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词学习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学习古典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最佳方式之一。诗词本身具有的凝练性与抒情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践,从读、析、写这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一、读
  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在古代,文人墨客通常将它以说唱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应注重诵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明确诗词的主要含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结合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柳永的《雨霖铃》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给后人创作带来极深的影响。全词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意境深沉,将情人不忍离别时的无奈与苦楚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缠绵悱恻、含蓄多情的悲情形象跃然纸上。诵读之前,教师应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并让学生尝试划分停顿节奏,掌握朗读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速的缓急、音节的强弱,而不是直接像说明文一样没有起伏地读。比如“兰舟催发”中的“催”字,应读出催促之意,音节要强,语速要急。而下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读出凄伤、无奈、不舍、压抑之感。在诵读时,想象一对情人被迫分别,在离别地互相对望,却说不出一句道别的话语,只因悲伤至极。“今宵酒醒何处”是疑问句,此时作者的情感有两种。一是离开情人后,感情迷茫,没有依靠,心里十分无助。二是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前程感到渺茫,有一种才华能力无处施展的落寞之意。
  教师也应通过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快速掌握正确诵读的要领。可以借助音响设备播放名家朗诵录音,学生反复跟读练习,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诵读时,学生的心弦被拨动起来,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进而真正将自己融入到诗词当中。
  二、析
  这里的“析”分为“解析”与“赏析”。解析应位于赏析之前,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诗词的含义和内容后,才可以进行多角度赏析。在解析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突破诗词重难点,这样对知识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而在学生赏析时,要采用对比教学的手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曹操的《短歌行》是著名的古乐府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时也非常轻松。诗歌的主题十分明确,作者通过宴会的歌唱,以顿挫沉稳的笔调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思想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凌云。在解析时,以问题——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分别表示了什么含义,起到怎样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诗歌开头提到的“酒”。这里的酒并非把酒言欢,而是借酒消愁。“去日苦多”“忧思难忘”都表现了作者对贤才难得的苦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的意象“月”,也同样传达了作者的求贤之心。实际上,他的手下是有贤才的,只是曹操想要更多,所以内心一直得不到满足,这也表现了曹操的壮志胸怀。最后,作者以“乌鹊”的意象来启发贤才应当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在学生自主赏析时,教师应为学生详细介绍诗中出现的典故,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赏析诗歌。
  至于拓展方面,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类似的表示求贤的诗词进行对比。比如《诗经》当
  中的《郑风·子衿》《小雅·鹿鸣》等,既与《短歌行》有密切的关联,又可以从中归纳出写作手法的不同,为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写
  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创作,培养其对知识的遷移运用能力。这个环节往往会被很多教师忽视。当学生可以自主创作诗词时,文学素养可以有效提升,对诗词的审美能力也会增强。
  在学生初步创作诗词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语言形式简单、意象经典、流传较广的名家之作给学生参考。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作为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利用人生无常与自然永恒的鲜明对比,突出矛盾,抒发了自己亡国之后顿时感到生命落寞的悲哀。全词语言凝练、明净,独具优美清新之感。在学完此词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仿句的形式,模仿首句和末句,并为学生介绍一些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比如韵律、对仗、平仄等。还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含义,如“流水”表示时光易逝,“梧桐”“芭蕉”“杜鹃”表示凄凉忧愁,等等。当把握了诗词的旋律和意象,再查阅相关诗歌进行借鉴,正式创作起来就会更加顺利。教师应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价和指点,及时表扬优秀者,激发其创作热情。
  创作诗词,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趣味与魅力,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当学生可以熟练地自主创作诗词后,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在以后鉴赏诗词时,甚至可以“无师自通”,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会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要研究高中生的学习特征和情感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应以语文课堂为舞台,以教学方法为指导,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仔细分析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古典诗词考题的设计,着眼于“阅读”的整个过程,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认读理解层次,二是分析综合层次,三是鉴赏评价层次。可见,读懂古典诗词的基本意思,在古典诗词鉴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跨越言语形式,读懂字面意思  1解码诗歌语言,化凝练为丰富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的共同追求。诗人们的毕生追求,造就的最纯粹唯美精辟的诗语,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体裁的要求是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文章。除了在基础等级上有六个小点的要求以外,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因此高考写作如果按照考纲的要求进行训练,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从达到基础等级练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就得培养他们达到发展等级中所要求的能力。对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两点要求对写作有可操作性:一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征管档案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载体,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与保管,它已经成为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税收征管档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档案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税收征管有关和涉及所属纳税人的各种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书、凭证、帐册、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或载体的历史记录。多年来,税收征管档案工作的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中的各种课程资源都随着课程实施的展开而不断地生成,课堂就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与学习的文化家园,充满着师生的生命气息。课堂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个体通过文本的对话与交流来促成并实现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实现学习主体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师生的全人发展。  一、语文教学生成的文化解读  中学语文课堂是课程实践的文化场域,教学成为课堂中不断生成学习资源的文化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目第一次采取必答卷加附加题的形式,将名著阅读题放入了附加卷中。高考与名著挂钩,本是好事,因为对于千百万考生来说,高考就是指挥棒,这一举措或许能改变青少年阅读缺失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年的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读书最多的学生阅读量又大多集中在辅导资料上。2014年,政府又将倡导全民阅读写进了工作报告。可见从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的出发点来看,不能不说高考考名著是值得赞赏的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石,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我国才能在武器制造、航空航天、船舶、铁路、汽车、能源等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不受制于人。机械加工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