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力水平、知识素养、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学科,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知识内容的抽象性、体系内容的整体性、问题内涵的严密性以及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等特性,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教学形式。素质教育实施目标中,也将做好问题性教学活动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目标要求。因此,当前在新课改风起云涌的特殊背景下,如何将数学问题的激励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性,进行有效地展示和放大,并开展体现学科特点和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实践和全面的总结。
一、凸显数学问题的激励性,以情促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生成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许多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时,将数学问题看作是“生硬的”“僵化的”教学载体,进行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能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性教学活动时,要将数学问题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有效载体,分析研究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借助数学问题这一平台,将趣味性、生活性等数学特性进行充分的展示,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活动中,感受问题知识的无穷趣味性和广泛应用性,为更好地开展问题教学活动,实现“我愿学”的教学目标奠定情感基础。
例题1: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的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求金色纸边的宽为多少?
此题是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内容所选用的一道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内容的分析发现,该数学问题将生活中广泛存在“包裹物品”问题通过数学问题这一有效形式进行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欲望,有效激发了其能动探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凸显数学问题的探究性,以探提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
例题2:一次函数y=k1x-4与正比例函数y=k2x的图象经过点(2,-1),①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②求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两道例题是有关“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在进行上述例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了“独立分析—合作探究—自主答题—师生评价—反思巩固”的教学活动过程,这一教学活动过程的设置,将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展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锻炼时机,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广大教师在进行问题性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研析知识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对问题进行有效创新,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学习方式,获得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探究问题内容、分析问题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凸显数学问题的开放性,以活促思,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提升
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显性”和“阴性”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问等数学问题类型进行有效展示,并根据教学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条件进行有效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分析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解题的方法各式各样,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例题3:三角形ABC中,∠A是∠B的2倍,∠C比∠A+∠B还大12度,则这个三角形是_三角形。
变式一:△ABC中,∠A+∠B=∠C,∠A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CD=8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_cm。
变式二: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12,AC=8,则边BC的取值范围是_;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
通过对例题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是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性质内容理解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有效解答例题基础上,抓住问题发散特性,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形式,展示出其他形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答变式问题的基础上,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断有了深刻的掌握,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了渠道多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多样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形成。
总之,教师进行问题性教学活动,只有抓住问题的激励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性,选取典型数学问题,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问题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高徐中学)
一、凸显数学问题的激励性,以情促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生成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许多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时,将数学问题看作是“生硬的”“僵化的”教学载体,进行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能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性教学活动时,要将数学问题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有效载体,分析研究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借助数学问题这一平台,将趣味性、生活性等数学特性进行充分的展示,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活动中,感受问题知识的无穷趣味性和广泛应用性,为更好地开展问题教学活动,实现“我愿学”的教学目标奠定情感基础。
例题1: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的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求金色纸边的宽为多少?
此题是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内容所选用的一道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内容的分析发现,该数学问题将生活中广泛存在“包裹物品”问题通过数学问题这一有效形式进行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欲望,有效激发了其能动探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凸显数学问题的探究性,以探提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
例题2:一次函数y=k1x-4与正比例函数y=k2x的图象经过点(2,-1),①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②求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两道例题是有关“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在进行上述例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了“独立分析—合作探究—自主答题—师生评价—反思巩固”的教学活动过程,这一教学活动过程的设置,将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展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锻炼时机,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广大教师在进行问题性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研析知识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对问题进行有效创新,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学习方式,获得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探究问题内容、分析问题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凸显数学问题的开放性,以活促思,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提升
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显性”和“阴性”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问等数学问题类型进行有效展示,并根据教学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条件进行有效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分析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解题的方法各式各样,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例题3:三角形ABC中,∠A是∠B的2倍,∠C比∠A+∠B还大12度,则这个三角形是_三角形。
变式一:△ABC中,∠A+∠B=∠C,∠A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CD=8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_cm。
变式二: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12,AC=8,则边BC的取值范围是_;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
通过对例题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是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性质内容理解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有效解答例题基础上,抓住问题发散特性,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形式,展示出其他形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答变式问题的基础上,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断有了深刻的掌握,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了渠道多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多样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形成。
总之,教师进行问题性教学活动,只有抓住问题的激励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性,选取典型数学问题,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问题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高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