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忽略了对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看似单纯的学习中,用了更多的时间才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这是得不偿失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几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预习能力 想象能力 课文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围绕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很少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这表明上看起来是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实际上因为忽略对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看似单纯的学习中,用了更多的时间才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这是得不偿失的。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几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语文学预习能力的培养
预习对于学生学好各科都很重要,有的老师认为只有数学、英语都需要预习,而语文的预习可有可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预习对学好语文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预习呢?一是要有目的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二是要辅导学生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三是预习还要勤动笔。老前辈董必武先生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强调动笔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二、注重对古诗文字词品读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文也是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古诗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们这里强调两点学好古诗文的思考,一是注重古诗文字词的品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点也是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的。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二是注重古诗文想象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少留有时间去启发学生想象。但因为古诗文的含蓄精炼,需要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课文语言的欣赏
课文语言的学习是学好语文最初的追求,也是最值得追求。有的老师只是把这作为其理解诗文的一个简单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一是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二是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三可以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相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需要,也是养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需要,是为学生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这需要引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预习能力 想象能力 课文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围绕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很少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这表明上看起来是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实际上因为忽略对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看似单纯的学习中,用了更多的时间才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这是得不偿失的。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几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语文学预习能力的培养
预习对于学生学好各科都很重要,有的老师认为只有数学、英语都需要预习,而语文的预习可有可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预习对学好语文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预习呢?一是要有目的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二是要辅导学生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三是预习还要勤动笔。老前辈董必武先生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强调动笔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二、注重对古诗文字词品读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文也是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古诗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们这里强调两点学好古诗文的思考,一是注重古诗文字词的品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点也是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的。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二是注重古诗文想象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少留有时间去启发学生想象。但因为古诗文的含蓄精炼,需要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课文语言的欣赏
课文语言的学习是学好语文最初的追求,也是最值得追求。有的老师只是把这作为其理解诗文的一个简单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一是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二是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三可以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相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需要,也是养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需要,是为学生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这需要引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