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实行班级授课制,其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减少教师人数,节约了教育经费;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好学生”吃不饱和“学困生”消化不了,于是又有人引入凯勒等人倡导的“个别化教学法”等。这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要求,无奈是“僧”多“粥”少。虽然教师辛苦许多,但收效却不大。鉴于此,教育市场上出现了“家教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主课教师疲于奔波,影响了学生休息,家长经济流失较大,可效果还是不太尽如人意。笔者认为,美国的“小组协作教育”模式可以有选择地拿来为“我”借鉴和学习。
小组协作教学的作用
小组协作教学是指通过营造浓郁的合作互助学习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互助共长,以此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见识,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2011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教学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竞争的意识,还需要具备合作的意识。
笔者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数学教学实践中,借用“小组协作教育”模式,作为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辅导)的补充,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模式主要是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教师适当控制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实施的结果是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较大面积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实施模式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就单科来说,提“协作”教学为宜。
组织形式 全班分成8个协作教学小组。每组有6人到7人,其中一部分组“学困生”和“中等生”基本对等,另有1至2名数学成绩上佳的“好生”插入其中,主要起骨干和辅导作用。
活动时间 每周一次到二次的数学课外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一是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探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学生在数学课外协作小组中完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一去求证判定方法二的正确性,即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其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各个小组不但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作业,而且都较好地掌握了这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三是讨论并解决数学作业中有困难的问题(或探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四是完成数学课上因时间紧而来不及做的实验操作,增加每个人的动手的机会。五是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第一,教师先制定好每周每次的小组活动计划,再对每组骨干进行培训。第二,骨干组织好每次小组活动。第三,小组活动时,可由各人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碰到困难再提出来,由别人帮助解决,或全组讨论解决问题;也可以全组先讨论有关问题,再由个人独立求解。小组成员在宽松的氛围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实践成效 全班学生通过三年的小组协作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增强了各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融洽了学生间(特别是“好学生”和“学困生”)的感情;极大地减轻了“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增强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的目的;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给全体学生提供了操作训练、动手实践、自由思考、平等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在课外小组协作教学活动中,给第一个学生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课外协作小组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班级授课时应引起注意的信息;宽松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效益,减少了“流生”,为全面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打开了一个方面的通道。
下面把笔者任教的一个班通过3年来“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数学成绩变化列表如下,“学困生”和“中等生”均取8人为统计样本:
协作教学模式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放到数学课外活动中去实施,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益的。当然,教师在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进修,加强师德修养,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合理安排、巧妙组织好各种教学形式,形成合力,在数学教学方面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任务。
小组协作教学的作用
小组协作教学是指通过营造浓郁的合作互助学习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互助共长,以此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见识,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2011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教学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竞争的意识,还需要具备合作的意识。
笔者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数学教学实践中,借用“小组协作教育”模式,作为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辅导)的补充,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模式主要是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教师适当控制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实施的结果是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较大面积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实施模式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就单科来说,提“协作”教学为宜。
组织形式 全班分成8个协作教学小组。每组有6人到7人,其中一部分组“学困生”和“中等生”基本对等,另有1至2名数学成绩上佳的“好生”插入其中,主要起骨干和辅导作用。
活动时间 每周一次到二次的数学课外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一是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探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学生在数学课外协作小组中完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一去求证判定方法二的正确性,即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其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各个小组不但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作业,而且都较好地掌握了这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三是讨论并解决数学作业中有困难的问题(或探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四是完成数学课上因时间紧而来不及做的实验操作,增加每个人的动手的机会。五是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第一,教师先制定好每周每次的小组活动计划,再对每组骨干进行培训。第二,骨干组织好每次小组活动。第三,小组活动时,可由各人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碰到困难再提出来,由别人帮助解决,或全组讨论解决问题;也可以全组先讨论有关问题,再由个人独立求解。小组成员在宽松的氛围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实践成效 全班学生通过三年的小组协作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增强了各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融洽了学生间(特别是“好学生”和“学困生”)的感情;极大地减轻了“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增强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的目的;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给全体学生提供了操作训练、动手实践、自由思考、平等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在课外小组协作教学活动中,给第一个学生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课外协作小组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班级授课时应引起注意的信息;宽松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效益,减少了“流生”,为全面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打开了一个方面的通道。
下面把笔者任教的一个班通过3年来“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数学成绩变化列表如下,“学困生”和“中等生”均取8人为统计样本:
协作教学模式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放到数学课外活动中去实施,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益的。当然,教师在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进修,加强师德修养,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合理安排、巧妙组织好各种教学形式,形成合力,在数学教学方面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