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隐喻的比较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借助《诗经》《圣经》中出现的动物词汇,针对几种隐喻含义比较明显的动物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知两种文化中存在动物隐喻的异大于同,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隐喻 英汉对比 文化差异 《诗经》《圣经》
  本文从动物隐喻的角度试着分析英汉文化中动物隐喻存在的差异。动物隐喻是概念隐喻中的一部分,动物隐喻有着丰富的语料,通过对《诗经》《圣经》中动物语料的分析,比较了两本书中动物隐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希望能够为研究英汉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诗经》《圣经》中动物隐喻比较
  1.动物隐喻的差异。
  (1)《诗经》中独有的动物隐喻。“鱼”在《诗经》中象征着爱情,鱼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而且可以充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赋予了丰富的含义。《诗经》中涉及到鱼的大多都和爱情,婚姻有关。比如在《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虽然房屋很简陋,但是也可以遮风挡雨,虽然泌水不如琼浆玉液甘甜,但是也可以解渴。这就为后文要娶亲做了铺垫,后文运用“鱼”的意向,把食鱼和娶妻联系起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在《圣经》中虽然也提到了鱼,但是并没有特殊的意象,只是作为一种事物可以充饥。
  (2)《圣经》中独有的动物隐喻。“龙”的意象在汉语中表示权利,尊贵,力量,是美好,吉祥的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西方国家中,龙代表的是截然相反的意义。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作the great dragon。在《新约·启示录》第20章1- 2节(Revelation)也有一段话把魔鬼比作龙。“Then I saw an angel coming down out of heaven, having the key to the bottomless pit and a great chain in his hand.He laid hold of the dragon, that serpent of old, who is the Devil and Satan, and bond him for a thousand years.”
  (3)不同动物的相同隐喻现象。在汉语中老虎的形象是残暴凶狠的,同时也代表了权利,威力。比如在《诗经·邶
  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执组”这说明人们跳的舞蹈就和老虎一样有力,所以老虎是一种有力量,有权威的表现。在《圣经》中,狮子也是凶猛,残暴,有力的象征。民24:9 他蹲如公狮,卧如母狮,谁敢惹他,凡给你祝福的,愿他蒙福。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旧约·撒母耳记下》第17章10节“ 虽有人胆大如狮子,他的心也必消化。因为以色列人都知道你父亲是英雄,跟随他的人也都是勇士。”《新约·箴言》第19章12节“王的忿怒,好像狮子吼叫。他的恩典,却如草上的甘露。”所以在西方社会中狮子是一种凶猛,勇敢的象征。
  2.动物隐喻的共性。相同动物的隐喻意义相近。“狗”在汉语中多含有贬义,在《诗经》中《召南·野有死麕》中写道“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说的是男女私会,两个人在一起卿卿我我,谨慎的互相提醒对方别动我的围裙,千万别惹的狗儿乱嚷乱叫。《毛传》认为“尨,狗也”,而男女“非礼相亲则吠狗”。历代诗文描写儿女私情总离不开狗。所以在汉语文化中狗是贬义的含义也就清楚了。相对于《诗经》,《圣经》中也有提到狗这个意向,虽然现在来说,在西方社会,狗是一种褒义的含义,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但是在《圣经》中“狗”并不是一种褒义的含义,《旧约·出埃及记》第11章7节“ 至于以色列中,无论是人是牲畜,连狗也不敢向他们摇舌,好叫你们知道耶和华是将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分别出来。”《旧约·申命记》第23章18节“娼妓所得的钱,或娈童(原文作狗)所得的价,你不可带入耶和华你神的殿还愿,因为这两样都是耶和华你神所憎恶的。”《旧约·士师记》第7章5节“ 基甸就带他们下到水旁。耶和华对基甸说,凡用舌头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单站在一处。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单站在一处。”《新约·箴言》第26章11节“ 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转过来吃它所吐的。”这些描述都表现了狗在以前不是这样招人喜爱的,而是被人瞧不起,很低贱的一种动物。
  二、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著名的学者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经验)说明另外一种事物(经验)。这对我们认知世界和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在平时的交际过程中,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运用到隐喻,只是因为这种说法约定俗成,大家便对这种说法不予注意,也就是说,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存在概念隐喻而已。(隐喻概念的认知无意识性)隐喻的形成是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的,在特定的文化里,会有独特的隐喻表达。不同的文化之间,虽然有些隐喻的含义是相近的,但是两者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导致隐喻的不同。隐喻具有系统性,人们对某个事物进行认识和了解会从不同的方面,而这种认识就是要借助于不同的概念系统,这些概念隐喻联系到一起才会对这个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東师范大学. 2012.
  [2]闻一多全集:第一卷[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话题。本案例使用清华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初步的混合式在线课程实践,证明了应用混合式学习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造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混合学习 大学英语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在 2012 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这一全
【摘要】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诸因素中,学习习惯的作用最为突出。其作用最现实、最本质、最关键。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自觉记忆”、“背诵实践”、“独立思考”和“有疑必问”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先入为主”、“思想到位”、“持久强化”和“营造氛围”等突破性工作。  【关键词】习惯 学习习惯 突出 强化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Abstract】Mark Twain was a well-known 19th-century American author and a reputed critical realist. His novels are excellent for combining humor with irony, which reveal his criticism of kinds of miser
《英语前缀的结合:结构和加工因素》是作者 Linda Zirkel 于2010年發表在Morphology 上的文章。文章主体共包含五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介绍。第二部分列出了英语词汇的后缀结合。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下研究的一些目标及方法论。第四部分陈述了作者的结果和讨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结论。  近些年的研究,如Hay 和Plag(2004),Baayen(2009),给出的证据表明,英语
【摘要】为响应高中英语新课标“以人为本”学习理念的号召,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应用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本文根据高中英语的学习内容与难度探究共同合作模式策略、小组合作预习与讨论策略、小组互相交流与协作策略三种策略,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英语水平中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 运用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班集体授课的模式进行,这一教学模式
【摘要】民航乘务英语“以证代考”评价模式改革,将空中乘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与课程考核相结合,通过课证融合,分层教学等实践,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民航乘务英语 以证代考 评价模式 分层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充分发挥考核的反馈、评价、选拔三大功能?如何在课程考核中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真正
【摘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英语教师评价实践的诉求,从评价态度、评价知识、评价技能三位一体的结构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内容框架,并提出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评价素养 专业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诉求正是高校大学英语教
【摘要】本文是在英译挪威奥斯陆大学石油地质经典教材Petroleum Geoscience: From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o Rock Physics (《石油地质学:从沉积环境到岩石物理》)第一章的基础上,摘选部分典型翻译案例,探讨石油科技英语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为从事石油行业的人员了解国外石油地质学进展架起桥梁;深化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认识
【Abstract】In a series of articles D?rnyei and his colleagues (D?rnyei, Ibrahim,
“Wherever they might be they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 past was a lie, that memory has no return, that every spring gone by could never be recovered, and that the wildest and most tenacious love was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