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是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创设问题。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后练习让学生比较a2与2a的大小,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认为a2大。在学生的思维范围内,浅显地认为两个同样的数相乘比这个数的2倍大。我不忙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设计这样的问题:当a=1时,a2和2a各是多少?a=2呢?a=3呢?当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他们就会恍然大悟,找出了a2和2a之间的正确关系。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使“浅者深之,粗者细之”,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维的新境界从而突破了难点。
  
  二、创设问题要有启发性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的转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倒数的意义”这一节时,我问学生:“13/4的倒数是多少”学生稍做思考,小手举得如林,最后多数同学认为是7/1,只有四、五个学生认为是4/13。这四、五个学生底气不足,毕竟另一方是大多数人,然后我小声让正确的几个人问另一方,13/4与7/1相乘,积会是1吗?这一问不要紧,学生赶快拿起笔算起来。结果当然不是,看来不对。他们的对吗?也算了起来。等大家都算完了,教师再作出总结,效果会特别好。以后教0的倒数是多少时,就有学生会说,0乘以谁能得1?当然没有,那么0就没有倒数。可见,这堂课中这一问题能让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通过学习讨论得到了正确答案。
  
  三、创设问题要有挑战性
  
  创设问题要有挑战性,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太容易。学生会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起不到激发动机的效果;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乘法分配律后,我出示这样的一题简便计算:31*26 36*54 54*64。学生看了一会儿,认为不能简便,我鼓励学生仔细看看,哪个地方能简便就先计算哪一部分。当计算到36*54 54*64,有几个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这一题难度不很大,这就充分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迫切的探索,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他们尝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四、创设问题要有趣味性
  
  在学习中要讲究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进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而兴趣往往具有热情而短时迷恋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新鲜感、符合学生喜欢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节后,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一复习课时,是这样导入的:纸箱厂的老板想让我们替他设计一种纸箱,纸箱的大小正好能装下24个体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每条棱长必须为整数)。这一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兴趣高涨,当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时,得出六种结论。接着我又提问:“如果你向老板推荐,你会推荐哪一种,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探索的意识油然而生,很快进入了角色,这样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真正体验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研究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伴随着非智力因素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不会感到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而引起消极的内心冲突,就能在学习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其他文献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绘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这是因为在绘画中孩子要观察、记忆、思维,更重要的是想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绘画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呢?    一、培养幼儿兴趣,引领幼儿迈入想象的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首先,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积极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善于倾听    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
人力资源是学校教育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它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华东师大钟启全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课程实施中的人力资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校内人力资源和校外人力资源,其中校内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等;校外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家长、各教育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智”即智慧、见识。文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所谓“要留心周围事物”,主要要求勤于观察生活、自然和社会,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所谓“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要激发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形成一种“乐于动笔”的心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乐于动笔”,着力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一、要明确“善于观察”与“乐于动笔”的关系    从心理学观点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观点之一。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终身。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内涵。而《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全新的课程,就是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在一起,强调了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工具意义的回归,教学如何贴近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根本。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继续。它能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然而做作业应该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作业。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布置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活动性、发展性的作业,使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一)“有效作业”的设计  1.体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