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是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创设问题。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后练习让学生比较a2与2a的大小,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认为a2大。在学生的思维范围内,浅显地认为两个同样的数相乘比这个数的2倍大。我不忙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设计这样的问题:当a=1时,a2和2a各是多少?a=2呢?a=3呢?当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他们就会恍然大悟,找出了a2和2a之间的正确关系。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使“浅者深之,粗者细之”,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维的新境界从而突破了难点。
二、创设问题要有启发性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的转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倒数的意义”这一节时,我问学生:“13/4的倒数是多少”学生稍做思考,小手举得如林,最后多数同学认为是7/1,只有四、五个学生认为是4/13。这四、五个学生底气不足,毕竟另一方是大多数人,然后我小声让正确的几个人问另一方,13/4与7/1相乘,积会是1吗?这一问不要紧,学生赶快拿起笔算起来。结果当然不是,看来不对。他们的对吗?也算了起来。等大家都算完了,教师再作出总结,效果会特别好。以后教0的倒数是多少时,就有学生会说,0乘以谁能得1?当然没有,那么0就没有倒数。可见,这堂课中这一问题能让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通过学习讨论得到了正确答案。
三、创设问题要有挑战性
创设问题要有挑战性,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太容易。学生会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起不到激发动机的效果;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乘法分配律后,我出示这样的一题简便计算:31*26 36*54 54*64。学生看了一会儿,认为不能简便,我鼓励学生仔细看看,哪个地方能简便就先计算哪一部分。当计算到36*54 54*64,有几个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这一题难度不很大,这就充分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迫切的探索,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他们尝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四、创设问题要有趣味性
在学习中要讲究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进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而兴趣往往具有热情而短时迷恋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新鲜感、符合学生喜欢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节后,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一复习课时,是这样导入的:纸箱厂的老板想让我们替他设计一种纸箱,纸箱的大小正好能装下24个体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每条棱长必须为整数)。这一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兴趣高涨,当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时,得出六种结论。接着我又提问:“如果你向老板推荐,你会推荐哪一种,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探索的意识油然而生,很快进入了角色,这样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真正体验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研究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伴随着非智力因素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不会感到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而引起消极的内心冲突,就能在学习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一、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是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创设问题。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后练习让学生比较a2与2a的大小,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认为a2大。在学生的思维范围内,浅显地认为两个同样的数相乘比这个数的2倍大。我不忙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设计这样的问题:当a=1时,a2和2a各是多少?a=2呢?a=3呢?当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他们就会恍然大悟,找出了a2和2a之间的正确关系。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使“浅者深之,粗者细之”,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维的新境界从而突破了难点。
二、创设问题要有启发性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的转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倒数的意义”这一节时,我问学生:“13/4的倒数是多少”学生稍做思考,小手举得如林,最后多数同学认为是7/1,只有四、五个学生认为是4/13。这四、五个学生底气不足,毕竟另一方是大多数人,然后我小声让正确的几个人问另一方,13/4与7/1相乘,积会是1吗?这一问不要紧,学生赶快拿起笔算起来。结果当然不是,看来不对。他们的对吗?也算了起来。等大家都算完了,教师再作出总结,效果会特别好。以后教0的倒数是多少时,就有学生会说,0乘以谁能得1?当然没有,那么0就没有倒数。可见,这堂课中这一问题能让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通过学习讨论得到了正确答案。
三、创设问题要有挑战性
创设问题要有挑战性,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太容易。学生会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起不到激发动机的效果;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乘法分配律后,我出示这样的一题简便计算:31*26 36*54 54*64。学生看了一会儿,认为不能简便,我鼓励学生仔细看看,哪个地方能简便就先计算哪一部分。当计算到36*54 54*64,有几个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这一题难度不很大,这就充分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迫切的探索,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他们尝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四、创设问题要有趣味性
在学习中要讲究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进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而兴趣往往具有热情而短时迷恋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新鲜感、符合学生喜欢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节后,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一复习课时,是这样导入的:纸箱厂的老板想让我们替他设计一种纸箱,纸箱的大小正好能装下24个体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每条棱长必须为整数)。这一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兴趣高涨,当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时,得出六种结论。接着我又提问:“如果你向老板推荐,你会推荐哪一种,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探索的意识油然而生,很快进入了角色,这样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真正体验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研究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伴随着非智力因素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不会感到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而引起消极的内心冲突,就能在学习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