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活动课。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必须着眼于实际以获取直接经验。即以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为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 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如一次语文活动课中,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 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 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学生对平时不喜欢的事情也会产生兴趣,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了。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学生对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其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精美的手抄报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示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革,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出现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院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那样就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做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起来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人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响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十分显著。
其他文献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原体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机体。人感染布病主要是与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
刘毅教授著<日本股份制变革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以下简称&#39;本书&#39;),是一部近年来不多见的系统分析日本公司制度历史演变的重要研究成果.
新的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作为课程结构性突破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面临着种种困惑。之所以出现这些困惑,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对“多元和融合”的辩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走出一元与离散,在多元的价值变革和融合的智慧策略中,走出困境,迈入新的教育境界。    一、多元是一种文化视野,多元价值观的基础是差别与宽容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度过了29个春秋,这期间,中日关系可以说是历经风雨,但作为中日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经贸关系却是风调雨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然其中也不乏问题重重,尤其是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进人课程改革后,随着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班主任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班主任工作呢?  首先,观念的更新最重要。  新课程要求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的观察序贯运用复元活血汤加味及金凤丸治疗流产不全的临床疗效,对流产不全特别是少量组织残留的不全流产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向。方法选择44例流产后宫腔内组织残留的患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一国经济的变动,尤其是发达大国的经济变动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全球化暗含的一个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认为情感教育应该时时处处渗透于其中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知道。只有用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心扉才会向你敞开,从而达到心灵相通,“亲其师,信其道”。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感受到,要在班主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伴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新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小学生刚参与学习活动,年龄小,行为习惯差异大,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