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小议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论文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领悟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发展密切的热点问题。
  (一)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间的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二)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三、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为课堂讨论营造气氛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把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可分为表象-概念- “表象”。表象又可分为表象感知、表象思维、表象记忆,有了表象人才能再现过去熟悉的成果,才能将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联系,才能进行思维。表象的建立与认知过程中情境密切相关,假如在一种生动强烈的情境进行强化刺激,那么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立的表象往往感知强烈深刻,思维流畅活跃,形成的概念系统又深刻,记忆持久清楚,为形成新概念打下基础。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人脑左右半球综合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认知历史过程中知识的催动、迁移,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有利于学生由历史知识情境激发情感,促使学生内化为理性熟悉上升为观念。在课堂上对于晦涩难懂的问题,我们课前利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蒲公英叶含有多种人体有益维生素与微量元,食用蒲公英通具有食药二重作用,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从整地施肥,简易拱棚的结构、优良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温度湿度管理及主要病害
思想支配行动,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正确的教学思想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 “发展”是指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分层发展和可持续、终身发展。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宗旨,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业形式的转变、以及评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也要注重创新,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更加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理念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化程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提高;地理;教学;成效;探索    作为一名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有ZnO∶Zr缓冲层的水冷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出了ZnO∶Zr透明导电薄膜,缓冲层的厚度介于35~208nm。利用XRD、SEM、四探针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Z
交际性是语言本质要求,也是表达双方在表达过程中的交流沟通必然发展需要。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则是时课程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交流的发展需要,体现了语言学习认知思维和感悟运用能
介绍了采用传统的三台面工艺,利用湿法选择腐蚀形成发射极-基极自对准的InGaAs/InP单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SHBT)技术实现传输速率为10Gb/s跨阻放大器。其中SHBT获得了在Ic=10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