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结束了,紧绷了几天的神经终于放松了,原本紧张的心情突然变的不是滋味。因为每次的课后反思总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失落的同时也常常告诉自己,这一次次的公开课,是作为老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深刻而难忘!
这次上课的主题是为了凸显小班化教学,所谓小班化就是说30多个学生的教师,小班比大班更注重一对一,更体现学生的主题性。这次的课题是万有引力的成就。这节课在这一章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万有引力的深入也是后面宇宙速度的铺垫,应该说,这一节是理论与图文联系,是一节可以上的很生动很趣的物理课。在这一节里有好多科学家的参与,这些科学家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了很多科学上还未出现的结论,足以证明万有引力的魅力,科学真是迷人!然而我在上完这节课后发现了很多问题,结合其他教师的建议,我总结了下几条。
一:课程结果固定化
这节课按照课本的顺序应是探测地球质量,探测未知天体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我就按照这样的顺序,从课前回顾,新课引入,推导公式再得出结论。最后将科学家运动万有引力定理发现未知天体。这样一个固定的顺序把这一节课的生气完全吹散了。学生推导了很多公式最后才将科学家的行动,学生已经体会不到科学的迷人了。如果能把课的顺序颠倒一下,先从各国科学家运动万有引力定理得出的很多规律,讲故事似的激发学生产生这样的感慨“科学真是迷人”,然后自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是如何推导出来了,有这样推导的话,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呢?这样的思路会不会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呢?
二:师生互动被动化
常常说强调师生互动,但是真正的互动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虽然也有很多互动,但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占主导地位,我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老师自问自答。这样的上课方式很累,学生往往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反应,这是不是也反应了我在备课时把学生的互动看成是理所当然,并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这个原理我是不是真的懂呢?
三:探索部分单一化
上好课,学生探索也是较重要的一环,将学生思路扩大,发散开去。这也是增强学生对只是领悟,乃至更深层次的应用的一种好方法。探索方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效果的好坏。那么至于如何探索便成了这一课的关键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的探测天体的质量,那么如果我现在只拿一个手表能否测出天体的平均密度呢?这个探索主要考察学生对天体质量的应用及密度公式的联系。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那么,M与V中R的关系是否一样,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贴近星球表面飞行的话,此时星球半径就可以约掉。那么这时密度只与运行周期有关!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数学逻辑能力和物理思維的多变化。其实后来想象,我可以将这部分探索一分为二,一种是贴近地表飞行,一种未贴近,两种效果相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应该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贴近地表飞行时两个力的数量关系。
开课结束了,但这样的反思会一直持续,我们需要多多的交流,多自我反思。如何能把课上的更出彩,更有趣,更能体现小班化的优势才是我现在要努力的目标。
这次上课的主题是为了凸显小班化教学,所谓小班化就是说30多个学生的教师,小班比大班更注重一对一,更体现学生的主题性。这次的课题是万有引力的成就。这节课在这一章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万有引力的深入也是后面宇宙速度的铺垫,应该说,这一节是理论与图文联系,是一节可以上的很生动很趣的物理课。在这一节里有好多科学家的参与,这些科学家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了很多科学上还未出现的结论,足以证明万有引力的魅力,科学真是迷人!然而我在上完这节课后发现了很多问题,结合其他教师的建议,我总结了下几条。
一:课程结果固定化
这节课按照课本的顺序应是探测地球质量,探测未知天体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我就按照这样的顺序,从课前回顾,新课引入,推导公式再得出结论。最后将科学家运动万有引力定理发现未知天体。这样一个固定的顺序把这一节课的生气完全吹散了。学生推导了很多公式最后才将科学家的行动,学生已经体会不到科学的迷人了。如果能把课的顺序颠倒一下,先从各国科学家运动万有引力定理得出的很多规律,讲故事似的激发学生产生这样的感慨“科学真是迷人”,然后自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是如何推导出来了,有这样推导的话,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呢?这样的思路会不会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呢?
二:师生互动被动化
常常说强调师生互动,但是真正的互动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虽然也有很多互动,但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占主导地位,我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老师自问自答。这样的上课方式很累,学生往往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反应,这是不是也反应了我在备课时把学生的互动看成是理所当然,并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这个原理我是不是真的懂呢?
三:探索部分单一化
上好课,学生探索也是较重要的一环,将学生思路扩大,发散开去。这也是增强学生对只是领悟,乃至更深层次的应用的一种好方法。探索方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效果的好坏。那么至于如何探索便成了这一课的关键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的探测天体的质量,那么如果我现在只拿一个手表能否测出天体的平均密度呢?这个探索主要考察学生对天体质量的应用及密度公式的联系。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那么,M与V中R的关系是否一样,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贴近星球表面飞行的话,此时星球半径就可以约掉。那么这时密度只与运行周期有关!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数学逻辑能力和物理思維的多变化。其实后来想象,我可以将这部分探索一分为二,一种是贴近地表飞行,一种未贴近,两种效果相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应该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贴近地表飞行时两个力的数量关系。
开课结束了,但这样的反思会一直持续,我们需要多多的交流,多自我反思。如何能把课上的更出彩,更有趣,更能体现小班化的优势才是我现在要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