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山是高淳人向往的神圣殿堂。
学山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1498年,学山建孔庙,设学宫。此后,学山兴学不断,1828年创办学山书院,1905年改为高淳县学堂,实行新学。后几经易名,1998年更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
山有学,学传人,人学道。五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山人在这里研究学问、探求人生,成就了一座教育上的巍巍高山。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山多年办学历史的传承,使如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几百年来,学山虽历经沧桑,但学山人不停攀登的精神却薪火相传。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逐渐铸就了高淳县实验小学独特的办学文化,它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前进方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高淳县实验小学,去领略一下学山那厚重的文化韵味吧。
刚健有为
在中国文化意象中,山是刚的象征,是顽强意志的象征。故而古人择址学山办学,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其旨在激励学山的莘莘学子:要有山的阳刚之气,要有为实现理想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刚健有为的思想,经过学山多年的沉淀,如今也在高淳县实验小学深深地扎下了根。
1 刚健有为,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学山始治学宫时,就设有规模宏大的练武场,要求生员们在习文的同时练武强身。1905年,学山书院改为高淳县学堂,首任堂长、清末解元王嘉宾将“尚武”列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他在一首歌词中写道:堂堂阵,整整齐,少年个个要有小兵器。
这与今天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思想竟然不谋而合。
如今,高淳县实验小学进一步发掘武术的内涵,将锻炼身体和弘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整理编写出一套武术校本教材,对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基本短器械套路进行合理分解,为学生确立了阶梯式的目标:全校学生能熟练掌握自编武术操,水平二阶段学生能基本掌握自编长拳,水平三阶段学生能基本掌握自编短器械套路,逐步将武术运动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健身興趣、爱好和多元发展的需求,高淳县实验小学还整合体育教育资源,于2003年成立了“学山少儿体育俱乐部”,下设武术、羽毛球、田径、乒乓球等多个项目分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
在硬件设施上,高淳县实验小学也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11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内设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武术房、健身房和形体训练房等,并配备了较为齐全的训练器械。
春种秋收,高淳县实验小学在这一领域的深耕,收获颇丰:全国体育科研明星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接踵而至。
一大批体育精英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长拳金牌获得者吴鲲、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女子组冠军陈晓玲、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冠军李昱、美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邢璐……
这些体育精英无疑是高淳县实验小学的骄傲,然而,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体育精英。高淳县实验小学现任校长、南京市名校长孙小青也深知这一点,他说: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世界冠军,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啊,“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和宝贵!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997年,35岁的孙小青调任高淳县城区小学校长。翌年,学校将迎接省级实验小学的评估验收,而当时,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离省级实验小学的标准都相去甚远。年轻的孙小青临危受命,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领导起这所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他沉入校史室了解历史。深入教职工中倾听意见,跑政府机关争取资金,召开班子会议谋划布局,每天都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走马上任仅一年,学校发展就呈现出蓬勃的生机。1998年,学校高分通过了省级实验小学的验收,更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
这种不怕困难、积极有为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学校现任副校长王一鸣身上。1999年,由于学校缺乏专职思想品德老师,这一学科表现相对薄弱。王一鸣自告奋勇,在教了十多年数学之后毅然改教思想品德。他不断强化学习,认真研究课堂,很快就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评为高淳县思品学科带头人。2009年,他参加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执教的《怎样和他联系》一课广受好评。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每一位教师身上,都体现出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成立了学山读书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他们定期开展科研沙龙活动,就教育前沿的话题进行争鸣;他们及时写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每月开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活动……
学校文化的传承只有教师是不够的,它必须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走进高淳县实验小学,环境布置中处处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息,学生无论身处哪一个地方,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在各科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种励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磨砺学生的意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这一方面,高淳县实验小学无疑是走在了前面。
仁智统一
山有学,学传人,人学道。古人择址学山办学,就是要求学山之人,既要有学,又要循道。学属于“智”的范畴,而道的核心是“仁”,“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仁与智的统一就是“圣”的境界。所以,几百年来,仁智统一便成了学山人理想的人格追求。
3 仁者爱人。教师的“仁”,教师的高尚师德,集中表现为对学生无私的爱。
在高淳县实验小学,说到爱学生,每一位教师都会想到学校原副教导主任、年近八旬的老教师邱在善。邱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从来没有大声训斥过学生。和他共过事的老师都说。邱老师慈眉善目,笑口常开,简直就像弥勒佛。他的学生们回忆起自己的老师都说,邱老师的笑脸让他们终生难忘。1989年9月,邱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有了对学生的爱,就有了搞好教育的原动力。但要真正把学生教好,还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智慧。邱在善老师不仅师德高尚,其精湛的教艺也值得称道。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改革课堂结构,强化语言的综合训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说,在邱老师身上,仁智统一的人格追求得到了很好体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引导教师生成、发展教育智慧,高淳县实验小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12月定为“课堂教学月”,对全县开放课堂。每次活动都要邀请县里的研训员 和兄弟学校的教师参加,活动中除了课堂教学,还会进行执教前的备课组集体研讨,执教后的分组点评和交流。他们还集思广益,组织编制了《智慧教师发展手册》,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推动教师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技巧、相互交换心得的研究团队。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仁智统一是对“人师”的要求,也是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自觉的人格追求。他们或许离“圣人”的目标还很遥远。但他们都在努力着,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境界一步步靠近。
4 金针度去从君用。仁智统一是老师们手中的“金针”,当然也是他们对学生教育的目标追求。
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在爱的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孙小青校长认为,关爱他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热爱祖国首先要知道热爱家乡。基于这样的认识,高淳县实验小学从孝敬教育和乡土教育人手,构建起自己的课程文化,以此点燃学生们心中爱的火花。
在孝敬教育方面,高淳县实验小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全方位的思考,总结出系列的教育经验,设计出系列的教育活动,编写出系列的教育故事,树立起系列的教育典型。他们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把美德传授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专项训练与学科渗透结合起来,使孝敬教育在师生中蔚成风气。这些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于是就有了一本科研著作——《孝敬:中华美德》。该书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全国13个省市的30多所学校主动联系,希望能推广经验。
2002年,高淳县实验小学编写的校本读物《江南圣地高淳》出版,从此学校多了一门必修课。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以乡土文化为根基,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课程改革是为了构建一种文化,从课程文化进而去构建校园文化。进而推动整个文化的发展。高淳县实验小学让乡土文化进入课程、进入课堂,这是课堂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高淳县实验小学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同时也不忽视智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山这方沃土上生成智慧,让我们的学校成为生成智慧、发展智慧的摇篮。”这是他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课堂是智育的主阵地。早在2004年,高淳县实验小学就确立了“以人为本,构建绿色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课堂中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强调师生生命的自由成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在人格追求上的身体力行,使学生在仁智统一的道路上走得坚实而有力。
有容乃大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哲人看来,山包容万象,海广纳百川。古人择址学山办学,也是在昭示后人:只有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才能成就教育上的巍巍高山。
5 有容乃大,首先要能宽以待人,容人之错。
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是学山上的一粒细土,都能为成就学山的高度做出贡献。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都能以宽容之心对待,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进行教育。
在杨桂梅老師的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一首小诗:“大江显得更宽,红花显得更红,是谁挥动彩笔,在天空中画了一道长虹?”突然,杨老师发现学生陈凯凯的表情极不自在,原来,他今天又忘带语文书了。当时,杨老师不动声色,等到大家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笔,要给这首小诗配一幅画的时候,她才走到陈凯凯面前温和地说:“陈凯凯,你今天没带书,就请你帮老师在书上配一幅画吧!”下午,杨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她的语文书静静地躺在讲台的一角。她轻轻翻开课本,只见小诗的边上配上了美丽的图画:一条宽宽的大江,岸边有一丛丛红花在绿叶丛中绽放,一条七彩长虹划过天际……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体现出教师巨大的人格魅力。在这种魅力中,培育出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新人,更是富有人格力量的新人。这种新人不仅能够用宽容来回报宽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宽容中形成自信的品质,能够客观而自信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在自信中看到希望,健康地成长。
“如果我们以‘假如我们是学生’的感情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之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个个耳熟能详。他们谨记大师的教诲,无论面对怎样“顽劣”的学生,始终用宽容、帮助、关怀、鼓励,去代替抱怨、训斥、讽刺、惩罚。他们每天把微笑带进课堂。让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他们每天把自信投射给孩子,让学生日日滋长着自信:他们每天把尊重传递给童年,让学生天天有尊严地成长;他们每天把激励和赏识存入孩子的心田,让学生时时体验着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宽容是可以传递的。老师的宽容精神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逐渐学会宽容。生活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儿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在一个宽容的大家庭中,诗意地成长。
6 有容乃大,还要做到兼容并包,遐迩一体。
今天的学山人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学校办得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位位专家走进了校园:中央教科所左秀兰研究员、南师大赵凯博士、家教专家周弘校长、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特级教师袁浩校长……师生们陆续走出了校园,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多次走到了国外。
除了作为学习者以外,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还常常作为合作者,在合作中认识自身的不足,汲取他人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他们积极承担或参与各科各级的联片教研活动,坚持多年与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等兄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他们的武术队、羽毛球队等学生社团组织,也多次与苏州、常州等地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交流活动。
作为高淳县的龙头小学,他们还在县域内积极推进共享校际资源和共建学科研究共同体。学校经常选派骨干教师到各乡镇小学上示范课、开设讲座,并与乡镇小学跨校互聘教师,互派校级领导挂职锻炼,实现了师资和管理资源共享。在课题研究上,他们打破以学校为单位的格局。改为以学科为单位成立课题组,吸纳乡镇小学的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这些做法不但发挥了省级实验小学的示范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孙小青校长说,希望这种合作方式能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展开,让那些更为优秀的学校不断带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发展,带动更多薄弱学校的发展,从而推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兼容并包,让高淳县实验小学走向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孙小青校长赴香港参加了香港、大陆两地校长研讨会,并应大会主席团的邀请,作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他同时也带回了兄弟学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和经 验,并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谈到有容乃大的学山文化,孙小青校长说,宽容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兼容则是学校发展的外在活力,二者共同引领高淳县实验小学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务本尚实
学者如登山,动而益高。办学之地名自学山,是有深刻寓意的:其根本在“学”,在教育;学的途径是“动”,是实践;学的方式必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由此,务本尚实,便成了学山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7 1955年,高淳县城区小学(后改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针引线,制成了一幅刺绣彩图《伟大的祖国建设》,在江苏省少年儿童工艺作品展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展览评比,并荣获优秀作品奖,成为全国30件优秀作品之一,国家授予镀金奖章一枚。这是高淳教育史上首例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成绩的获得不足为怪。因为当时的高淳县城区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时任校长江永芬经常告诫学生:学是为了用,光学不用只是四足书橱。
如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更加重视实践的作用。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空间更为广阔。
他们结合“平安高淳”、全国“卫生县城”的创建,开展了“我是校园小小交警”、“你扔我捡”、“我是老街小主人”等活动;结合每年一次的“螃蟹节”,开展了“说螃蟹,写螃蟹,画螃蟹”系列活动;结合学校的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近年来:他们还着力打造了学校的特色活动载体——“一部两院三团”:“学山少儿体育俱乐部”,“学山少儿书画院”、“学山少儿科学院”,“学山少儿舞蹈团”、“学山少儿合唱团”和“学山少儿器乐团”。“一部两院三团”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高淳縣实验小学的这种实践精神不只体现在一系列专项活动之中,也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走进唐月青老师的数学课堂,他正在让学生们动手摆小棒,在数位表中表示出“20”。当学生们得出了教材中出现的在十位上摆两根小棒的摆法后,唐老师并没有急着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继续让学生实践操作,最后得出了六种摆法。
他们的作业设计也独具匠心。数学题: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分析: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语文题: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自己动手包粽子、做香袋……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就在不断地“做”着,他们在“做”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获得了全面发展。
8 在谈到自己的管理经验时,孙小青校长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他的这种理念引导下,高淳县实验小学处处体现出脚踏实地的精神。
在学校管理上,他们在抓好常规的基础上强调过程与细节,把常规、过程、细节作为管理的基本要素;同时突出重点。把德育工作、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置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将管理的价值取向指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上,他们提出“小课题研究”的思路,明确了“小课题研究”的“五步连环法”:即人人提出来自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困惑;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撰写小课题方案,明确研究的方法、方向;及时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实践研究,推理论证,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把研究的新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调整研究思路。
在学生教育方面,他们统一制定了《高淳县实验小学各年段教育目标及实施策略》,然后由各年级组分别制定了《年级组学生常规训练重点与策略》,使学生教育既有层次性、差异性,又有连贯性、统一性。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都遵循着一条原则: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这是一节班队作文课:学会感谢。柏春花老师先让孩子们从生活人手,从身边的亲人人手,谈谈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让自己感动过,有哪些人需要感谢。接着,柏老师谈起了自己生命中需要感谢的人。她深情地从细节处谈起。谈到亲人、老师、同事、学生、书、大自然……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也开始谈起来:感谢父母给了他们美丽的生命和美好的童年,教给了他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感谢老师每天的早出晚归,教会他们阅读写作,把诗意的种子撒播到他们心里……当孩子们说完身边的人与事后,柏老师又告诉他们,生活之所以美好、快乐,除了因为身边有这么多爱我们的人外,还因为我们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是它给了我们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也应该感谢。然后她让孩子们当一回小诗人,让心徜徉在清清的诗意里。孩子们有的说,感谢风在夏日里从我窗前轻轻飘过,送来清爽的快乐;有的说,感谢花儿尽情开放,让我知道姹紫嫣红的美丽;有的说感谢云,让我看到变幻多姿的世界……这时,柏老师让孩子们提起笔,一行行灵动的诗就在孩子的笔下悄悄流出。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课堂!老师从点滴人手,处处点染,悄悄渗透,一步一步引导,最终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脚踏实地,方能逐级而上。孙小青校长说,学校的发展是“有渐”的,就像禾苗的自然生长,我们要尽力去耕耘,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扎根在学山这方沃土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在一代又一代学山人的辛勤耕耘下。尽情地生长着!
五百年沧海桑田,学山的文化精神却历久弥坚。这种文化精神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已在如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深深扎根,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站在学山这座巍巍高山上展望未来,孙小青校长信心满怀,他说,今天的学山人将继承和发扬学山的优秀文化传统,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师发展为依托,以学校发展为保障,把高淳县实验小学建成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校、素质教育的示范校、教育科学的实验校、精神文明的标兵校。
我们相信,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后来者们,一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将脚步迈得更大,明天的学山一定会更加巍峨!
学山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1498年,学山建孔庙,设学宫。此后,学山兴学不断,1828年创办学山书院,1905年改为高淳县学堂,实行新学。后几经易名,1998年更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
山有学,学传人,人学道。五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山人在这里研究学问、探求人生,成就了一座教育上的巍巍高山。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山多年办学历史的传承,使如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几百年来,学山虽历经沧桑,但学山人不停攀登的精神却薪火相传。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逐渐铸就了高淳县实验小学独特的办学文化,它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前进方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高淳县实验小学,去领略一下学山那厚重的文化韵味吧。
刚健有为
在中国文化意象中,山是刚的象征,是顽强意志的象征。故而古人择址学山办学,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其旨在激励学山的莘莘学子:要有山的阳刚之气,要有为实现理想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刚健有为的思想,经过学山多年的沉淀,如今也在高淳县实验小学深深地扎下了根。
1 刚健有为,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学山始治学宫时,就设有规模宏大的练武场,要求生员们在习文的同时练武强身。1905年,学山书院改为高淳县学堂,首任堂长、清末解元王嘉宾将“尚武”列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他在一首歌词中写道:堂堂阵,整整齐,少年个个要有小兵器。
这与今天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思想竟然不谋而合。
如今,高淳县实验小学进一步发掘武术的内涵,将锻炼身体和弘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整理编写出一套武术校本教材,对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基本短器械套路进行合理分解,为学生确立了阶梯式的目标:全校学生能熟练掌握自编武术操,水平二阶段学生能基本掌握自编长拳,水平三阶段学生能基本掌握自编短器械套路,逐步将武术运动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健身興趣、爱好和多元发展的需求,高淳县实验小学还整合体育教育资源,于2003年成立了“学山少儿体育俱乐部”,下设武术、羽毛球、田径、乒乓球等多个项目分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
在硬件设施上,高淳县实验小学也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11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内设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武术房、健身房和形体训练房等,并配备了较为齐全的训练器械。
春种秋收,高淳县实验小学在这一领域的深耕,收获颇丰:全国体育科研明星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接踵而至。
一大批体育精英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长拳金牌获得者吴鲲、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女子组冠军陈晓玲、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冠军李昱、美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邢璐……
这些体育精英无疑是高淳县实验小学的骄傲,然而,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体育精英。高淳县实验小学现任校长、南京市名校长孙小青也深知这一点,他说: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世界冠军,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啊,“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和宝贵!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997年,35岁的孙小青调任高淳县城区小学校长。翌年,学校将迎接省级实验小学的评估验收,而当时,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离省级实验小学的标准都相去甚远。年轻的孙小青临危受命,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领导起这所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他沉入校史室了解历史。深入教职工中倾听意见,跑政府机关争取资金,召开班子会议谋划布局,每天都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走马上任仅一年,学校发展就呈现出蓬勃的生机。1998年,学校高分通过了省级实验小学的验收,更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
这种不怕困难、积极有为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学校现任副校长王一鸣身上。1999年,由于学校缺乏专职思想品德老师,这一学科表现相对薄弱。王一鸣自告奋勇,在教了十多年数学之后毅然改教思想品德。他不断强化学习,认真研究课堂,很快就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评为高淳县思品学科带头人。2009年,他参加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执教的《怎样和他联系》一课广受好评。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每一位教师身上,都体现出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成立了学山读书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他们定期开展科研沙龙活动,就教育前沿的话题进行争鸣;他们及时写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每月开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活动……
学校文化的传承只有教师是不够的,它必须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走进高淳县实验小学,环境布置中处处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息,学生无论身处哪一个地方,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在各科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种励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磨砺学生的意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这一方面,高淳县实验小学无疑是走在了前面。
仁智统一
山有学,学传人,人学道。古人择址学山办学,就是要求学山之人,既要有学,又要循道。学属于“智”的范畴,而道的核心是“仁”,“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仁与智的统一就是“圣”的境界。所以,几百年来,仁智统一便成了学山人理想的人格追求。
3 仁者爱人。教师的“仁”,教师的高尚师德,集中表现为对学生无私的爱。
在高淳县实验小学,说到爱学生,每一位教师都会想到学校原副教导主任、年近八旬的老教师邱在善。邱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从来没有大声训斥过学生。和他共过事的老师都说。邱老师慈眉善目,笑口常开,简直就像弥勒佛。他的学生们回忆起自己的老师都说,邱老师的笑脸让他们终生难忘。1989年9月,邱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有了对学生的爱,就有了搞好教育的原动力。但要真正把学生教好,还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智慧。邱在善老师不仅师德高尚,其精湛的教艺也值得称道。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改革课堂结构,强化语言的综合训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说,在邱老师身上,仁智统一的人格追求得到了很好体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引导教师生成、发展教育智慧,高淳县实验小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12月定为“课堂教学月”,对全县开放课堂。每次活动都要邀请县里的研训员 和兄弟学校的教师参加,活动中除了课堂教学,还会进行执教前的备课组集体研讨,执教后的分组点评和交流。他们还集思广益,组织编制了《智慧教师发展手册》,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推动教师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技巧、相互交换心得的研究团队。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仁智统一是对“人师”的要求,也是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自觉的人格追求。他们或许离“圣人”的目标还很遥远。但他们都在努力着,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境界一步步靠近。
4 金针度去从君用。仁智统一是老师们手中的“金针”,当然也是他们对学生教育的目标追求。
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在爱的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孙小青校长认为,关爱他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热爱祖国首先要知道热爱家乡。基于这样的认识,高淳县实验小学从孝敬教育和乡土教育人手,构建起自己的课程文化,以此点燃学生们心中爱的火花。
在孝敬教育方面,高淳县实验小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全方位的思考,总结出系列的教育经验,设计出系列的教育活动,编写出系列的教育故事,树立起系列的教育典型。他们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把美德传授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专项训练与学科渗透结合起来,使孝敬教育在师生中蔚成风气。这些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于是就有了一本科研著作——《孝敬:中华美德》。该书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全国13个省市的30多所学校主动联系,希望能推广经验。
2002年,高淳县实验小学编写的校本读物《江南圣地高淳》出版,从此学校多了一门必修课。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以乡土文化为根基,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课程改革是为了构建一种文化,从课程文化进而去构建校园文化。进而推动整个文化的发展。高淳县实验小学让乡土文化进入课程、进入课堂,这是课堂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高淳县实验小学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同时也不忽视智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山这方沃土上生成智慧,让我们的学校成为生成智慧、发展智慧的摇篮。”这是他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课堂是智育的主阵地。早在2004年,高淳县实验小学就确立了“以人为本,构建绿色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课堂中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强调师生生命的自由成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在人格追求上的身体力行,使学生在仁智统一的道路上走得坚实而有力。
有容乃大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哲人看来,山包容万象,海广纳百川。古人择址学山办学,也是在昭示后人:只有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才能成就教育上的巍巍高山。
5 有容乃大,首先要能宽以待人,容人之错。
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是学山上的一粒细土,都能为成就学山的高度做出贡献。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都能以宽容之心对待,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进行教育。
在杨桂梅老師的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一首小诗:“大江显得更宽,红花显得更红,是谁挥动彩笔,在天空中画了一道长虹?”突然,杨老师发现学生陈凯凯的表情极不自在,原来,他今天又忘带语文书了。当时,杨老师不动声色,等到大家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笔,要给这首小诗配一幅画的时候,她才走到陈凯凯面前温和地说:“陈凯凯,你今天没带书,就请你帮老师在书上配一幅画吧!”下午,杨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她的语文书静静地躺在讲台的一角。她轻轻翻开课本,只见小诗的边上配上了美丽的图画:一条宽宽的大江,岸边有一丛丛红花在绿叶丛中绽放,一条七彩长虹划过天际……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体现出教师巨大的人格魅力。在这种魅力中,培育出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新人,更是富有人格力量的新人。这种新人不仅能够用宽容来回报宽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宽容中形成自信的品质,能够客观而自信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在自信中看到希望,健康地成长。
“如果我们以‘假如我们是学生’的感情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之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高淳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个个耳熟能详。他们谨记大师的教诲,无论面对怎样“顽劣”的学生,始终用宽容、帮助、关怀、鼓励,去代替抱怨、训斥、讽刺、惩罚。他们每天把微笑带进课堂。让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他们每天把自信投射给孩子,让学生日日滋长着自信:他们每天把尊重传递给童年,让学生天天有尊严地成长;他们每天把激励和赏识存入孩子的心田,让学生时时体验着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宽容是可以传递的。老师的宽容精神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逐渐学会宽容。生活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儿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在一个宽容的大家庭中,诗意地成长。
6 有容乃大,还要做到兼容并包,遐迩一体。
今天的学山人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学校办得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位位专家走进了校园:中央教科所左秀兰研究员、南师大赵凯博士、家教专家周弘校长、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特级教师袁浩校长……师生们陆续走出了校园,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多次走到了国外。
除了作为学习者以外,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还常常作为合作者,在合作中认识自身的不足,汲取他人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他们积极承担或参与各科各级的联片教研活动,坚持多年与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等兄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他们的武术队、羽毛球队等学生社团组织,也多次与苏州、常州等地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交流活动。
作为高淳县的龙头小学,他们还在县域内积极推进共享校际资源和共建学科研究共同体。学校经常选派骨干教师到各乡镇小学上示范课、开设讲座,并与乡镇小学跨校互聘教师,互派校级领导挂职锻炼,实现了师资和管理资源共享。在课题研究上,他们打破以学校为单位的格局。改为以学科为单位成立课题组,吸纳乡镇小学的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这些做法不但发挥了省级实验小学的示范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孙小青校长说,希望这种合作方式能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展开,让那些更为优秀的学校不断带动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发展,带动更多薄弱学校的发展,从而推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兼容并包,让高淳县实验小学走向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孙小青校长赴香港参加了香港、大陆两地校长研讨会,并应大会主席团的邀请,作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他同时也带回了兄弟学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和经 验,并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谈到有容乃大的学山文化,孙小青校长说,宽容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兼容则是学校发展的外在活力,二者共同引领高淳县实验小学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务本尚实
学者如登山,动而益高。办学之地名自学山,是有深刻寓意的:其根本在“学”,在教育;学的途径是“动”,是实践;学的方式必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由此,务本尚实,便成了学山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7 1955年,高淳县城区小学(后改名为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针引线,制成了一幅刺绣彩图《伟大的祖国建设》,在江苏省少年儿童工艺作品展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展览评比,并荣获优秀作品奖,成为全国30件优秀作品之一,国家授予镀金奖章一枚。这是高淳教育史上首例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成绩的获得不足为怪。因为当时的高淳县城区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时任校长江永芬经常告诫学生:学是为了用,光学不用只是四足书橱。
如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更加重视实践的作用。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空间更为广阔。
他们结合“平安高淳”、全国“卫生县城”的创建,开展了“我是校园小小交警”、“你扔我捡”、“我是老街小主人”等活动;结合每年一次的“螃蟹节”,开展了“说螃蟹,写螃蟹,画螃蟹”系列活动;结合学校的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近年来:他们还着力打造了学校的特色活动载体——“一部两院三团”:“学山少儿体育俱乐部”,“学山少儿书画院”、“学山少儿科学院”,“学山少儿舞蹈团”、“学山少儿合唱团”和“学山少儿器乐团”。“一部两院三团”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高淳縣实验小学的这种实践精神不只体现在一系列专项活动之中,也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走进唐月青老师的数学课堂,他正在让学生们动手摆小棒,在数位表中表示出“20”。当学生们得出了教材中出现的在十位上摆两根小棒的摆法后,唐老师并没有急着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继续让学生实践操作,最后得出了六种摆法。
他们的作业设计也独具匠心。数学题: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分析: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语文题: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自己动手包粽子、做香袋……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就在不断地“做”着,他们在“做”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获得了全面发展。
8 在谈到自己的管理经验时,孙小青校长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他的这种理念引导下,高淳县实验小学处处体现出脚踏实地的精神。
在学校管理上,他们在抓好常规的基础上强调过程与细节,把常规、过程、细节作为管理的基本要素;同时突出重点。把德育工作、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置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将管理的价值取向指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上,他们提出“小课题研究”的思路,明确了“小课题研究”的“五步连环法”:即人人提出来自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困惑;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撰写小课题方案,明确研究的方法、方向;及时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实践研究,推理论证,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把研究的新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调整研究思路。
在学生教育方面,他们统一制定了《高淳县实验小学各年段教育目标及实施策略》,然后由各年级组分别制定了《年级组学生常规训练重点与策略》,使学生教育既有层次性、差异性,又有连贯性、统一性。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都遵循着一条原则: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这是一节班队作文课:学会感谢。柏春花老师先让孩子们从生活人手,从身边的亲人人手,谈谈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让自己感动过,有哪些人需要感谢。接着,柏老师谈起了自己生命中需要感谢的人。她深情地从细节处谈起。谈到亲人、老师、同事、学生、书、大自然……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也开始谈起来:感谢父母给了他们美丽的生命和美好的童年,教给了他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感谢老师每天的早出晚归,教会他们阅读写作,把诗意的种子撒播到他们心里……当孩子们说完身边的人与事后,柏老师又告诉他们,生活之所以美好、快乐,除了因为身边有这么多爱我们的人外,还因为我们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是它给了我们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也应该感谢。然后她让孩子们当一回小诗人,让心徜徉在清清的诗意里。孩子们有的说,感谢风在夏日里从我窗前轻轻飘过,送来清爽的快乐;有的说,感谢花儿尽情开放,让我知道姹紫嫣红的美丽;有的说感谢云,让我看到变幻多姿的世界……这时,柏老师让孩子们提起笔,一行行灵动的诗就在孩子的笔下悄悄流出。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课堂!老师从点滴人手,处处点染,悄悄渗透,一步一步引导,最终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脚踏实地,方能逐级而上。孙小青校长说,学校的发展是“有渐”的,就像禾苗的自然生长,我们要尽力去耕耘,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扎根在学山这方沃土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在一代又一代学山人的辛勤耕耘下。尽情地生长着!
五百年沧海桑田,学山的文化精神却历久弥坚。这种文化精神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已在如今的高淳县实验小学深深扎根,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站在学山这座巍巍高山上展望未来,孙小青校长信心满怀,他说,今天的学山人将继承和发扬学山的优秀文化传统,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师发展为依托,以学校发展为保障,把高淳县实验小学建成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校、素质教育的示范校、教育科学的实验校、精神文明的标兵校。
我们相信,高淳县实验小学的后来者们,一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将脚步迈得更大,明天的学山一定会更加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