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育形势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事实上,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的思维能力。如何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下面是笔者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都要坚持开放式教学,多途径探索。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能够逐步地学会独立获得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时,一改由教师推导,学生听讲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
首先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前n项和Sn=al +al q + alq2+……alqn-1,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于是,课堂上出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情境,出入意料的发现下列多种推法。
法一:∵Sn=al +alq + alq2+……+alqn-1 ①
∴qSn=al q + alq2+……alqn-1+alqn ②
①-②得(l-q ) Sn = al ( 1-qn )
即Sn=al ( q ≠ l )
法二:∵ Sn=al +al q + alq2+……+alqn-1
=al + q(al + al q +alq2+……+alqn-2)
=al+ q Sn-1
=al + q(Sn-an)
∴Sn=( q ≠ l )
法三: Sn+1=Sn+ alqn
=al +(al q +alq2+……alqn)
=al+ q Sn
∴Sn=( q ≠ l )
这样,在多角度的思考中,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适时的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解题途径。
例如:已知直线L过点P(1,4),求它在两坐标轴正向截距之和最小时的方程,经同学们各自的思考和相互的讨论,最后找到了下列五种做法。
设直线L的方程为(a>0, b>0)则
由直线L过点P(1,4)得 ①
法一:由①得从而a>1故a+b=(a-1)+
+5≥+5=9,当且仅当a-1= ,即a=3(由于a>1),
时,a+b取得最小值9,故直线L的方程为
。
法二:由由①得
从而a+b=(a-1)(b-4)+5≥2 +5=9,下同法一。
法三:设m=a+b由m=a+ 整理得a2+(3-m)a+m=0,因为a>1是实数,所以上述方程的判别式△=(3-m)2-4m≥0 解之得m≤1或m≥9,又∵m >a>1∴m≥9当m=9时得a=3故b=6,下同法一。
这样,抓住典型例题,结合所学知识寻求到多种途径的解法,学生不但在发散思维中寻找到解题的思路,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广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二、巧设“陷阱”,辨析错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1:已知,求
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目不少学生这样做:
由已知得:
由于学生审题马虎,没有发现此题的隐含条件,事实下,由
从而
学生思维不深刻,主要反映在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对命题隐含条件的发掘能力,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经常在辨析错误的过程中,克服思维的片面与绝对化,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易错之处,巧设“陷阱”,引导他们讨论、辨析,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注重推理和对解题的监控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三、通过“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 (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完成此题解答后,可将题目进行变形:
1.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 (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在(a,b)上是减函数则f(x)在(-b,-a)上是:
A.增函数 B.减函数
C.既是增函数又是减函数 D.既不是增函数又不是减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则f(x)在区间[-7,-3]上是: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5
这样的系列变式题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积极状态,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对于非常函数f(x),若f(x)是奇函数,则在其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f(x)的单调性相同;若f(x)是偶函数,则在其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f(x)的单调性相异。
以上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水平,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正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第三高级中学)
一、通过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都要坚持开放式教学,多途径探索。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能够逐步地学会独立获得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时,一改由教师推导,学生听讲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
首先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前n项和Sn=al +al q + alq2+……alqn-1,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于是,课堂上出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情境,出入意料的发现下列多种推法。
法一:∵Sn=al +alq + alq2+……+alqn-1 ①
∴qSn=al q + alq2+……alqn-1+alqn ②
①-②得(l-q ) Sn = al ( 1-qn )
即Sn=al ( q ≠ l )
法二:∵ Sn=al +al q + alq2+……+alqn-1
=al + q(al + al q +alq2+……+alqn-2)
=al+ q Sn-1
=al + q(Sn-an)
∴Sn=( q ≠ l )
法三: Sn+1=Sn+ alqn
=al +(al q +alq2+……alqn)
=al+ q Sn
∴Sn=( q ≠ l )
这样,在多角度的思考中,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适时的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解题途径。
例如:已知直线L过点P(1,4),求它在两坐标轴正向截距之和最小时的方程,经同学们各自的思考和相互的讨论,最后找到了下列五种做法。
设直线L的方程为(a>0, b>0)则
由直线L过点P(1,4)得 ①
法一:由①得从而a>1故a+b=(a-1)+
+5≥+5=9,当且仅当a-1= ,即a=3(由于a>1),
时,a+b取得最小值9,故直线L的方程为
。
法二:由由①得
从而a+b=(a-1)(b-4)+5≥2 +5=9,下同法一。
法三:设m=a+b由m=a+ 整理得a2+(3-m)a+m=0,因为a>1是实数,所以上述方程的判别式△=(3-m)2-4m≥0 解之得m≤1或m≥9,又∵m >a>1∴m≥9当m=9时得a=3故b=6,下同法一。
这样,抓住典型例题,结合所学知识寻求到多种途径的解法,学生不但在发散思维中寻找到解题的思路,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广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二、巧设“陷阱”,辨析错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1:已知,求
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目不少学生这样做:
由已知得:
由于学生审题马虎,没有发现此题的隐含条件,事实下,由
从而
学生思维不深刻,主要反映在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对命题隐含条件的发掘能力,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经常在辨析错误的过程中,克服思维的片面与绝对化,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易错之处,巧设“陷阱”,引导他们讨论、辨析,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注重推理和对解题的监控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三、通过“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 (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完成此题解答后,可将题目进行变形:
1.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 (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在(a,b)上是减函数则f(x)在(-b,-a)上是:
A.增函数 B.减函数
C.既是增函数又是减函数 D.既不是增函数又不是减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则f(x)在区间[-7,-3]上是: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5
这样的系列变式题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积极状态,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对于非常函数f(x),若f(x)是奇函数,则在其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f(x)的单调性相同;若f(x)是偶函数,则在其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f(x)的单调性相异。
以上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水平,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正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