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的南方长城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来的“边墙”
  4月,春光明媚。湖南省凤凰县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为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专门聘请中国文物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等一行10多人,对古城进行全面考察。参观了黄丝桥古城之后,返回途中,路过永兴坪残碉和边墙残段时,随行导游人员告诉罗教授说:“看,这就是有名的苗疆边墙”。
  这一声对于罗哲文来说,犹如一声春雷,又像蛰伏很久很久的远古深处延宕至今的一声回响。待他问清楚后,急切地要求车辆停了下来,在惊异中不顾70多岁的高龄,攀上了本无路径的山顶,只见一座残碉和一段裸露在外的边墙沿山势伸展着,还有更多的遗迹散落在山脚下。罗教授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爱不释手,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当走到残垣断壁的尽头时,在残墙的断裂面,罗教授俯身下去,拾起了几块碎石片,又仔细查看了断裂面砌石的格式和建筑构式,十分惊奇而又肯定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就是南方长城。想不到我寻找了50多年的南方长城遗址,今天却在这里发现了!”
  我国史料上有记载,除了北方有长城之外,南方也有长城。罗教授是从三个方面来确认南方长城的:一是从长度上来看在数百里或数千里以上,苗疆边墙全长近400华里,这正好符合条件;二是从修筑的格调和方式上来看,不封闭。苗疆边墙总长数百里,但都不封闭,全部暴露在山野荒坡外;三是由许多汛堡、屯堡、城堡、碉堡、哨卡、关门及关厢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苗疆边墙内,有各种屯堡、城堡及碉堡等1300多座,仅凤凰境内就有848座。因此,凤凰境内的苗疆边墙,应是中国南方长城无疑。另外,从修筑边墙的规格和方式来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块石搭砌,碎石或小块石填心。永兴坪段边墙残存的就是这种修筑方式。
  其实,有关南方长城的史籍,《湖南省志》、《辰州府志》、《苗防备览》、《苗防屯政考》以及凤凰、永绥、乾州等地方史志都早有记载。只是当时不叫长城,而是称为“边墙”。著名作家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散文《湘西·凤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做成,位置在山顶上,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
  考察表明,南方长城遗迹,南起湖南、贵州交界处的亭子关,北至湖南吉首花垣县境内的喜鹊营,全长382千米。在湖南境内,南方长城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在湘、黔交界的贵州一侧也发现了明清时代的营屯、屯堡、碉楼等军事建筑遗址。许多营盘碉楼在清嘉靖年间曾维修或重建过,咸丰、同治年间仍在使用,至今保存尚好。
  多少年来,随着时光的推移,曾经威严地盘踞在大山巅谷之间的边墙,慢慢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那些残破的城堡也成了当地老百姓种地、放牛,遮风挡雨的地方;而城堡、边墙上的石头,也成了老百姓修房子、修路用的建筑材料。至于它们是何时修建的,由什么人来修建,为什么要建,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于是,鲜为人知的“苗疆边墙”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然地站立在那里,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是要证明什么。
  从苗疆边墙到南方长城,是一个深幽数百年的梦。如今,它又以与400年前的作用绝然不同的崭新姿态慢慢地越来越丰满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追寻全石营印记
  永兴坪碉卡是南方长城的象征景点。永兴坪又叫全胜营,或叫全石营,位于凤凰古城的西面,是凤凰古城通往阿拉和湘黔边境的重要关卡。这里原设有兵营,四周城楼高耸,设有东西两城门及城楼。永兴坪的地势十分险要,两山夹持一个山包,构成一个咽喉之地。
  永兴坪段南方长城修复的墙段从永兴坪南方长城遗址起到拉豪村止,全长1.78公里。8个石碉、16座炮台、780多个箭垛镶嵌其中。修复的南方长城一律用青石经细雕而成,长短大小厚薄一致,砌筑技艺十分讲究。墙体一律按原古老的南方长城的标准“修旧如旧”,竣工后的墙体,不仅坚固牢实,而且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品评观赏价值。放眼远眺,南方长城像一条庞大的巨龙重新升腾起来。
  全石营营盘是依山而建的,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形制呈圆形,占地4000平方米,城边设东、西两个城门,碉堡4个,呈“品”字形排列。据《凤凰厅志》载,明清时,这里可“西扼黔川、东控镇竿”。进门往左侧走,是一处保存完好、约50米的东门城墙。城墙全系正方青石细凿砌筑,凝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与城垣周围石质各异。据专家考证,砌筑城垣所用的石料全从山下采集,然后一块一块运上山,整个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顺着城墙前行,便是一座高耸的烽火台,烽火台约七八米高,往里一看,有如天井。烽火台分3层,西侧开一石门,其余三面均设有枪眼、炮口以及瞭望口。再往前走,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炮台,大炮虽已生锈,但上面“嘉庆二年”字样清晰可见。烽火台北侧就是营盘,如今只剩下基墙。营盘下方,是平整而巨大的演练场,据说可屯兵4000人。
  从这里登上南方长城之巅,极目远眺,但见长城蜿蜒在山头之间,隐没于丛林之中。据当地朋友介绍,这段城墙绕过凤凰县城后,一路向东北方向进入辰溪,随着山势变得较为平缓,所建的城墙也矮了许多,但其坚固程度一点也不逊于其他地段。过了辰溪,再往北上吉首,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就是其北端点。
  我们在东城门的右侧,看到了清朝二品武官墓的墓碑,觉得骸骨在不在,陪葬品在不在,都不重要了。神秘而又客观的墓碑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思与追忆,数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很多事情,给了我们许多的联想空间,历史就在这一刻变得丰满而又厚重起来。
  数百年前全石营营盘的操练场,如今却成了世界围棋高手“决斗”的地方。建起了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围棋盘,是标准棋盘的5051.83倍,边长31.7米,总面积1004.89平方米。
  远去的烽烟
  湘西苗疆的范围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大到小,由溪河平原区缩到边远山区。据隆名骥先生考证,自明洪武二十六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的456年中,汉族人口猛增。在这种形势下,汉民为了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不断朝苗疆推进。于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明清苗、汉之间战事频繁。据隆名骥先生考查,为了镇压苗族人民的反抗,明朝政府把当地的苗民划分为两种人:一种叫生苗,即不服从朝廷管辖的苗民,被朝廷称为“不法之徒”;反之即是熟苗。明朝统治者对苗族实行划疆封锁,地域限为湘、黔、川三省交界的“经三百里、纬百二十里、周千二百里”的范围,规定“苗不出境,汉不越市”。苗疆以内的苗族人不入户籍,属化外之民。尽管如此,湘、黔交界的少数民族因不堪忍受官方繁重的苛捐杂税和民族欺压政策,仍然经常揭竿而起,举行起义,抵抗统治。对于一向粉饰天下太平的明、清王朝来说,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争夺给他们的“天下大治”投下阴影,于是,为了消除这个久未弥平的症结,“苗疆边墙”便应运而生。   据清人严如煜《苗防备览述往录》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辰沅兵备参政蔡复一认为营哨罗布,但苗路崎岖,难以阻遏窥觑,请求发帑金四万多,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自保靖,长三百余里。天启二年(1622年),辰沅兵备道副使胡一鸿令游击邓祖禹又修建了自镇溪至喜鹊营边墙六十余里。显然,这两项工程加起来也正好是将近400公里的长度。
  当年的“苗疆边墙”,有明代长城和清代长城之分。时代不同、路线各异。据地方史志记载,明代长城分三次修筑,但这道长城最终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被起义的苗民一举踏为平地。清代对明朝修建的长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增补和修缮工作,这两次修筑的长城是连接的,共有100多公里。
  巍峨的南方长城从未像统治者预期的那样固若金汤,从修建时起,几乎就注定了坍塌的命运。它荡然无存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和解、民族融合的浪潮。即使在边墙管制十分严厉的情况下,苗汉仍在偷偷地往来,通婚、贸易绵绵不断。乾嘉起义后,清政府顺应民意,逐渐采取安抚措施和开放政策。苗民不但可以在边墙两侧耕种自己的田地,还可以深入山区开发新田新土,封闭的腊尔山台地等苗疆腹地的经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朝廷逐步开放边墙,充许苗汉通婚,进行贸易往来。科举考试时,还专门拨给苗人“边额”,以选拔苗族官员,而那些曾阻隔人民的长城,逐渐被当地苗汉人民拆了建房子、修田坎、填路基。如此上下一致的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最终将“苗疆边墙”形同虚设,几近废掉。
  北方的万里长城已家喻户晓,但地处湘西的这一段长城却鲜为人知。当地老百姓脑海里留下来的也只是残破的边墙的记忆,对边墙的价值几乎是熟视无睹。这可能与“苗疆边墙”血腥的背景有关。
  据凤凰县委宣传部干部杨志勇回忆,他小时候在廖家桥镇长大,那是一个大营盘,城墙有一个人多高,东、西、南城门都有。他还看见过城门上装人头的笼子和锈迹斑斑的铁钩。乡亲们建房子、修水库和渠道,都会就地取材,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就拆毁得差不多了。
  石板寨:拉毫营盘
  南方长城沿线分布着不少血缘村落,滕、沈、田、龙是大姓,几乎每一段城下面就分布着一个家族,而400余年风雨的南方长城一直笼罩在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裙带之下,形成了一个特有的独立的边墙文化圈。有人说,沈从文的故乡就在贵州省铜仁市的下寨村,即南方长城的最南端。然而沈从文的幼年却是在湘西凤凰,他的名篇《边城》之所以取名为“边城”,或许是缘于凤凰是边墙脚下一小城的缘故。
  在湘黔边界上,在蜿蜒而下的南方长城下,坐落着一个原生态村子——“石板寨”,这就是叫拉毫的古村落。昔日的营盘,如今已变成苗汉错居的村寨,而居住的村民大多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军人后裔,一个200多号人的村子却有50多个姓……这便是民族融合的传奇,也是历史的必然。
  拉毫是它的村寨名字,由于当年属于驻军的营盘,所以现在又叫拉毫营盘。在进入村口的牌楼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大字。拉毫营盘在凤凰县与全胜营,也就是全石营毗邻,原是“苗疆边墙”的一个汛,现属都里乡,包括坉上、营盘、店上、卡上四个自然寨。它得名于坉上山顶的屯堡,清朝时驻军于此。从石板寨紧贴着拉毫营盘的城楼位置看,石板寨至少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由于湘西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这个村寨如今已成为了解凤凰南方长城及后人们生活原生态的去处,同时也是由湖南进入贵州去苗家村寨旅游的必经之路。
  拉毫营盘现在除了坉上山顶的屯堡外,坉上本身的石头房屋也远近闻名。它全是利用湘西遍地的沉积岩,也就是当地的青石板搭建起来的。走在石头寨中,一种很原始很纯朴的味道,总令人自然地想起南方长城的风烟,想起岁月的艰辛,想起历史的磨难……
  过了牌楼,沿着一小而古老的石板台阶往上走上一段,便是在山坡中间高耸的营盘寨门,整个营盘被长城环绕。这里台阶陡峭,都是一片一片不规则的石板砌成,台阶两旁则是寨民居住的石板房,房屋的墙是用石板砌成的,连房屋的屋顶也是石板铺成的。房屋周围的篱笆更是用石板堆垒而成……眼之所见都是灰黑灰黑的石板、石头、石房、石篱笆、石栏杆……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原始的石头部落,一个有规则的灰黑的石板世界。每块石板厚的有20公分,薄的四五公分,大小不等,上下两面都比较平整。在砌筑的时候,不用水泥砂浆之类的东西,一层一层地往上垒砌,赶盘压缝,中间空隙用小石片填充。这里的石板不易风化,如果不是人为破坏,每座建筑物都可以保存上百年。
  寨里的村民不多,显得安宁清静,拐上好几个弯都不见一个人影。在这里,历史与石板似乎同质,都有着坚硬的表征。我们只有慢慢地走动,细细地品味。一位老汉腰里斜插着砍山刀,肩扛扁担,吆喝着水牛,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地“嗒、嗒、嗒”地从我们面前的石板巷道上走过;一位身穿苗族服装,浑身上下叮咚作响的苗家姑娘或大嫂,身背竹篓,轻盈地从我们的面前飘过,犹如历史上的一片云烟。所有这些,都会顿然将我们拉进久远的历史或者一种弥漫着民族风情的景致。站在坡顶,可以望见南方长城一直伸展到前方远山上。坡顶上有座城楼,门楼上有“拉毫营”几个字样,这里应当是从前军队的驻防之地了。
  当下我们常常挂在口边的“穿越”,在拉毫营盘却可以随时感受到。不仅仅因为这里的长城,更因为这里的人们。我沿着环绕村寨的城墙顶部通道,走到村寨与向远处延伸的长城衔接处,发现拉毫营盘与古老的村寨是合二为一的,而右侧的坡下,便是铺展出去、大片大片的稻田。从拉毫营盘往前伸展出去的长城直达前面的另一座山头,然后消失在遥远的天幕下。就在这一段长城的中间,却有着一条通道,犹如八达岭长城的豁口一样,便利与长城两侧人们的交往与来去。
  此刻,我正看到两位身穿蓝衣、头顶黑色围巾围成的圆形装饰,有说有笑地穿过这个通道,走上长城另一侧的田埂。冬日里的稻田有的保留着收割时的茬子地,有的蔓延着正在过冬油菜的片片绿色。
  我想,无论是拉毫营盘,这里的长城,就如从我目光中走过的两位苗家大娘身上的衣服,司空见惯中,既装饰了这里的历史,也装饰了这里人们的梦境。而沉睡数百年又醒来的南方长城,又开始装饰着这里的大地,装饰着的这里的未来。
  TIPS
  交通:
  没有直达凤凰的飞机场,离凤凰最近的一是铜仁大兴机场,二是张家界荷花机场,三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转到凤凰大致都需要5到6个小时。凤凰本地没有火车站,需要到附近的三个火车站转,它们分别为吉首、怀化、铜仁火车站。吉首火车站离凤凰最近。这几个站都有到凤凰的大巴车。自驾开车去凤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2年10月开通了吉首通往凤凰的高速。
  从凤凰汽车站坐到阿拉营的中巴车,到南方长城景区下车,车程30分钟左右,车费大概3元。
  住宿:
  去南方长城可以住在凤凰,也可以自寻农家住宿。在凤凰的住宿主要分布在回龙阁、北边街,还有沙湾。淡季来可以慢慢的选择,住处有很多,价格也便宜。旺季要预订,而且价格增长也挺大的,黄金周一个房间能达到300,直至上千元。
  饮食:
  凤凰的美食很多。特别推荐凤凰特色早餐“桐叶粑粑”,大约3元一个,味道最好的是挑着在街上走着卖的。小吃有血粑鸭、苗家酸汤鱼、苗家酸萝卜、米粉、蕨菜炒腊肉等。到了南方长城必去石板寨拉毫营盘,到了石板寨,不要忘了从农家买一些特制的农家腊肉回来,那可是最最地道的。
其他文献
知道“西施舌”,是由朋友的一段失恋故事开始。他的女友婉约动人,但数年后,他们的爱情走走停停,却没能走到一起。朋友伤感之余,总絮叨在山东诸城他俩一起吃的那个“西施舌”。他说,“西施舌”肉极好看,淡黄色,味道鲜美。今日今时,还让他挂惹不下、魂牵梦绕。“西施舌”在他是一种寄托,或许盖因“物有灵犀一点情”吧。  “西施舌”,因其酥软似舌而得名。西施美人的吴侬软语,在舌尖上, 柔情毛毛雨润过似的。这真是多少
沿着一条大河骑行,记录沿河的人文地理资料,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终于在这个冬季实现了。    走向大河    在八一镇焦急等待了半个月之后,快递公司终于送来了在淘宝上网购的一个外胎和些自行车配件。换下已经破损的后胎,对自行车进行了些保养,一拖再拖的雅鲁藏布江沿江骑行终于开始了。就像一个饿了太久了的人突然得到一顿丰盛的美餐一样,我迫不及待地骑出八一镇。沿着一条大河骑行,记录沿河的人文地理资料
个体户也有春天  1980年我30岁,刚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大连市文化局。当时正逢大批干部、知青从干校、农村返城,工作岗位十分紧张。我在家整整等了八个月,却迟迟没有盼到给我安排具体工作。苦闷、煎熬、度日如年,那种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老这么等也不是个办法。我曾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学过一段时间摄影,在这方面挺在行,于是动起了自己靠技术挣钱的心思。那时,社会上的主流看法是闲散人员才会去做买卖,大多数人
神农架,镶嵌在鄂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华夏祖先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它东联襄阳,西接重庆,北瞰十堰,南邻宜昌,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神农架,镶嵌在鄂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华夏祖先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它东联襄阳,西接重庆,北瞰十堰,南邻宜昌,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Tips:  神农架杜鹃花节  到目前为
山西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上,这片土地不断充满战火硝烟,但同时又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碰撞杂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关隘文化。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风民俗,尤其是年俗,仍然具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和个性风采,使抵达的每一个外来人,情不自禁地被卷入一年一度的狂欢,重温旧梦般唤起业已淡薄的记忆和温情。  在形形色色的年俗中,朔州市怀仁县的转大旺火习俗最为震撼和美妙。  欢乐的县城  怀仁县是朔州
北京城终于度过了一个不多见的多雪的冬天。想想虽然没有一条真正穿城而过的河流,但是早年间的北京并不是一个少水的城市。京杭大运河的河水算不上波涛汹涌,却也能直通皇城脚下。只是现在每每路过通州的八里桥,桥栏板上精美的石狮子似乎没有受到百年风雨的侵袭,可看看桥下几乎已经见了底的河水。当“节能”、“有机”、“低碳生活”乃至“碳中和”成了新一轮时尚心语,生活中最常见又离不开的自来水也变成了受关注的对象。   
一个成功的古董商人,一个心思细腻的首饰设计师,一个每年只工作两个月的“闲人”,遍游东南亚几乎所有海岛,他是一个边玩边工作的人。  赵巍生在江苏南京,千里迢迢来到彩云之南,算算旅居在云南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个当年在南京做品牌计算机代理的小白领,在云南把古董首饰收藏设计做得有声有色。生活的翻天覆地,工作的巨大转变竟源于一次旅行。  2D01年IBH代理商大会,赵巍以代理商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云南,会议结束
来国西藏的人都知道,每年的7到9月份是西藏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时的西藏不冷不热,雨量充足,田园庄稼旺盛、林卡里绿荫葱葱,就连常年风吹石头跑的荒山也泛起了绿色,这个季节是西藏一年氧气最多的季节。但冬天的西藏不是这样,它回归到高原的本来面目,就像强壮的汉子褪去了外衣,或许这才是真实的西藏。冬天的西藏,山野褐黄一片。天地间几乎只有三种颜色,就是蓝色、黄色和白色。但这时的西藏更加纯然,更加真实。褪去了装饰的
发现南丝路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彰名是以汉代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为标志的。  张骞是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从长安出发的,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历十三年。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为皇帝分忧,期盼联络远在西域的大月氏等族国,对劲敌匈奴形成前后夹击的有利态势,借此稳定和扩大帝国版图。为着这个目的而西行却并未实现初衷的张骞,却阴差阳错地收获了一个“大馅饼”:成为丝绸之
一  张绍凡于我就是天敌,这丫头片子从小就看不起我。我们住在同一条街道,年纪相仿,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同学,但她一直是老师宠爱、同学拥护的好班长,而我是吊儿郎当、成天调皮捣蛋的坏孩子。  我和张绍凡之间界限分明,她走她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原本可以相安无事的,但她天生爱管人,又得老师“钦点”,当了几年班长,更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喜欢在我面前耀武扬威,特别是当着众人的面,差遣我干这干那,还外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