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果翻译观浅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3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学者对内地译家研究较多,但出于某些原因,极少涉及到香港、台湾等地译者。在2001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引进了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翻译新究》,笔者读后感触颇大,因此,笔者将对这两本书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做一概述。
  【关键词】思果翻译观 翻译研究 翻译新究
  一、生平介绍
  思果先生,本名蔡濯堂(1918—2004),祖籍江苏镇江,旅居美国。他是闻名海外的散文家、翻译家,有“中国读书人的典范”之誉。其译作颇丰,翻译作品有《西泰子来华记》、《戴维.考勃菲尔》、《牛津英语同义词典》等二十余种,逝世前仍不断从事译著。思果先生最重要的翻译观是,认为译文一定要“像中文”,而他的其他关于翻译的思想也都是围绕这中心而展开的,让我们一一来看。
  二、“信、达、贴”
  时下,严复的“信、达、雅”已广为翻译界认可,然而思果先生却不然,认为严复的“雅”字根本有问题,不如改为“贴”字。“贴” 取贴切之意,“原文的文体、气势、说话人的身份等是否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地步”(思果,翻译研究,7)。例如,把“I am glad to see you”译成“我很高兴看见你。”这句话说它通也通,原文简单易明,译文也道出那个意思。但仔细一想,我们中国人遇到朋友来是讲这样一句话的吗?旧小说里是“今天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这是欢迎之词(greeting)。这样翻译也许太做作,不自然。今天的说法,可能是“啊!你来啦,好极了。”这才是翻译,这才是中文。(思果,翻译研究,8)
  三、“这句译文像中文吗?”
  如何做到“信、达、贴”?思果先生认为“贴”就是写出地道的中文,“凡是中国已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尽量采用。” 如何写出地道的中文,英文有语法可用于规范语句,那“中国有语法吗?” 很多人都怀疑,而且讨论很久。“我的答案是任何语言都有语法。”(思果,翻译研究,62)但翻译的人,往往受到英文的影响,不知不觉破坏了中国语法。当然我们不会把how do you do 译成“如何做你做”,但极可能把it is evident that he lied 译成:“这是明显的,他说了谎”。这一句不合汉语语法,但可以混过去——毛病就处在混的过去上。
  1.“太……以致不……”等等。“too good to be true”这一类的句子想必在初中阶段,老师们就告诉我们,“too...to...”是一个固定句型,其意为,“太……以致不……”,原句可以译“为太好了,以致于不像真的”。思果先生则认为这句话不必译成“太……了”可以译成“好的过了分,恐怕靠不住”。
  “so angry that。”一类的句子,一般人喜欢译成:“他是如此的(或 ‘这样的’)愤怒,以致……”这也不是中文。我们说话的方法是“这可把他气坏了,所以他就……”或者“他一怒之下,竟(或‘就’)。”(思果,翻译研究,77)
  2.“在(从)……上、中、下、里”等等。“i looked up from my writing”原翻译为“当我从写作中向上看。”
  这个“从……中”是很不容易讲通的。中文的“从中”叫人想到“取利”。怎么“从写作中向上看”呢? 这个from很害人。本来意思是表示情况的转变,上文里说人在绘画,所以该译成:“我停下笔来抬头一望”。
  “with his aid”愿翻译为“在他的援助之下”。英文并不是under his aid,所以,说中文说,“有他帮忙”,“得到他的援助”,或者“借他的力”。
  “you know so much more about this than i do.” 愿翻译为“在这件事上你比我知道很多。”“事”不是有体积的硬东西,“你”怎么能在它上面呢?即使说“关于这件事,你比我知道的多”也太啰嗦。说“这件事你比我知道的多”还不够吗?
  3.关于“通过”的译文。中英文各有常用的句型、字词,也有忌用的句型、字词。忌用的并不是不可用,而是用了,即使语法不错,也叫人看了不容易立刻明了(思果,翻译新究,113)
  中文中“通过”是指实物通过某处,如“下雨马路淹了水,车辆通不过”等。现在因为英文用through作为“以……为媒介或手段”,译者把它译成中午也用“通过”,免得伤脑筋去想原有合用的字,但此风实在不可长。
  又譬如,he educated himself through correspondence courses一般人喜欢译为“他通过函授课程教育自己”(或者竟已成“进行自我教育”)。中文没有办法说这句话吗?我们不是有个现成的说法,“他靠函授课程求学,教育自己。”如果改成“他上函授课求学(教育自己)”那就更好。
  四、小结
  这些类似的翻译的案例,在《翻译研究》、《翻译新究》中,还有许多,笔者在读完这两本书后十分有启发,谈及的不少文字错误笔者都犯过,感觉如针芒在背。思果先生的见解独到,以笔者功力实在无法完全透彻本书,也许可以引用一句余光中先生在《变通的艺术——思果著<翻译研
  究>读后》中的一句话总结本文,“虽然有些观 点未免有失偏颇,许多他不以为然的词汇和句型 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在维护汉语纯洁性方面,很少 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的书不但对翻译人员有益,对汉语写作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简介:
  吴琼(1989.11-),男,漢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罗璇(1986.7-),江西南昌人,高职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民航乘务英语“以证代考”评价模式改革,将空中乘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与课程考核相结合,通过课证融合,分层教学等实践,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民航乘务英语 以证代考 评价模式 分层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充分发挥考核的反馈、评价、选拔三大功能?如何在课程考核中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真正
【摘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英语教师评价实践的诉求,从评价态度、评价知识、评价技能三位一体的结构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内容框架,并提出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评价素养 专业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诉求正是高校大学英语教
【摘要】本文是在英译挪威奥斯陆大学石油地质经典教材Petroleum Geoscience: From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o Rock Physics (《石油地质学:从沉积环境到岩石物理》)第一章的基础上,摘选部分典型翻译案例,探讨石油科技英语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为从事石油行业的人员了解国外石油地质学进展架起桥梁;深化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认识
【Abstract】In a series of articles D?rnyei and his colleagues (D?rnyei, Ibrahim,
“Wherever they might be they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 past was a lie, that memory has no return, that every spring gone by could never be recovered, and that the wildest and most tenacious love was an
【摘要】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借助《诗经》《圣经》中出现的动物词汇,针对几种隐喻含义比较明显的动物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知两种文化中存在动物隐喻的异大于同,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隐喻 英汉对比 文化差异 《诗经》《圣经》  本文从动物隐喻的角度试着分析英汉文化中动物隐喻存在的差异。动物隐喻是概念隐喻中的一部分,动物隐喻有着丰富的语料,通过对《诗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凸显,优秀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培养这些人才不断地进行着尝试与改革。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对优秀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导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运而生,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成长,但是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形势
【摘要】本研究基于释意理论,在英汉视译语境中,对比了初级口译学习者与高级口译学习者在英汉视译中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发现其表现在主要在五个维度呈现(句子重组、补充性翻译、逻辑关系显性化、逻辑关系隐性化、创造性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高级口译学习者译语中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频次更高,“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更明显。  【关键词】学习者 英汉视译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差异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脱
【Abstract】Focused on the issues which emerged in the traditional search engine that the result can not be satisfying in the precision or in the recal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ntology and so on, point
【Abstract】Hofstede has identified four value dimensions tha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behavior in all cultures. These dimensions are power distance,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ividualism-collecti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