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源煤矿恐怕是中国最出名的煤矿了,40岁以上的人从小就听说过。安源煤矿总是和一幅油画联系在—起——毛主席去安源。手拿油伞,身穿长衫,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只身到安源,来到工人中间传播革命。这是一个让几代人永远记着的身影。
总平巷至今仍在生产,我们看见巷口停着一长串等待进去拉煤的车,像小火车一样。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坐在驾驶位子上,头上带着矿灯帽,有点无聊地等着什么。
比起过去,这里条件肯定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全长145米的巷道,深入地下千米的地方,是我们这些人无法想象的。我们也知道这里安全设施肯定不错,但整天在地下工作,即使吃饭也要在地下深处,做煤矿工人确实辛苦啊。
安源煤矿有几处历史建筑不能不去。不远处有一个盛公祠,建于1898年,是为纪念安源煤矿创始人盛宣怀而建,也有百年历史了。盛公祠后来改为煤矿办公大楼,位于安源八方井炮台山上。为典型德式建筑,分办公区和生活区两部分。办公区为外,附拱形回廊式三层建筑,生活区为拱型窗户二层建筑。
毛泽东在安源的住所在总平巷附近,那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平房,房子又低又矮。这是一个朋友的家,毛泽东借住在此。毛泽东同志来安源视察,入工棚,下矿井,与工人促膝谈心,很多工作都是在这里做的。当年毛泽东只拿着一把雨伞就敢闯天下了,走到哪里,靠追随者和朋友的帮助,现在的人有这胆量吗?
最值得看的是那座二层砖木结构欧式建筑楼——矿局总汇,位于八方井炮台岭下,始建于1906年。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俱乐部全权代表刘少奇走进这座楼,与煤矿当局谈判并取得胜利,因此这楼又称谈判大楼。当时刘少奇只身一人到这里,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那些资本家们翻脸,刘少奇就性命难保了。电影《怒潮》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刘少奇在楼上谈判,楼下工人们已经聚集,愤怒的人群几乎能把整个楼掀了。不是煤矿当局心慈手软,而是矿工们人多势众,有工人们的巨大而团结的力量撑着,当局软下来,刘少奇取得谈判的成功。
这座楼已经用做陈列馆,墙上有很多图片和文字说明,让游人体会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在安源矿区大门外,还有几处历史遗迹值得一看。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在一个小院落里。1922年1月,以公开办学为理由,按照毛泽东的布置,李立三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为矿工们补习文化课,进行马列主义传播。这里的课桌和椅子还按照当年的格局摆放,还有住宿的地方。虽然简陋,但井井有条,整齐划一,已经感觉到有点军事化的味道了。后来一些坚定的革命者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1923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成立,5月1日,三百多名部员来到一处隆重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李立三任主任,朱少连任副主任。9月,路矿工人大罢工时,俱乐部成为罢工总指挥部。
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安源地委党校。
创办了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创办了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工人报刊——《安源旬刊》。
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团组织——安源童子军。
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修建了中国工人自己的第一个工会大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大楼。

总平巷至今仍在生产,我们看见巷口停着一长串等待进去拉煤的车,像小火车一样。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坐在驾驶位子上,头上带着矿灯帽,有点无聊地等着什么。
比起过去,这里条件肯定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全长145米的巷道,深入地下千米的地方,是我们这些人无法想象的。我们也知道这里安全设施肯定不错,但整天在地下工作,即使吃饭也要在地下深处,做煤矿工人确实辛苦啊。
安源煤矿有几处历史建筑不能不去。不远处有一个盛公祠,建于1898年,是为纪念安源煤矿创始人盛宣怀而建,也有百年历史了。盛公祠后来改为煤矿办公大楼,位于安源八方井炮台山上。为典型德式建筑,分办公区和生活区两部分。办公区为外,附拱形回廊式三层建筑,生活区为拱型窗户二层建筑。
毛泽东在安源的住所在总平巷附近,那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平房,房子又低又矮。这是一个朋友的家,毛泽东借住在此。毛泽东同志来安源视察,入工棚,下矿井,与工人促膝谈心,很多工作都是在这里做的。当年毛泽东只拿着一把雨伞就敢闯天下了,走到哪里,靠追随者和朋友的帮助,现在的人有这胆量吗?
最值得看的是那座二层砖木结构欧式建筑楼——矿局总汇,位于八方井炮台岭下,始建于1906年。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俱乐部全权代表刘少奇走进这座楼,与煤矿当局谈判并取得胜利,因此这楼又称谈判大楼。当时刘少奇只身一人到这里,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那些资本家们翻脸,刘少奇就性命难保了。电影《怒潮》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刘少奇在楼上谈判,楼下工人们已经聚集,愤怒的人群几乎能把整个楼掀了。不是煤矿当局心慈手软,而是矿工们人多势众,有工人们的巨大而团结的力量撑着,当局软下来,刘少奇取得谈判的成功。
这座楼已经用做陈列馆,墙上有很多图片和文字说明,让游人体会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在安源矿区大门外,还有几处历史遗迹值得一看。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在一个小院落里。1922年1月,以公开办学为理由,按照毛泽东的布置,李立三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为矿工们补习文化课,进行马列主义传播。这里的课桌和椅子还按照当年的格局摆放,还有住宿的地方。虽然简陋,但井井有条,整齐划一,已经感觉到有点军事化的味道了。后来一些坚定的革命者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1923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成立,5月1日,三百多名部员来到一处隆重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李立三任主任,朱少连任副主任。9月,路矿工人大罢工时,俱乐部成为罢工总指挥部。

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安源地委党校。
创办了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创办了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工人报刊——《安源旬刊》。
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团组织——安源童子军。
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修建了中国工人自己的第一个工会大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