠必要的他律、唤醒必须的自律、培养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保障。为什么课堂力求规范?因为规范是育人的需要:成为社会的人,必须遵守规则、养成公德意识。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谐,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规范也是课堂的需要:“规范、规则”具有优先性,如果没有基本的规范保障和必要秩序,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开展,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自由。规范课堂着重于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构建,只有人人遵守规范,才能使课堂活而有序、彰显活力。
2.德智相融的课堂应该是文明的课堂
文明的课堂就是彰显礼仪、交流平等、互动自然的课堂。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堂活力的源泉。为什么课堂呼唤文明?因为从育人的角度看,我们要培养的是有修养的人,而文明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它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紧密相连。从课堂角度看,课堂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作为关系中的人必须学会合作交流、相互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克服自我中心、改善同伴关系,体现了民主合作的精神。
3.德智相融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就是源于生活、发掘知识内在魅力、呈现真理、焕发真情的课堂,它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为什么课堂追求真实?因为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学科角度看,课堂必须体现学科的特性,展现知识传递、真理呈现的过程。从教师角度看,课堂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活动(发言)的内容,还有学生活动(发言)的立场、背后的想法,从而进一步引发共鸣,以此调动学生的真情。从育人的角度看,要让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等意志品质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支撑。
实现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说理想的德智相融的课堂形态已趋于完美,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哲学平台来看,在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人与生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课堂与社会的相通,将学生引向对社会的探询与创造。德智相融课堂的延伸还在于发展与创新,我们努力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激活创新内需、提供发展机会、创设展示舞台。
二、“德智相融”课堂文化建设的原则
1.有意渗透原则。就是在理念上,要形成德育渗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思想;在行为上,要贯彻一些规章制度,让每一节课都进行德育渗透。体现德育渗透的“力度”。
2.有序渗透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渗透点,让学科渗透做到内容有选择、数量有控制、顺序成体系,适时、适量、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体现德育渗透的“适度”。
3.有机渗透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特别强调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能把握和运用。体现德育渗透的“结合度”。
4.有效渗透原则。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体现德育渗透的“效度”。
三、“德智相融”课堂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在学校管理上,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统一教师的课堂文化建设意识。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辩论、演讲等活动,让老师把“教书育人”的思想扎根在心里,牢固树立每一门学科都要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那份等待、那份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是德育工作者。
2.加强对教师课堂文化建设的引导。首先规范课堂质量监控流程:从推门听课、及时反馈,到行政会交流、每周公示,到重新认定、调研会诊,再到月末汇总、考核奖惩,全面落实课堂文化建设。其次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加强”。三个“坚持”是:坚持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坚持人人过关,坚持月月考核;三个“加强”是:加强备课,加强磨课,加强评课。重点关注与解决课堂文化建设的有意、有序、有机、有效性。
3.提高教师的课堂文化建设技能。主要的措施有先试点后推进,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循序渐进促提高;同时通过走课、同课异构等“磨课”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课堂评价中重视师生的德性评价,对教师更多地采用家长评、学生评、同事评的方法,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二)在教学资源上,着力开拓三大领域
1.教材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德育渗透纲目。力求通过文化的视角去处理和组织教学内容。
2.儿童生活的拓展。重视儿童现有生活的价值,通过挖掘儿童身边的德育资源,把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积极把握和运用校本资源,用校史、校训、人物故事等,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用贴近儿童的、符合教学实际的实例来代替书中的例题、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3.课堂时空的利用。改变作业形式,利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采用撰写心灵小语、发表课堂感悟、进行当堂检测、填写学生评课量表、小组互相评价等方法进行当堂反馈。每一节课,短短五分钟,让预约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在这里汇合。
(三)在教学行为上,力求解决三组矛盾
1.预设与生成。德智相融的课堂文化建设,需要全过程的有意关注。着力抓好三个点:一抓计划、二抓备课、三抓评课。教师在备课前,对德育渗透必须要有清晰的计划,计划要关注三条线:儿童现状、教材内容、渗透要点;在备课中管好三个本:年级备课资源共享本、集体备课记载本、教师个人备课本;评课用好三个簿:教师教后反思案例簿、学生评价课堂记载簿、随堂听课检测簿。以此提高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2.规范与民主。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固化师生的课堂行为。为了达成规范课堂的建设目标,我们让师生共同制定公约,在执行公约的过程中培养公德意识;为了达成文明课堂的建设目标,我们制定了“礼仪课堂评比细则”,并结合推门听课、巡课等方式进行检查;为了达成真实课堂的建设目标,我们改变评课中学生没有发言权的现状,制定了“学生评课制度”,设计了“学生评课量表”。量表中不仅有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更有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对教师课堂状态的评价。
3.主体与主导。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价值引导的需要。但是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引导才是最有效的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给予和灌输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太大的效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情景,教师对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相机渗透教师的、成人的、符合社会规范、获得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儿童的价值判断能力,形成和社会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