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读课文一般都与单元对应,是单元教材的延伸,主要供学生课外自读。如果要教学,可以类似于略读课文,选取一两个要点讨论和练习。
一、《军神》的语言特点
《军神》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的一篇选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倒置详略。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军神”,沃克医生是配角。但全文827个字,写军神仅177个字,写沃克医生的倒有650个字。
2. 设置悬念。一直到最后,故事才点明,这位“堪称军神”的人是刘伯承。
3. 对话为主。全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演绎故事情节,一次对话安排了一个自然段。
二、体会语言特点
因为是一篇选读课文,教学时要简化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上。先布置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意在体会课文的三个特点。
1.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写谁的更多一些?你有什么疑惑?
2. 什么时候才解开“军神”之谜?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3. 读这样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就像在看什么?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引进一个语言对比:下面哪种写法让你感觉似乎在看电影?
A.一位年轻人来到重庆临江门外,走进了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医生沃克说,他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医生给治治。
B.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24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很明显,A语段是一般性叙述,事情说清了,但给人的感觉只是“他做了什么”。 B语段更像是在放电影,写得很直观,不仅让人知道“他做了什么”,更让人看清了“他是怎么做的”。要达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对话。
三、学了军神写鲁迅
仿照特点,学写对话,这是本篇选读课文的主要学习任务。运用怎样的材料让学生仿写呢?小学语文的练笔有三个特性:一是记叙性,少写议论的、抒情的;二是片段性,少写完整的、长篇的,三是本源性,能利用本段、本篇、本单元、本册的资源进行练笔,因此,“就近取材”比“舍近求远”好。本册教材《回顾·拓展五》中的“趣味语文”非常适宜用来进行这一训练:
鲁迅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12岁时,教他的先生是带着阔边眼镜、待人和气的寿镜吾。一次,上课之前,有位同学偷看了寿先生出的考对“独角兽”,便向周樟寿求对……
寿先生推了推眼镜,厉声斥道:“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学生七嘴八舌地应对……
这则短文记叙了鲁迅小时候的趣事,具有“详略倒置”的特点;但没有设置悬念;文中有一些对话,但不丰富,也没有分段排列。这些,正是练笔的“可练”之处。
由于要在课内完成练笔,把这则趣事全文改写,时间不允许,因此由教师将头尾写好,先让学生议一议“三个特点”,然后填写对话部分。要求:
1. 将对话写在横线上,分段排列。
2. 叙述的话尽可能不写。
3. 填写故事题目。
(绝 对)
1893年的一天。绍兴城里的一座私塾。先生寿镜吾坐在讲桌前。
“别吵了,上课了!哎哎哎,曹阿狗,你又干吗啦?”寿先生瞪大眼睛,从阔边眼镜后面透出的,却是一道柔和的光。
“曹阿狗,先生叫你哪。”蓝布衫的张土木推推鼻涕大王曹阿狗。曹阿狗正捏着一只纺织娘,往小个子周闰水的脖领里放。
“好了,下课已经玩够了吧,我们要上课了。这节课是——”先生扬起手上的一张纸。
“对课——”
“我说,春风对——”
“秋雨。”
“柳绿对——”
“花红。”
“千山鸟飞绝对——”
“万径人踪灭。”
“孩子们,能干!下面的可不好对哟!独角兽对——”
“我来我来!”曹阿狗把手举得高高,昨天他已经问过周樟寿了。
“呵呵,阿狗也有高见了。你说。”
“四眼狗!”
“什么?你再说一遍。”
“四……四眼狗。”
“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
屋子里一片哄堂大笑。
“好,别笑啦!张土木,你说独角兽对什么?”
“嗯……嗯,对……一头蛇。”
“乱弹琴!这也算对么?还有谁能对出来?周闰水!”
“先生,是三脚蠓吧?”
“越对越远。再说谁见过三只脚的蠓?”
“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屋子里一片窃窃私语,却没有人敢举手。
“看来,又得周樟寿来对喽!樟寿,独角兽,你会对什么呢?”
“比目鱼。”
“比目鱼?比,独;目,角;鱼,兽;比目鱼,独角兽。嘿,对得好!你怎么会想到这个的?”
“古书《尔雅》里有这个词。”
“看看看看,周樟寿真是才子。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词,却有双的内涵。独角兽,比目鱼,两相对合,天衣无缝!绝对,真是绝对!樟寿读了古书就能用,后生可畏!”
对上绝对的周樟寿,就是鲁迅,当年他十二岁。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400)
一、《军神》的语言特点
《军神》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的一篇选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倒置详略。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军神”,沃克医生是配角。但全文827个字,写军神仅177个字,写沃克医生的倒有650个字。
2. 设置悬念。一直到最后,故事才点明,这位“堪称军神”的人是刘伯承。
3. 对话为主。全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演绎故事情节,一次对话安排了一个自然段。
二、体会语言特点
因为是一篇选读课文,教学时要简化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上。先布置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意在体会课文的三个特点。
1.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写谁的更多一些?你有什么疑惑?
2. 什么时候才解开“军神”之谜?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3. 读这样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就像在看什么?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引进一个语言对比:下面哪种写法让你感觉似乎在看电影?
A.一位年轻人来到重庆临江门外,走进了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医生沃克说,他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医生给治治。
B.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24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很明显,A语段是一般性叙述,事情说清了,但给人的感觉只是“他做了什么”。 B语段更像是在放电影,写得很直观,不仅让人知道“他做了什么”,更让人看清了“他是怎么做的”。要达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对话。
三、学了军神写鲁迅
仿照特点,学写对话,这是本篇选读课文的主要学习任务。运用怎样的材料让学生仿写呢?小学语文的练笔有三个特性:一是记叙性,少写议论的、抒情的;二是片段性,少写完整的、长篇的,三是本源性,能利用本段、本篇、本单元、本册的资源进行练笔,因此,“就近取材”比“舍近求远”好。本册教材《回顾·拓展五》中的“趣味语文”非常适宜用来进行这一训练:
鲁迅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12岁时,教他的先生是带着阔边眼镜、待人和气的寿镜吾。一次,上课之前,有位同学偷看了寿先生出的考对“独角兽”,便向周樟寿求对……
寿先生推了推眼镜,厉声斥道:“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学生七嘴八舌地应对……
这则短文记叙了鲁迅小时候的趣事,具有“详略倒置”的特点;但没有设置悬念;文中有一些对话,但不丰富,也没有分段排列。这些,正是练笔的“可练”之处。
由于要在课内完成练笔,把这则趣事全文改写,时间不允许,因此由教师将头尾写好,先让学生议一议“三个特点”,然后填写对话部分。要求:
1. 将对话写在横线上,分段排列。
2. 叙述的话尽可能不写。
3. 填写故事题目。
(绝 对)
1893年的一天。绍兴城里的一座私塾。先生寿镜吾坐在讲桌前。
“别吵了,上课了!哎哎哎,曹阿狗,你又干吗啦?”寿先生瞪大眼睛,从阔边眼镜后面透出的,却是一道柔和的光。
“曹阿狗,先生叫你哪。”蓝布衫的张土木推推鼻涕大王曹阿狗。曹阿狗正捏着一只纺织娘,往小个子周闰水的脖领里放。
“好了,下课已经玩够了吧,我们要上课了。这节课是——”先生扬起手上的一张纸。
“对课——”
“我说,春风对——”
“秋雨。”
“柳绿对——”
“花红。”
“千山鸟飞绝对——”
“万径人踪灭。”
“孩子们,能干!下面的可不好对哟!独角兽对——”
“我来我来!”曹阿狗把手举得高高,昨天他已经问过周樟寿了。
“呵呵,阿狗也有高见了。你说。”
“四眼狗!”
“什么?你再说一遍。”
“四……四眼狗。”
“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
屋子里一片哄堂大笑。
“好,别笑啦!张土木,你说独角兽对什么?”
“嗯……嗯,对……一头蛇。”
“乱弹琴!这也算对么?还有谁能对出来?周闰水!”
“先生,是三脚蠓吧?”
“越对越远。再说谁见过三只脚的蠓?”
“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屋子里一片窃窃私语,却没有人敢举手。
“看来,又得周樟寿来对喽!樟寿,独角兽,你会对什么呢?”
“比目鱼。”
“比目鱼?比,独;目,角;鱼,兽;比目鱼,独角兽。嘿,对得好!你怎么会想到这个的?”
“古书《尔雅》里有这个词。”
“看看看看,周樟寿真是才子。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词,却有双的内涵。独角兽,比目鱼,两相对合,天衣无缝!绝对,真是绝对!樟寿读了古书就能用,后生可畏!”
对上绝对的周樟寿,就是鲁迅,当年他十二岁。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