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伴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新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小学生刚参与学习活动,年龄小,行为习惯差异大,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实施正面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共同探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同,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产生问题行为或人际冲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小学生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正面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我班有个孩子出于好奇或管不住自己,有时会出现违反课堂课堂纪律的行为,妨碍了自身良好的听课习惯的形成。下课以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心,和他交朋友,然后再对他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他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二、积极评价,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模式强调通过强化而形成学生恰当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了积极的行为,教师便给予认可和赞赏,而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消极行为则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消极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学生某些行为反复受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而逐渐稳定下来的过程就是强化。很多课堂纪律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自己出现的好行为和不良行为上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让学生尝到做出优良行为的甜头。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要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反复的强化作用下巩固下来。例如,强调在课堂上不能大喊大叫;发言一定要举手并征得老师的同意:言语举动要得体,不能影响他人;表扬某个或某一组举动符合要求的同学;对不举手而乱喊乱叫者,予以漠视,即使答对了也不予理睬,而对于另一个举了手并被允许回答且回答出同样内容的儿童大加赞赏……长此下去,儿童就会知道,大喊大叫并不能得到教师的“赏识”,就只好乖乖地按规矩行事了。另外,对他们讲大喊大叫的坏处也是非常必要的。“脱口而出”可能会剥夺一部分儿童思考的权利,也可能养成自己思考不够细致缜密的坏习惯,尤其是在出现争议时,最容易让他们认识到大喊大叫的弊端。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时要注意,由于教师的积极评价是用来强化学生行为的,因而教师不能对任何行为都随便积极评价,甚至奖励。学生表现出的确实是恰当的行为,有奖励的价值,才奖励;学生表现出的只是一般的行为,没有奖励的价值,教师就不用奖励。
三、师生评价互动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
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同时也成为彼此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有助于个体开阔眼界和自身发展。
从操作层面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相互沟通和协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学习的态度,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形成
过去,教育评价重在对学生最后学习结果的肯定,过程究竟如何,则常常被忽略了。而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形成。
翻开学生的成长记录簿,评价的对象多:有老师、家长、同学;评价的方式多:奖励,自我“惩罚”、感想、教师评说、荣誉记录;评价的时间有阶段性等等。它立足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收集、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减少学生的消极感受,增强学生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进步。这样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评价中,每评价一项,学生就经历一次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为的过程,从而使自己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而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义不容辞的。
一、实施正面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共同探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同,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产生问题行为或人际冲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小学生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正面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我班有个孩子出于好奇或管不住自己,有时会出现违反课堂课堂纪律的行为,妨碍了自身良好的听课习惯的形成。下课以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心,和他交朋友,然后再对他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他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二、积极评价,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模式强调通过强化而形成学生恰当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了积极的行为,教师便给予认可和赞赏,而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消极行为则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消极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学生某些行为反复受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而逐渐稳定下来的过程就是强化。很多课堂纪律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自己出现的好行为和不良行为上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让学生尝到做出优良行为的甜头。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要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反复的强化作用下巩固下来。例如,强调在课堂上不能大喊大叫;发言一定要举手并征得老师的同意:言语举动要得体,不能影响他人;表扬某个或某一组举动符合要求的同学;对不举手而乱喊乱叫者,予以漠视,即使答对了也不予理睬,而对于另一个举了手并被允许回答且回答出同样内容的儿童大加赞赏……长此下去,儿童就会知道,大喊大叫并不能得到教师的“赏识”,就只好乖乖地按规矩行事了。另外,对他们讲大喊大叫的坏处也是非常必要的。“脱口而出”可能会剥夺一部分儿童思考的权利,也可能养成自己思考不够细致缜密的坏习惯,尤其是在出现争议时,最容易让他们认识到大喊大叫的弊端。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时要注意,由于教师的积极评价是用来强化学生行为的,因而教师不能对任何行为都随便积极评价,甚至奖励。学生表现出的确实是恰当的行为,有奖励的价值,才奖励;学生表现出的只是一般的行为,没有奖励的价值,教师就不用奖励。
三、师生评价互动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
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同时也成为彼此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有助于个体开阔眼界和自身发展。
从操作层面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相互沟通和协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学习的态度,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形成
过去,教育评价重在对学生最后学习结果的肯定,过程究竟如何,则常常被忽略了。而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形成。
翻开学生的成长记录簿,评价的对象多:有老师、家长、同学;评价的方式多:奖励,自我“惩罚”、感想、教师评说、荣誉记录;评价的时间有阶段性等等。它立足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收集、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减少学生的消极感受,增强学生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进步。这样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评价中,每评价一项,学生就经历一次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为的过程,从而使自己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而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义不容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