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走进课改了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
  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而应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朗读、思考、回答、合作进行公正的裁决,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洋溢的赏识评价中形成自信,从委婉无痕的否定评价中进行反思,从充满期待的暗示评价中自我调整,从而让朗读更精彩,思考更深刻,表达更生动、合作更有效。
  
  案例2:
  在一堂三年级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体验线条。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各种线条勾画的图,发给各小组,要求每组观察、讨论,总结出画中线条用笔特点及该线条构图效果。学生认认真真地讨论一番后,每组的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汇报。第一个学生兴致盎然地刚张嘴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便赶紧截住话头,告诉学生照后边的念,原来每幅画后。教师都明明白白地写好了要说的话,学生只好嗑嗑巴巴地念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还学生以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强制学生服从教师的观点,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感受,以致于学生被动地服从教师,既限制了学生富有童趣的想像力,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自我的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
  
  案例3:
  在一节《秋天的叶子》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出示了一幅图:粗壮的一株树干,光秃秃的几个大枝根,树上及树干周围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各种树叶。学生想象说话,精彩的表达一个接一个。教师颔首微笑。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那一棵树上怎么会落下那么多种不同的叶子呢?”老师听而不闻,依旧按照设计好的思路继续上课。
  课堂就像学生的生活,充满不可预定性,因此有时学生的发言就如上面的现象那样,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发言时,应该更为谨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而不应该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仅仅是廉价地赞美,简单地制止。教师应该是他所讲授内容的主人,即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而自如地把握和理解他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的耳朵应该是听诊器,能够及时诊断出学生语言表达及思维的“病症”,面对症状。适时对症下药,免得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当然,教师之所以忽略了学生发言中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教师本身不具备自由把握课堂的能力,无法对学生发言的细节问题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这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问题,每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要从教师的素养着手,培养自己在课堂上的反应能力。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自己价值和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课堂教学,由此激起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
其他文献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观点之一。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终身。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内涵。而《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全新的课程,就是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在一起,强调了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工具意义的回归,教学如何贴近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根本。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继续。它能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然而做作业应该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作业。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布置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活动性、发展性的作业,使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一)“有效作业”的设计  1.体现小学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是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创设问题。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后练习让学生比较a2与2a的大小,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认为a2大。在学生的思维范围内,浅
抓住“闪光点”,是班主任对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法宝。但面对后进生的现实问题,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在后进生身上难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班主任的心理定势问题,因为后进生的“行为后进”总让班主任产生习惯性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改变对后进生的认识,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调整班主任的心理,是做好后进生教育的前提。运用“三镜”策略可以让班主任调整心理,为成功转化后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担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教会他们一些行为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现在,我将多年来对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体会小结如下。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普遍接纳,并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呢?下面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一、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划分,应由性别、学习成绩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在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让孩子更早地接受英语教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很多家长都相信教师的权威,前去咨询教师,现有几点建议供您参考,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培养兴趣    三年级是学习英语的起始年级,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