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uey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师范物理教学工作已有7年的时间,我所从教的师范物理,是学生由初中升入师范类学校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学生由于为了应付中考,大量做题、背概念,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充满了厌恶、畏难情绪和思维定势。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恢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对教材的理解方面、思维方面,还是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以及完成作业的手段方面,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都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如果沿用初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举步维艰。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我发现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人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物理实验中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指针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致。
  物理实验教学向学生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往往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要抓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及时提出有关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边做边提问,内容可涉及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可能出现的现象等;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可边巡视边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在学生实验后还可增设一项内容,题为“如实写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加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培养思维的多面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可这样设计开头:教师问:100瓦的灯泡亮还是40瓦的灯泡亮?学生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教师将“200伏、100瓦”和“220伏,40瓦”两灯泡并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样。学生的观点似乎是正确的。教师再将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结果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的灯泡暗得多。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们展开思维,迫使他们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再例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磁场与磁体周围的磁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再例如:认识形形色色的桥。我们看过各式各样的桥,那么人类是如何想到建这样的桥梁的呢?实验:纸载砝码。我们的学生会想出很多方法,将纸的形状发生改变,在他们手中的纸会变出各种的形状,哪些合适,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得出结论。教师再要求不改变纸的形状,用其他的东西帮助纸来支撑。通过不断的发散性思考,他们会获得很多种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桥梁的结构带入其中。
  
  二、物理概念中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物理时认为困难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一些概念归纳总结,放在一起,利用实验将其体现出来。
  实验:让手不沾水取出硬币。我们的学生会想出很多种方法:戴橡胶手套取、用镊子夹、用吸铁石吸、把水倒掉、用干毛巾把水吸干等。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是否可以分类呢?通过提醒,学生归纳总结会发现,这些方法中,一类是将手隔离起来,就是在手和硬币中添加一种媒介物,如手套、吸铁石、镊子;另一类就是将水和硬币分离开来再取,如将水倒出、吸干。那么也就是说要将硬币取出只要在这两类方法上动脑筋。第一类只要找到适合的媒介都可以。第二类就是思考如何将水和硬币分离。此时,我们就将学生带入了又一个思考当中,蒸发现象、虹吸现象、毛细现象、大气压的作用,都会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理解了这些现象,再将这些现象引入生活当中,思考总结,学生就会通过认识现象,了解生活。
  
  三、物理教学中专项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教学现状不是收敛性思维重视不够,而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往往缺乏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多角度、开放式的思维展示。
  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否提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多从侧向、逆向思考解题,安排一些探索活动就算是发散式教学?有没有更系统的、更便于教学操作的发散训练形式?能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出客观具体的评判标准?这里,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建立在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基础上的发散训练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种智力总表现为对一定形式的内容,进行一定形式的心理运作或加工,并产生一定形式的产品或结果,所有这些智力形态构成包含120种能力因素的复合体,其智力因素结构如图1所示。
  
  可能的关系:(a)(b)(c) 中物体不倒,重心垂线应落在支撑面上;(d) 脚踏轮作用与轮轴相似; 车轮上一点运动轨迹与(e)的运动轨迹相同;骑车能直立不倒与(f)中汽车刹车时均有惯性力起作用(或如果将两者看作质点,均作直线运动)。
  
  参考文献:
  [1]吉尔福特著.施良方译.创造性才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9.
  [2]恩田彰著.陆祖昆译.创造性心理学.五洲出版社,1988:42.
其他文献
一、物理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的界定    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大的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物理,觉得枯燥无味,或学了之后收效甚微,那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或低效;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觉得非常有趣,并且学后还有许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生活
近来,通过电子克隆而获得的猪新基因多与猪的毛色、脂肪代谢、肉质、生殖机能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而与猪体先天性及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鲜有报道,本研究拟探寻利用生物数据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
笔者在对《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教学时,发觉此课教学内容偏少,若和习题课结合起来上,除了几个概念、应用,没多少习题;若和下一章节结合起来上,内容又明显偏多。初中物理中像这样的章节有不少,笔者一直在探索该如何教这样的章节,既然把它们单独作为一节,总是有道理的,笔者相信应该可以在过程、方法上下功夫,或者引入其他教育,如德育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但笔者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教学设计,直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了最终的教学的质量水平,对于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制定合适的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指的就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以及数字化学习能力等创新精神.信息技术对于学生长久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通的规律之一,从大到星系的宏观系统到小的原子、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从系统内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到系统内任何数目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只要整个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动量就守恒。新的高中物理教材对动量守恒与碰撞,只限于研究系统内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且只讨论一维的情况,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依然存在不少困难。本文试对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表达式:m υ +m υ
由化工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负责承担的湖北省大峪口磷矿选矿半工业性试验,经院矿双方的共同努力,于10月底完成了清水流程和回水流程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指标。 大峪口磷
小学数学教学在开展教学阶段,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动之下,教学质量已经出现十分明显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教师应该给予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充分的关注,而应用题作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