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与鲁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读课文一般都与单元对应,是单元教材的延伸,主要供学生课外自读。如果要教学,可以类似于略读课文,选取一两个要点讨论和练习。
   一、《军神》的语言特点
   《军神》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的一篇选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倒置详略。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军神”,沃克医生是配角。但全文827个字,写军神仅177个字,写沃克医生的倒有650个字。
   2. 设置悬念。一直到最后,故事才点明,这位“堪称军神”的人是刘伯承。
   3. 对话为主。全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演绎故事情节,一次对话安排了一个自然段。
   二、体会语言特点
   因为是一篇选读课文,教学时要简化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上。先布置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意在体会课文的三个特点。
   1.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写谁的更多一些?你有什么疑惑?
   2. 什么时候才解开“军神”之谜?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3. 读这样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就像在看什么?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引进一个语言对比:下面哪种写法让你感觉似乎在看电影?
   A.一位年轻人来到重庆临江门外,走进了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医生沃克说,他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医生给治治。
   B.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24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很明显,A语段是一般性叙述,事情说清了,但给人的感觉只是“他做了什么”。 B语段更像是在放电影,写得很直观,不仅让人知道“他做了什么”,更让人看清了“他是怎么做的”。要达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对话。
   三、学了军神写鲁迅
   仿照特点,学写对话,这是本篇选读课文的主要学习任务。运用怎样的材料让学生仿写呢?小学语文的练笔有三个特性:一是记叙性,少写议论的、抒情的;二是片段性,少写完整的、长篇的,三是本源性,能利用本段、本篇、本单元、本册的资源进行练笔,因此,“就近取材”比“舍近求远”好。本册教材《回顾·拓展五》中的“趣味语文”非常适宜用来进行这一训练:
   鲁迅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12岁时,教他的先生是带着阔边眼镜、待人和气的寿镜吾。一次,上课之前,有位同学偷看了寿先生出的考对“独角兽”,便向周樟寿求对……
   寿先生推了推眼镜,厉声斥道:“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学生七嘴八舌地应对……
   这则短文记叙了鲁迅小时候的趣事,具有“详略倒置”的特点;但没有设置悬念;文中有一些对话,但不丰富,也没有分段排列。这些,正是练笔的“可练”之处。
   由于要在课内完成练笔,把这则趣事全文改写,时间不允许,因此由教师将头尾写好,先让学生议一议“三个特点”,然后填写对话部分。要求:
   1. 将对话写在横线上,分段排列。
   2. 叙述的话尽可能不写。
   3. 填写故事题目。
  (绝 对)
   1893年的一天。绍兴城里的一座私塾。先生寿镜吾坐在讲桌前。
   “别吵了,上课了!哎哎哎,曹阿狗,你又干吗啦?”寿先生瞪大眼睛,从阔边眼镜后面透出的,却是一道柔和的光。
   “曹阿狗,先生叫你哪。”蓝布衫的张土木推推鼻涕大王曹阿狗。曹阿狗正捏着一只纺织娘,往小个子周闰水的脖领里放。
   “好了,下课已经玩够了吧,我们要上课了。这节课是——”先生扬起手上的一张纸。
   “对课——”
   “我说,春风对——”
   “秋雨。”
   “柳绿对——”
   “花红。”
   “千山鸟飞绝对——”
   “万径人踪灭。”
   “孩子们,能干!下面的可不好对哟!独角兽对——”
   “我来我来!”曹阿狗把手举得高高,昨天他已经问过周樟寿了。
   “呵呵,阿狗也有高见了。你说。”
   “四眼狗!”
   “什么?你再说一遍。”
   “四……四眼狗。”
   “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
   屋子里一片哄堂大笑。
   “好,别笑啦!张土木,你说独角兽对什么?”
   “嗯……嗯,对……一头蛇。”
   “乱弹琴!这也算对么?还有谁能对出来?周闰水!”
   “先生,是三脚蠓吧?”
   “越对越远。再说谁见过三只脚的蠓?”
   “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屋子里一片窃窃私语,却没有人敢举手。
   “看来,又得周樟寿来对喽!樟寿,独角兽,你会对什么呢?”
   “比目鱼。”
   “比目鱼?比,独;目,角;鱼,兽;比目鱼,独角兽。嘿,对得好!你怎么会想到这个的?”
   “古书《尔雅》里有这个词。”
   “看看看看,周樟寿真是才子。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词,却有双的内涵。独角兽,比目鱼,两相对合,天衣无缝!绝对,真是绝对!樟寿读了古书就能用,后生可畏!”
   对上绝对的周樟寿,就是鲁迅,当年他十二岁。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400)
其他文献
摘 要:以象棋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确立走棋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棋树德、以棋启智、以棋健体、乐在‘棋’中”,并从中提炼出以“积跬步 至千里”为核心价值观,让师生学会走好每一步棋的同时,学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关键词:棋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品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61-0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
想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孩童富于想象乃至幻想,正是孩童异于成人的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建议“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对孩童特征的尊重和发掘。   那孩童所有意趣纷繁的想象是否都可以进入作文写作呢?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特定的习作环境下,需要对学生的“想象”进行处理,以确保其有效地进入
摘 要:王岗中心小学校以“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为契机,发挥冰雪育人功能,大力开展特色校园戏冰雪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冰雪、爱校园的情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冰雪文化氛围,形成了“人人参与、项项精彩、生生发展”的学校特色。  关键词:冰雪;激情;文化;校园;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34-02  雪舞冰封北国冬,色彩斑斓耀
摘 要:本文以《水平四篮球传切配合》为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挫折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强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挫折;篮球;传切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35-02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日益严峻,抗压能力、受挫折
为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体现年段教学的不同要求,我们对人教版课标教材中高年级的读写训练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中年级的读写训练点采取明线和暗线编排,呈现在文前、文中、文后的“泡泡”中,课后的思考练习题(暗线)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明线)。高年级的读写训练点主要呈现在导语的第二自然段、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以及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例如:三年级上册读写训练点(见第53页表
一、教学内容的萃取  “语言和想象是诗歌的一对翅膀,它把诗歌之躯带往那永不可知的地方……”虽然,儿童诗在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还不大,但是,儿童诗特有的语言和想象,恰恰是语文素养中最具核心力的要素。太阳、石头和风是大自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事物,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熟知且对它们满怀深情。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促使其领会诗人超凡的想象和新奇的语言,我们分别选择了以这三者为主题的儿童诗组诗。  
不可否认,进入到21世纪的小学作文教学,在学生“怕作文”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这恐怕跟教师善于“迂回”地提出习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归根结底来说,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其中最基本的是“写什么”。所以,在生活中提取写作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相当重要。下面,就笔者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如何确定写作主题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以重要的节日为话题    中
时间:2012年11月9日  学生: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六(3)班全体学生  一、师生谈话,感知课文个性化的语言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  (生齐答:林海。有学生说:老舍写的)  师:在知道要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肯定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这是个良好的习惯。老师很想知道你在预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事?  生:把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来,然后通过查资料进行解决。  师:(面向全班学生
在2013年1月召开的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换届年会上,承办方浙江宏达学校的沈卫东老师上了一堂观摩课,他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课上,他的练笔设计别具一格,让人叫“酷”不迭。他是这样设计的:  当学到课文第四自然段的“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和第五自然段的“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
前不久,有机会现场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丁杭缨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受到不少的启发。这个教学内容是国标教材刚刚从初中移到小学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例。丁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看似简单,实际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教材,但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这节课中,她把空间思维力的渗透做到了极点,突出她所追求的理念——为“思维而教”。用丁老师自己的话说“任何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那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