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教学打造“素色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字,《汉语大字典》有这样的解释:①白色,又指颜色单纯:②本质,本性,事物的根本:③质朴,不加装饰;④清淡无为……其含义丰富。素课是对现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学的返璞归真;素课拒绝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拒绝作秀演绎,更拒绝虚情假意:“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
  
  一、素色: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
  
  人有精神之气色,课有理念之课感。一堂好的课,首先要有一种好的课感。清淡的素色和浓艳的彩色是课感的两极。尽管课堂上的“彩色”不能少,但它只是起点缀作用。从本质上说,语文课堂应当追寻更多的朴素无华的素色。大教育家老子曾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意思是说朴素在世间万物中具有第一重要的位置。素课要告别“造作”,不留“做课”的痕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入手采用素色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真正学会和培养学生会学为最终目标。素课上,一切以学生的基础、学情的变化而运动:学生们时而静思默想,时而动情诵读,时而互动交流,时而奋笔疾书。素课追求的是:教学方式是素色淡雅的,教学思想却是深沉丰富的。想起一句世界教育名言:“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做”(语言实践)就是一种朴素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从使用课外教学资源的方式看,“素课”的要求是: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反反复复用。
  
  二、素面:直接与文本素面相见
  
  “素面”者,陌生也。语文学习之始,对学习内容应该是陌生而有趣的;语文学习之中,对学习内容也应该是直面而深入的。
  “素课”非常关注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原始学习状态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初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最初指标。原始状态一般分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消极的学习状态两种,它们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积极的学习状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时既有信心又有兴趣,心理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语文学习中强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虽有成效,但还是不够的,还应随时把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体现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消极的学习状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时情绪紧张、厌倦、烦躁,心理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不及时消除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它将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课”的重要依据。简约的“素课”是直面课文,潜心会文的。学习语文,应该站在语言的立场,用语言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问题,挖掘文本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巩固、应用等一系列深入活动。例如,上《五彩池》一课时,一位学生面对五彩池的美景脱口而出:“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这是课堂的不和谐音符,该如何处置?方法有五种:一是不予理睬,二是简单批评,三是留作课外查资料,四是正确引导,五是回到课文。一位教师采用了第五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说:“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如果真的可以游泳就好了,那我也很想去游泳。能不能游泳取决于很多因素的,比如水池的位置、大小、深浅、水温、安全等,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课堂里热闹非凡。尽管最终讨论出“不能游泳”的结论,但大家都全力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这个调节的技巧在于把解决问题与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当然,“素课”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其实它是以教学时空为转移的。学习效果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的。时空不仅仅是物质的,它还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意义。课堂教学时空的不同设计往往反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益。
  
  三、素读:对课文高频反复地读
  
  通俗理解“素读”法,是指一种纯粹的读,一种“不求甚解”的读,一种声音琅琅、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读,一种“唱歌”一样的读,一种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着眼于通篇的读。
  在“素课”上的初读课文,不宜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之上。因而“素课”不主张课前做过多的预习和准备,而强调学生读书的“陌生感”,使学生产生“原初体验”,摈弃前人阅读的心理定势和先入为主的分析等,重新回到文本层面,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体验,对作品进行陌生化的品读。这样的读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同时,“素读”要求学生随意地、自主地读,没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学生做阅读练习,也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就很善于“素读”,他说:“其实读书不一定讲究方法,任何一句话,一个事实都可能是有用的,只是这用处也许不是显而易见的罢了。……所以我想,读书不必非得抱着什么目的,随便翻翻就行。……我在书里既不画线,也不批注,除去专业著作之外,我也很少做笔记。读一遍下来,不该忘的总会有点印象。”显然,这种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学生们也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此外,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读通式”整体地读。只有“读通式”整体地读,才能整体观照,“前提”引导,居高商下,全局在胸,真正读透文本。有的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读“森林”和读“树木”混为一谈,细节有余,整体不足。例如,读《船长》一文,读出了“舍己为人”,依据的是其中的一些局部情节。而如果读“森林”,基于整个故事文本来把握,读出的就是船长的“恪尽职守”。作为一个文本的主导倾向,是通过“森林”反映出来的,还是通过“树木”反映出来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写下了多少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的教学中,始终贯穿感情的主线,将四首古诗放在古诗文的送别文化中展开教学,使此文本与彼“文本”之间纵横交错,血脉相成……这是整体读的一个典范。当然,强调整体读,并不意味着在文本解读时,轻易地把一个字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需要在读时细细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读书就会丰满起来,不会变成空洞、说教的东西。
  应当指出,读书实际上要经历一个反复读透的过程:从“读通”到“读厚”,再到“读薄”,最后达到“读准”。读书是“慢”的艺术,只有反复地读,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在本质。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积累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的“孕育”过程。前者只是知识的转移,而后者才是知识的学习。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要经历精神的“孕育”,必须在一个知识的生存图景中反复才能逐步实现。因此,“素读”也强调反复地读、形象地读。
  
  四、素本:按语言原本意思解读
  
  对语文教学的本位、本体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立足点问题。目前尚有师本、生本、文本之说。定位于“师本”,已不多见。定位于“生本”或“文本”的争论则是常见的。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所以,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直接对话和解读,按语言原本意思去理解课文,学习语文,而不能游离语言之外。一位教师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等语言的基本训练也忽视了。一节好的“素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包装,而在于内在的文本解读,特别是对语言原本含义、特点的深入理解。
  语文课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必须遵循汉语言的原本意思、基本规律和特点。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基本规律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具体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司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扰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最后要说的是,正如“素菜为主、荤菜为辅”的素食观念,提倡“素课”,并不意味着一素到底,排斥其余。如果认为素课就是要抛弃多媒体,一支粉笔一本书,这是一个误区。语文课堂应以“素”为主,兼顾其余,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素”中的百花齐放,“素”中的“百家争鸣”,“素”中的“千姿百态”。
  
  (浙江外国语学院310012)
其他文献
不可否认,进入到21世纪的小学作文教学,在学生“怕作文”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这恐怕跟教师善于“迂回”地提出习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归根结底来说,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其中最基本的是“写什么”。所以,在生活中提取写作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相当重要。下面,就笔者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如何确定写作主题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以重要的节日为话题    中
时间:2012年11月9日  学生: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六(3)班全体学生  一、师生谈话,感知课文个性化的语言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  (生齐答:林海。有学生说:老舍写的)  师:在知道要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肯定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这是个良好的习惯。老师很想知道你在预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事?  生:把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来,然后通过查资料进行解决。  师:(面向全班学生
在2013年1月召开的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换届年会上,承办方浙江宏达学校的沈卫东老师上了一堂观摩课,他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课上,他的练笔设计别具一格,让人叫“酷”不迭。他是这样设计的:  当学到课文第四自然段的“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和第五自然段的“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
前不久,有机会现场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丁杭缨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受到不少的启发。这个教学内容是国标教材刚刚从初中移到小学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例。丁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看似简单,实际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教材,但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这节课中,她把空间思维力的渗透做到了极点,突出她所追求的理念——为“思维而教”。用丁老师自己的话说“任何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那丁老
选读课文一般都与单元对应,是单元教材的延伸,主要供学生课外自读。如果要教学,可以类似于略读课文,选取一两个要点讨论和练习。   一、《军神》的语言特点   《军神》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的一篇选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倒置详略。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军神”,沃克医生是配角。但全文827个字,写军神仅177个字,写沃克医生的倒有650个字。   2. 设置悬念。一直到最后,
摘 要:通过对全区学校调查,部分学校在体质测试过程中存在测试质量不高,重视度不高,测试程序要求不严等问题,进而导致测试数据失准。论文通过创编体质测试三字诀,让测试工作简单易行且更精准,以期达成加强统筹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测试方法、提高测试质量、精准反映测试成绩的目的,也让学生的学练更加明确,进而引导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重视体质健康,认真对待测试。  关键词:“三精准”方略;体质健康;精准测量
人教版教材中“漫画习作”的训练不算太多,一共也就三次。五上《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观察一组漫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介绍写一篇习作,这是一例。另外,六上《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认真观察一幅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漫画,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这也是一例。还有六下《口语交际·习作一》的习作:要求学生仔细看图(漫画《假文盲》),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小学阶段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本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利用五彩的轮胎作为“玩具”代替山羊进行山羊分腿腾越的学习,体验山羊分腿腾越技术动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对观摩教师提出体育教学需要规范性问题进行了解答。  关键词:体育游戏;轮胎;山羊;解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
朱作仁先生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以自己的独创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辛勤治学,成绩卓著,硕果累累,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作仁先生的治学方法自成体系,别具一格。本人是朱先生的研究生,师从先生门下三年,得益最大的莫过于朱先生教授给我们的治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其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做研究,做学问,要善于综合。  1940年代,世界科技界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叫做“综合就是创造”
摘 要:本文通过篮球基础配合(侧掩护)教学这一案例,阐述了如何从一节常态的体育课通过自我的教学反思和请同行的听课点评,发现在教学组织、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并通过反复的推敲打磨达到有效或高效的目的的过程,旨在和同行交流并共同探索如何通过磨课实现体育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实录;实效;二次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