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积极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在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学生“创”开来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尘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课文讲的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对求知的渴望和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创造的火花进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描绘了一幅蓝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角色行为既能为理想蓝图的实施增添绚丽的光彩,也可能在宏伟的新课程蓝图上涂出不和谐的笔墨。因而,作为教材的运用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惟有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发展。    一、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经广大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文本
目前,一些美术教师在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践行《美术课程标准》上,思想较为保守,对美术课程的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偏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对此,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学应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南,努力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五性”。  一、体现媒体的时代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是“语言 静止图片 演示 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美术课程标准》中建议,“教
人人都喜欢成功,学生也不例外。如果一个学生在刚学某一学科时,不管什么条件他总是学不好,每次小测验,他总是不及格,那么老师会认为他这一门课程学不好,而他自己也这么想。也就是说,他不幸地遇上了失败的打击。这种遭遇会影响他的兴趣,影响他的信心,阻碍了他继续学下去的愿望,这样在这一门课程上他的的确确成了“差生”。相反,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小测验中便取得了优秀成绩,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会增强他的学习兴趣,增强他学
“作文教师”是指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学生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那么。“作文教师”在学生作文训练过程中,应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    一、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学生普遍对作文缺乏兴趣,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师首先就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消除他们对写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引领,
1994年11月,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等国际组织,在罗马召开了首届终身学习会议。会议提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将难以在21世纪生存。在体育教学活动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做了一些的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细化标准,场地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合格标准和各项体育考核要求,我利用学校大操场的主墙体地势明显,于是把各项达标标准用红漆写在墙上公示,学生一目了然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各科的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它作为美术学科中的一项专门内容,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是美术课堂的主线乃至灵魂。    一、在言语活动中展开想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想象,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众所周知,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因此,言语发展对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只有言语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对比不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对比品味不同的词义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理解词义是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单词仅从字面上看,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与汉语所表达的意思一致,例如;red——红色;white——白
成长是一个过程,反思也是一个过程,而决定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教师能否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一、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    反思型教师的成长,需要展示反思的舞台,需要支持反思的需求,需要良好的反思氛围。因此,学校不能只是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还要在实施过程中,主动为教师搭建“经验+反思”的舞台,指导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主动构建,突出个性与特点。立足于典型示范,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绘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这是因为在绘画中孩子要观察、记忆、思维,更重要的是想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绘画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呢?    一、培养幼儿兴趣,引领幼儿迈入想象的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首先,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