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p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小学教材中的课文亦是如此。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看”到鲜活的形象,并在这种“看”的过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语感;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需要讲究策略的,教师切不可“照本宣科”,或将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只能扼杀其阅读热情,制约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优化阅读策略,提高教学效益?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设计核心问题,训练阅读与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应拒绝肤浅的、琐碎的提问,也要克服“满堂问”的现象。“问”是一门引导、点拨、启发的艺术,能否“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益。为此,教师要用心研讨教材,精心设计“含金量”高的核心问题,以此触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比如讲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者先后抛出了如下两个问题:①“周恩来认为宋庆龄的故居小,劝她搬家,却遭到拒绝,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很快找出答案——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②“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相关语段的内容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与合作交流,概括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樟树生命力旺盛,二是樟树有拒虫的香气。)这两个问题的是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前者是为后者作铺垫、打基础的。后者统领教学重点内容,欲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潜心阅读后面的语段,领略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作出简要概括。待学生作出准确的概括之后,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就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进行深入的研读与交流,即外在美、内在美各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进行恰到好处的表述的?实践证明,核心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行定向的、深入的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语感训练,提高理解与感悟能力
  语感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不容置疑的,诸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曾撰文强调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对这项训练教师不可忽视。语感培养的方法很多,朗读、比较、辨析、替换等都较为常用且行之有效。比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题来进行语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操作方法是读前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读题目,一是通过朗读来强调这是哪儿的樟树,二是通过朗读来强调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树。借助该项训练,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写樟树,不是别的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而不是其他地方的樟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對题目进行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把握好阅读、思考的方向。再如,教学《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笔者抓住文中描写敌我双方激战的语段,尤其是抓住其中褒贬色彩分明的词汇,如“偷偷地……摸来”“悄悄地……进发”“气势汹汹”“抱头鼠窜”“同仇敌忾”等词语,来引导学生欣赏、玩味,领会词语在感情色彩上存在的差别,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围绕文本形象,培养想象与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小学教材中的课文亦是如此。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看”到鲜活的形象,并在这种“看”的过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就是通过对樟树这一形象的塑造,来赞美宋庆龄的品质与精神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感知樟树旺盛的生命力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速读从中圈画出一个最能表现樟树旺盛生命力的词语。待学生圈画出“蓬蓬勃勃”一词后,则要求学生细读本段,想象樟树的样子,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弄清了本段重点描写了樟树的枝干和树叶。枝干的特点是粗、多、长,叶子的特点是稠、绿。为使樟树“四季常青”的特点深刻印在学生脑海,笔者则启发思考: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风霜雨雪、烈日狂风的考验?你能运用“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样的句式来对它进行一番赞美吗?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填写完毕,再进行朗读展示,将樟树的美好形象定格在自己的头脑中。这是一种“层层剥笋”式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由语言到形象,再由形象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四、借助媒体技术,培养鉴赏与审美能力
  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活动的效益,让学生感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进而激活自己的思维,促进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悟。学生读书若不是“有口无心”,肯定会产生自己的感受。朗读写景的片断,会对优美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朗读写人的文章,会对主人公产生敬佩之情;朗读优美的诗歌,会对语言文字产生喜爱之情……学生的感悟往往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比如,阅读《草原》第1自然段,学生心中自然会产生诸多感受,如同作者亲身到了大草原,产生了“惊叹”“舒服”的感受一样。教学此段,不能不安排朗读或是诵读这一环节,而“配乐吟诵”这种方式则是最佳选择。通过配乐朗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与独特体验,把语言文字所营造出的优美的画面、温馨的场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意、诗意传达出来,用富有个性的“童声”来进行再创造,以此来感染听者,引发共鸣。此时的读,就是与文本进行“亲密的对话”,就是跟作者一起在娓娓地倾诉对草原风光的惊叹与无限的热爱。又如,阅读《詹天佑》这篇课文,学生对介绍“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及“‘人’字形线路”等相关语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此时运用课件展示出开凿的线路图及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进的情景,便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而更好地体会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由此可见,小学阅读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参与,有了这种手段的支持,学生的读书热情会得以点燃,鉴赏与审美能力都将得到实实在在地锻炼。
  参考文献
  [1]张海云.例谈语文课堂的有效追问[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4(4).
  [2]黄梅娟.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4(2).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递进式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实践,本文对递进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实际的探究。  【关键词】递进式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递进式教学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发展阶段特点而提出的,重点在于不断重复循环教学模式,使得同学们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练习对语言的感知和应用,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语文能力。递进式教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可能是部分学生在人生阶段中最后进行系统的学习,因为大学阶段的理科和工作对语文思维的能力要求比较低。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出学生比较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语文学科的三大板块,即基础知识板块、阅读板块和写作板块入手,探讨在不同的板块提高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高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语文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助力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意义重大。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中职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着手论述,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以供各一线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
【摘要】文字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如何加强汉语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革发展也在不断继续,本文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地分析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学习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汉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语文教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内容,将良好的教学方法融入语文教学中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确保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够符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初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对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堂又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为此,作为当前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高效课堂;意义;方法;环境;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