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
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而应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朗读、思考、回答、合作进行公正的裁决,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洋溢的赏识评价中形成自信,从委婉无痕的否定评价中进行反思,从充满期待的暗示评价中自我调整,从而让朗读更精彩,思考更深刻,表达更生动、合作更有效。
案例2:
在一堂三年级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体验线条。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各种线条勾画的图,发给各小组,要求每组观察、讨论,总结出画中线条用笔特点及该线条构图效果。学生认认真真地讨论一番后,每组的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汇报。第一个学生兴致盎然地刚张嘴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便赶紧截住话头,告诉学生照后边的念,原来每幅画后。教师都明明白白地写好了要说的话,学生只好嗑嗑巴巴地念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还学生以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强制学生服从教师的观点,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感受,以致于学生被动地服从教师,既限制了学生富有童趣的想像力,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自我的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
案例3:
在一节《秋天的叶子》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出示了一幅图:粗壮的一株树干,光秃秃的几个大枝根,树上及树干周围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各种树叶。学生想象说话,精彩的表达一个接一个。教师颔首微笑。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那一棵树上怎么会落下那么多种不同的叶子呢?”老师听而不闻,依旧按照设计好的思路继续上课。
课堂就像学生的生活,充满不可预定性,因此有时学生的发言就如上面的现象那样,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发言时,应该更为谨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而不应该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仅仅是廉价地赞美,简单地制止。教师应该是他所讲授内容的主人,即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而自如地把握和理解他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的耳朵应该是听诊器,能够及时诊断出学生语言表达及思维的“病症”,面对症状。适时对症下药,免得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当然,教师之所以忽略了学生发言中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教师本身不具备自由把握课堂的能力,无法对学生发言的细节问题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这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问题,每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要从教师的素养着手,培养自己在课堂上的反应能力。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自己价值和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课堂教学,由此激起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
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而应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朗读、思考、回答、合作进行公正的裁决,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洋溢的赏识评价中形成自信,从委婉无痕的否定评价中进行反思,从充满期待的暗示评价中自我调整,从而让朗读更精彩,思考更深刻,表达更生动、合作更有效。
案例2:
在一堂三年级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体验线条。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各种线条勾画的图,发给各小组,要求每组观察、讨论,总结出画中线条用笔特点及该线条构图效果。学生认认真真地讨论一番后,每组的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汇报。第一个学生兴致盎然地刚张嘴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便赶紧截住话头,告诉学生照后边的念,原来每幅画后。教师都明明白白地写好了要说的话,学生只好嗑嗑巴巴地念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还学生以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强制学生服从教师的观点,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感受,以致于学生被动地服从教师,既限制了学生富有童趣的想像力,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自我的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
案例3:
在一节《秋天的叶子》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出示了一幅图:粗壮的一株树干,光秃秃的几个大枝根,树上及树干周围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各种树叶。学生想象说话,精彩的表达一个接一个。教师颔首微笑。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那一棵树上怎么会落下那么多种不同的叶子呢?”老师听而不闻,依旧按照设计好的思路继续上课。
课堂就像学生的生活,充满不可预定性,因此有时学生的发言就如上面的现象那样,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发言时,应该更为谨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而不应该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仅仅是廉价地赞美,简单地制止。教师应该是他所讲授内容的主人,即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而自如地把握和理解他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的耳朵应该是听诊器,能够及时诊断出学生语言表达及思维的“病症”,面对症状。适时对症下药,免得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当然,教师之所以忽略了学生发言中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教师本身不具备自由把握课堂的能力,无法对学生发言的细节问题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这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问题,每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要从教师的素养着手,培养自己在课堂上的反应能力。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自己价值和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课堂教学,由此激起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