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本解读的抓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基层学校的备课活动,并就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文的解读与该校主持这次活动的一位骨干教师进行了现场对话。
  【现场对话】
  笔者:你认为这篇课文的风格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主持人:这篇课文属于情感类教材,但思想性很浓,教育性也很强,其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笔者:你认为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主持人:活动前,我看了教学参考书,上网找了好几篇别人上课的教案,没有发现他们对教材结构有分析,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结构不是很清晰,就是讲了几个时间,很难弄清。
  笔者:你认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主持人:这篇课文讲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知道谭千秋老师是一位英雄,要引导学生学英雄,当英雄。
  笔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你认为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怎样?
  主持人: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心情很沉重,感觉整篇课文的情感调子比较灰色,尤其是“最后”两个字让人觉得很伤感。
  【深度思考】
  以上对话告诉我们,这位教师虽然知道这是一篇情感类的课文,但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没有弄清楚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怎么回事,只知道看教参和上网找教案,不知道如何去解读。那么如何去解读这类教材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思考。
  一、析课题,弄清文本结构
  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旗帜和眼睛,常常隐含着课文的脉络,透过它,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探寻出课文的行文结构。虽然有的课题直接显示结构,但大多数课题不直接显示,我们可以通过对课题审、读、问、拓、比、琢等行为来分析结构,弄清文脉。《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题目没有直接显示课文结构,我们可以这样来对课题进行分析:课文几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按什么顺序来写?采用了哪些方法?通过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课文三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第一处是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对谭千秋具体动作的描述,第二处是地震后救援人员的叙述,第三处既是对谭千秋的评价,更是直接点题。读着这三处描写,我们就能发现课文是按照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的顺序来写的,先写地震前谭千秋对家人和学生的行为,再写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谭千秋的言行,最后写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评价,借助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立体式地歌颂了谭千秋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样解读,课文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二、寻文眼,体悟文本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每一篇课文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那份情感,这类课文尤其明显。如何去体会这份情感呢?抓“文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文眼”是课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是窥探作者情感的窗口。它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在课题里。因此,读这类课文时,我们要寻找“文眼”,通过追问“文眼”来把握情感。仔细读一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始终是围绕“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来写的,其中“最后”二字最打动人心。因此,这篇课文的“文眼”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标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最后”二字。读着“最后”这个沉甸甸的词语,追问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是最后的姿势而不是感人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叩问文眼,反复阅读文本,我们豁然开朗: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对工作负责任的姿势,是留给人们的永恒的姿势,是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爱的姿势……读着读着,我们会自然明白:课文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叙述,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的传达,一首爱的赞歌。
  三、循线索,明了选材特点
  这类课文的写作线索一般很清晰,常常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选材典型。阅读这类课文,先要沿着写作线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板块,弄清楚文章选取了哪些典型场景,然后细腻深入的品读,弄清楚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来组织材料的,从而明了课文的选材特点。初读《最后的姿势》,我们很容易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循着亲切一震颤一赞颂的情感变化线索,选取了三个不同时段的场面:一是地震前谭千秋带女儿散步和给学生讲课的温馨场面,二是地震中谭千秋在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紧张而让人震颤的场面,三是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深情追忆的场面。仔细读读这三个场面,又会发现这三个场面的选材各不相同,第一场面选取的是平常的生活材料,第二个场面选取了在地震这个特殊环境下谭千秋的语言动作材料,第三个场面选取的是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对话材料,从侧面烘托谭千秋在地震中的的高大形象,最后夹叙夹议,通过议论,点明中心。整体再读这些场面,又会发现整篇课文的选材不仅典型而且巧妙。课文选取了5 . 12汶川大地震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位普通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这位普通人不普通的举动,以小见大,以平常现伟大,使人物丰满、细腻、生动。三读过后,这篇课文在选材上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
  四、究背景,把握文本价值
  这类课文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言语层面,更体现茌精神层面。它不仅强调真实性,更强调时代性和教育性。而时代性和教育性与课文特定的写作背景密不可分。我们阅读这类课文时,应把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审视,深入地思考这件事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意义与价值,明了作者宣传这件事的用意所在。不少教师在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不能真正领会课文最后一句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含义,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宣传英雄,让人们学做英雄。如果我们从作者写这篇课文的背景去思考,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这篇课文是根据5. 12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主要记叙了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在这次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有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宣传这件事?当代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位教师的行为对当代人有怎样的教育意义?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不仅是在告诉人们,在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谭千秋老师用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保护了学生,展现了一位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生命诠释了师德灵魂,更是在教育当下的人们面临灾难时应如何选择,如何在灾难中保持今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进而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岗敬业,做一个有爱、有责任、有道德的人。
  情感类课文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是一类比较难解读的课文。我们在阅读这类教材时,只要能够追寻到以上四个抓手,深入思考,就能准确地解读这类课文。
  (江苏省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12300)
其他文献
前不久,有机会现场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丁杭缨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受到不少的启发。这个教学内容是国标教材刚刚从初中移到小学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例。丁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看似简单,实际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教材,但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这节课中,她把空间思维力的渗透做到了极点,突出她所追求的理念——为“思维而教”。用丁老师自己的话说“任何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那丁老
选读课文一般都与单元对应,是单元教材的延伸,主要供学生课外自读。如果要教学,可以类似于略读课文,选取一两个要点讨论和练习。   一、《军神》的语言特点   《军神》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的一篇选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倒置详略。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军神”,沃克医生是配角。但全文827个字,写军神仅177个字,写沃克医生的倒有650个字。   2. 设置悬念。一直到最后,
摘 要:通过对全区学校调查,部分学校在体质测试过程中存在测试质量不高,重视度不高,测试程序要求不严等问题,进而导致测试数据失准。论文通过创编体质测试三字诀,让测试工作简单易行且更精准,以期达成加强统筹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测试方法、提高测试质量、精准反映测试成绩的目的,也让学生的学练更加明确,进而引导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重视体质健康,认真对待测试。  关键词:“三精准”方略;体质健康;精准测量
人教版教材中“漫画习作”的训练不算太多,一共也就三次。五上《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观察一组漫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介绍写一篇习作,这是一例。另外,六上《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认真观察一幅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漫画,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这也是一例。还有六下《口语交际·习作一》的习作:要求学生仔细看图(漫画《假文盲》),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小学阶段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本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利用五彩的轮胎作为“玩具”代替山羊进行山羊分腿腾越的学习,体验山羊分腿腾越技术动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对观摩教师提出体育教学需要规范性问题进行了解答。  关键词:体育游戏;轮胎;山羊;解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
朱作仁先生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以自己的独创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辛勤治学,成绩卓著,硕果累累,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作仁先生的治学方法自成体系,别具一格。本人是朱先生的研究生,师从先生门下三年,得益最大的莫过于朱先生教授给我们的治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其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做研究,做学问,要善于综合。  1940年代,世界科技界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叫做“综合就是创造”
摘 要:本文通过篮球基础配合(侧掩护)教学这一案例,阐述了如何从一节常态的体育课通过自我的教学反思和请同行的听课点评,发现在教学组织、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并通过反复的推敲打磨达到有效或高效的目的的过程,旨在和同行交流并共同探索如何通过磨课实现体育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实录;实效;二次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素”字,《汉语大字典》有这样的解释:①白色,又指颜色单纯:②本质,本性,事物的根本:③质朴,不加装饰;④清淡无为……其含义丰富。素课是对现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学的返璞归真;素课拒绝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拒绝作秀演绎,更拒绝虚情假意:“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    一、素色: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    人有精神之气色,课有理念之课感。一堂好的课,首先要有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语训l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愿意说话、学会说话、善于说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尝试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徜徉在快乐的口语交际之中。  一、呵护童心、言为心声  1.表扬不吝啬  低年级孩子在口语交际课上显
《草虫的村落>乃是台湾负有盛名的散文家郭枫所作。选作教材时编者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郭枫的散文灵秀而飘逸,长于创造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冷峻的笔触往往直指被现代文明异化的现实世界,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童心飞扬、想象奇幻的抒情散文,体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文章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赋予了小甲虫以生命、侠义、美丽和智慧,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