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数学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小学数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吃力,所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高效,进而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相关探讨,以期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既有的学习经验之上,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掌握数学技能和相关知识,真正使课堂教学起到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教学课堂更加高效,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必须的。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的最终结果,而一味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而没有重视课堂氛围,多采用“满堂灌”等死板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不活跃,学生被动地接收数学知识,主动性不高。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学生自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起。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积极发言,对答对的同学要表扬,对打错的同学也不要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探求正确的知识,要认真思考和总结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在宽容、和谐、平等和信任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基于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创设有多种方式,包括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模拟表演以及游戏创设等等,任何一种情境创设,都能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用情境的魅力吸引学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偏好,从而衡量情境创设的方向,才能使情境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这一内容时,通过学生前面学到的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联想3的倍数特征,会去想个位数的特点。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心里明白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数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就说明这个数是3的倍数,进而得到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利用小组探讨的方式能够帮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有利于相互交流,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优化,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要针对当前的数学教材,对教材中一些表述复杂的观念和知识通过总结,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同时,对一些表述相对简单,不利学生更深层次把握和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进行整合,运用合理的方式向学生阐述知识的整个体系,强调背景,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有全方面的了解,从而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分清主次,注意课堂总结和课堂教学的详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加强,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至于让教学变得突兀,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后,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通过学生学习的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整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死教材活用。而不是一味地根据教材的内容死板地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接收程度进行简单的评估,判断能否将学生容易接受的多个相同的课程内容融合成一个课时,将一些难点分解为多个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就显得详略得当,使主次更加分明,层次感更强。从而使教材活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合实际,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实际教学方式的转变。顺应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和发展规律,灵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组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福先.从学生起点出发,赋予知识生长的力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08:26-27.
[2]姚翠华.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25.
[3]汪继征.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8:34-3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既有的学习经验之上,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掌握数学技能和相关知识,真正使课堂教学起到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教学课堂更加高效,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必须的。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的最终结果,而一味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而没有重视课堂氛围,多采用“满堂灌”等死板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不活跃,学生被动地接收数学知识,主动性不高。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学生自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起。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积极发言,对答对的同学要表扬,对打错的同学也不要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探求正确的知识,要认真思考和总结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在宽容、和谐、平等和信任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基于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创设有多种方式,包括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模拟表演以及游戏创设等等,任何一种情境创设,都能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用情境的魅力吸引学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偏好,从而衡量情境创设的方向,才能使情境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这一内容时,通过学生前面学到的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联想3的倍数特征,会去想个位数的特点。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心里明白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数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就说明这个数是3的倍数,进而得到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利用小组探讨的方式能够帮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有利于相互交流,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优化,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要针对当前的数学教材,对教材中一些表述复杂的观念和知识通过总结,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同时,对一些表述相对简单,不利学生更深层次把握和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进行整合,运用合理的方式向学生阐述知识的整个体系,强调背景,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有全方面的了解,从而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分清主次,注意课堂总结和课堂教学的详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加强,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至于让教学变得突兀,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后,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通过学生学习的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整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死教材活用。而不是一味地根据教材的内容死板地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接收程度进行简单的评估,判断能否将学生容易接受的多个相同的课程内容融合成一个课时,将一些难点分解为多个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就显得详略得当,使主次更加分明,层次感更强。从而使教材活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合实际,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实际教学方式的转变。顺应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和发展规律,灵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组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福先.从学生起点出发,赋予知识生长的力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08:26-27.
[2]姚翠华.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25.
[3]汪继征.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