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课方法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兴趣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激疑情境.疑问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以疑激学,造成学生急着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办的心理,接着再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在导课阶段精心设置一些“悬念”,以创设良好有效的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1节《确定与不确定》新课导入片段
在讲台上摆上甲盒子,将五个红球五个白球装入盒中(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同时将放球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盒中的球摇匀.
请几个学生到盒里摸一摸
问题1: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问题2: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出红球吗?
问题3:从盒中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都是一红一白吗?
摸球游戏继续进行着,摸球的程序照旧,不过这次换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并不知道.继续回答上述问题(1)(2)(3)
如果换成装有全是红球的丙盒时,上述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设计意图: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虽说只有几位学生上讲台摸球,可这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也在参与“猜”的活动,可以说通过这个游戏,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并对不确定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通过活动猜测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开盒子验证他们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可能事件有了认识.在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从而引入新课.
案例2: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从问题到方程》新课导入片段
1如图,天平右边的砝码质量为160 g,天平平衡时,你能说出食盐的质量吗?
2.已知下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 g,在天平的右盘中共放几个20 g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3.已知下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 g,在天平的右边有一个50 g的砝码,那么还需加多重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4,如图,在天平的左盘中一个球和一袋160 g的食盐,天平的右边砝码的质量为200 g,当天平平衡时,你能求出这个小球的质量吗?
5.如图,在天平的左盘中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和一袋160g的食盐,天平的右边有总质量为200g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时,你能求出这两个小球的质量吗?
设计意图:
创设用“利用天平秤量物体的质量”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层层推进,用数学语言诠释天平平衡的道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方程可以描述天平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从而引入课题.
案例3: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图形的旋转》新课导入片段
出示三组国旗的图片,位置关系分别为平移、翻折、旋转.然后出示平移、翻折与?三个选项.
问题1: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连线.
问题2:同学们觉得“?”应该叫做什么比较合适呢?
学生答:叫做旋转比较合适.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研究旋转.
设计意图:
利用图形与文字的连线帮助学生回顾了平移与翻折两种变换,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合情猜想,提出“旋转变换”的提法,合理地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旧知到新知的知识正向迁移的进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导入合理、简洁、有效,很快切入本节课的学习.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在导课阶段精心设置一些“悬念”,以创设良好有效的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1节《确定与不确定》新课导入片段
在讲台上摆上甲盒子,将五个红球五个白球装入盒中(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同时将放球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盒中的球摇匀.
请几个学生到盒里摸一摸
问题1: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问题2: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出红球吗?
问题3:从盒中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都是一红一白吗?
摸球游戏继续进行着,摸球的程序照旧,不过这次换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并不知道.继续回答上述问题(1)(2)(3)
如果换成装有全是红球的丙盒时,上述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设计意图: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虽说只有几位学生上讲台摸球,可这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也在参与“猜”的活动,可以说通过这个游戏,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并对不确定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通过活动猜测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开盒子验证他们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可能事件有了认识.在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从而引入新课.
案例2: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从问题到方程》新课导入片段
1如图,天平右边的砝码质量为160 g,天平平衡时,你能说出食盐的质量吗?
2.已知下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 g,在天平的右盘中共放几个20 g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3.已知下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 g,在天平的右边有一个50 g的砝码,那么还需加多重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4,如图,在天平的左盘中一个球和一袋160 g的食盐,天平的右边砝码的质量为200 g,当天平平衡时,你能求出这个小球的质量吗?
5.如图,在天平的左盘中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和一袋160g的食盐,天平的右边有总质量为200g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时,你能求出这两个小球的质量吗?
设计意图:
创设用“利用天平秤量物体的质量”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层层推进,用数学语言诠释天平平衡的道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方程可以描述天平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从而引入课题.
案例3: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图形的旋转》新课导入片段
出示三组国旗的图片,位置关系分别为平移、翻折、旋转.然后出示平移、翻折与?三个选项.
问题1: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连线.
问题2:同学们觉得“?”应该叫做什么比较合适呢?
学生答:叫做旋转比较合适.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研究旋转.
设计意图:
利用图形与文字的连线帮助学生回顾了平移与翻折两种变换,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合情猜想,提出“旋转变换”的提法,合理地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旧知到新知的知识正向迁移的进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导入合理、简洁、有效,很快切入本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