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的先进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师生情感,以情优教,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搞好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数学公式、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计算演示中的正确性,而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我们的课堂是需要氛围的,它既需要老师的积极投入,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情感教育的理想化状态应该是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发泄,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活动,来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而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操作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的接受性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的匹配。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针对性地安排某些学生回答;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怀着快乐的学习情绪,从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练习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用动态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制作教具,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很强,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看似显性的情感因素不多,大多数是隐性的或不含情感因素的,这也往往掩盖了科学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性。殊不知,数学教材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生、发现、发展过程,背后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只要我们多加思索深入挖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仍然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教学内容赋予丰富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不断用榜样言行的生动范例教育学生,也能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教学参考书上的华罗庚、陈景润、笛卡儿等著名数学家的是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这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数学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求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才能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四、培养良好习惯,持续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持续学生的数学情感。要养成学生按时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先感知教材内容,为上课更深刻地掌握目标内容奠定基础。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作业独立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掌握目标情况的质量。要养成学生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调节好无意注意,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良好氛围。要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民主地位,平易近人地对待每个学生,为学生大胆提问创造和谐前提。其次,要教育学生只有“问”,学习才会进步。
总之,情感不仅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数学公式、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计算演示中的正确性,而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我们的课堂是需要氛围的,它既需要老师的积极投入,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情感教育的理想化状态应该是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发泄,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活动,来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而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操作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的接受性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的匹配。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针对性地安排某些学生回答;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怀着快乐的学习情绪,从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练习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用动态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制作教具,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很强,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看似显性的情感因素不多,大多数是隐性的或不含情感因素的,这也往往掩盖了科学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性。殊不知,数学教材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生、发现、发展过程,背后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只要我们多加思索深入挖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仍然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教学内容赋予丰富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不断用榜样言行的生动范例教育学生,也能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教学参考书上的华罗庚、陈景润、笛卡儿等著名数学家的是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这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数学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求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才能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四、培养良好习惯,持续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持续学生的数学情感。要养成学生按时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先感知教材内容,为上课更深刻地掌握目标内容奠定基础。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作业独立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掌握目标情况的质量。要养成学生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调节好无意注意,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良好氛围。要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民主地位,平易近人地对待每个学生,为学生大胆提问创造和谐前提。其次,要教育学生只有“问”,学习才会进步。
总之,情感不仅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