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提出了学生学习要主动体验的主张,“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儿童用自己的耳目接触自然界,自己动手做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他的教育主张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他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并请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1千克、多少根香蕉重1千克等等,再放在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例如,在“最小公倍数”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乐乐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一天,乐乐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野外郊游,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去寻求答案。学生把爸爸、妈妈和乐乐的休息日涂上不同的颜色,在涂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两种颜色,甚至有些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继续去思考和探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找出原因所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们其中两个人或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公倍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体验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一课,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要求他们动手搭积木,并明确:用几块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来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然后让他们自己取积木,自己搭长方体,并作好实验记录。如下表:
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从刚才的操作以及记录表中,你能发现什么?”有学生发现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为我们摆出的三个长方体的体积正好与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相等。”在其他各组发表意见后,教师追问:“你们摆成的长方体体积都可以用‘长×宽×高’来计算,那么其他长方体的体积是否也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进一步说明理由吗?”各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一小组的一个学生拿出了小刀和橡皮,切开橡皮,每一块橡皮差不多有1立方厘米,切得10小块。他说:“我的橡皮长约5厘米、宽2厘米、高约1厘米,我用公式计算得出它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数一数切得的小方块是10块,也是10立方厘米,所以我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另一小组的学生说:“不管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用‘长×宽’都可以算出它最下面一层的面积,它的高是几厘米,就可以放几层,再乘以高,同样算出它的体积,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这一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师的教完全顺应了学生的学路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知识,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一种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既要整合学习资源,找准学习起点,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共同分享体验的成果,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责编杜华)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他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并请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1千克、多少根香蕉重1千克等等,再放在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例如,在“最小公倍数”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乐乐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一天,乐乐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野外郊游,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去寻求答案。学生把爸爸、妈妈和乐乐的休息日涂上不同的颜色,在涂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两种颜色,甚至有些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继续去思考和探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找出原因所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们其中两个人或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公倍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体验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一课,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要求他们动手搭积木,并明确:用几块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来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然后让他们自己取积木,自己搭长方体,并作好实验记录。如下表:
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从刚才的操作以及记录表中,你能发现什么?”有学生发现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为我们摆出的三个长方体的体积正好与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相等。”在其他各组发表意见后,教师追问:“你们摆成的长方体体积都可以用‘长×宽×高’来计算,那么其他长方体的体积是否也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进一步说明理由吗?”各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一小组的一个学生拿出了小刀和橡皮,切开橡皮,每一块橡皮差不多有1立方厘米,切得10小块。他说:“我的橡皮长约5厘米、宽2厘米、高约1厘米,我用公式计算得出它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数一数切得的小方块是10块,也是10立方厘米,所以我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另一小组的学生说:“不管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用‘长×宽’都可以算出它最下面一层的面积,它的高是几厘米,就可以放几层,再乘以高,同样算出它的体积,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这一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师的教完全顺应了学生的学路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知识,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一种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既要整合学习资源,找准学习起点,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共同分享体验的成果,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