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问题“三性” 开展有效教学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力水平、知识素养、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学科,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知识内容的抽象性、体系内容的整体性、问题内涵的严密性以及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等特性,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教学形式。素质教育实施目标中,也将做好问题性教学活动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目标要求。因此,当前在新课改风起云涌的特殊背景下,如何将数学问题的激励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性,进行有效地展示和放大,并开展体现学科特点和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实践和全面的总结。
  
  一、凸显数学问题的激励性,以情促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生成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许多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时,将数学问题看作是“生硬的”“僵化的”教学载体,进行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能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性教学活动时,要将数学问题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有效载体,分析研究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借助数学问题这一平台,将趣味性、生活性等数学特性进行充分的展示,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活动中,感受问题知识的无穷趣味性和广泛应用性,为更好地开展问题教学活动,实现“我愿学”的教学目标奠定情感基础。
  例题1: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的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求金色纸边的宽为多少?
  此题是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内容所选用的一道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内容的分析发现,该数学问题将生活中广泛存在“包裹物品”问题通过数学问题这一有效形式进行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欲望,有效激发了其能动探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凸显数学问题的探究性,以探提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
  例题2:一次函数y=k1x-4与正比例函数y=k2x的图象经过点(2,-1),①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②求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两道例题是有关“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在进行上述例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了“独立分析—合作探究—自主答题—师生评价—反思巩固”的教学活动过程,这一教学活动过程的设置,将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展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锻炼时机,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广大教师在进行问题性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研析知识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对问题进行有效创新,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学习方式,获得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探究问题内容、分析问题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凸显数学问题的开放性,以活促思,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提升
  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显性”和“阴性”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问等数学问题类型进行有效展示,并根据教学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条件进行有效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分析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解题的方法各式各样,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例题3:三角形ABC中,∠A是∠B的2倍,∠C比∠A+∠B还大12度,则这个三角形是_三角形。
  变式一:△ABC中,∠A+∠B=∠C,∠A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CD=8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_cm。
  变式二: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12,AC=8,则边BC的取值范围是_;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
  通过对例题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是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性质内容理解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有效解答例题基础上,抓住问题发散特性,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形式,展示出其他形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答变式问题的基础上,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断有了深刻的掌握,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了渠道多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多样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形成。
  总之,教师进行问题性教学活动,只有抓住问题的激励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性,选取典型数学问题,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问题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高徐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教育人的职责。多年来,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在现实中,学生出现了各种消极的问题,有的甚至伤害了他人和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亟须探索有效的途径避免和减少不幸的发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看到了让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路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积极心理培养的有效手段。本文就积极心理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做了简
摘 要: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把教学对象定位在学生身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显示以人为本的主要课程,所以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科优势,淡化学科体系,尽力在每一堂课堂上涉及人文性,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体现出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以人为本;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知识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往往体现的是对国家大事、方针政策的阐述。这
摘 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训练。本文从兴趣来导航、体验中得趣、想象时品美、仿作中提高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训练。  关键词:低年级语言发展;兴趣;体验;想象;仿作  一、兴趣来导航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不能只埋头苦干,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研究学生的学,努力调动学生的
潘月英老师,55岁,小学高级教师,她在农村教育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7个年头,2016年的6月她即将离开她挚爱的三尺讲台。四年前,她被查出患有子宫癌,因为是晩期,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所以医生建议她进行保守治疗。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癌症基本上是与死亡紧密相连的,可是站在我面前的这位癌症患者却依然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担任着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简朴的校园环境,简单的教学设备,微薄的工资
摘要: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如何优化数学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强化“教”与“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因;对策  笔者任教多年,发现近几年来学生越来越厌学数学,所教的最近一届初一学生在民意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对数学这门学科不感兴趣。这样的结果令笔者非常困
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三)在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重点阐述了从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由于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编写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内容相对零散地分布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中,而且略显简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一些与之相关的思想史料,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这一显著特点。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文化。百家九流三教是多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应的课程标准】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要求】  (1)认识公共汽车中的常见标志,知道安全乘车的基本常识,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2)指导乘车时友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的基本行为素养。  (3)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摘 要: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情境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培养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三角形的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应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两个产物:综合实践课程和科学课程,它们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两科课程都具有开放性,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都重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等。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关键词:实践;探究;兴趣  一、实践与科学探究的特征理念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内容的整合。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
摘 要:本人从听障儿童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具有的优势入手,阐述了聋哑学校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使“非连续性文本”成为听障儿童学习语文的新工具。这样,可以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听障儿童;语文教学  普通小学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一种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