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n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已成为对语文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一、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感悟就是人通过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一定的思想反应。人与外界事物因为有了接触才有“感”,有了“感”而生成“悟”。因此,“感悟”是一种从了解到领会再到把握的心路历程。就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感悟是学生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情感”“生成”为契机,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生命,必须通过感悟。感悟是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以加深,才情才能得以发挥,人格才能得以升华。所以,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每个学生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归结为感悟。如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只有采用感悟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才能将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取得真正的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悟引导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去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过程。当文中信息激活了这些已有的经验时,他们就会对课文意韵有所领悟。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展开想象。如《黄果树瀑布》一课,教师首先播放黄果树瀑布的音像作品,让学生一边阅读品味课文,一边感受黄果树瀑布声与形的美妙情境。当学生读到“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聆听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等句子时,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忘我的文学意境,获得了愉快的学习情趣。第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语文的课文,都是精选的美文,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中,如抓住一些内涵丰富的词句,往往对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升华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品味。第三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蕴含的深厚情感。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所以,教师要有捕捉和挖掘课文中“情感焦点”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进行读、品、思,进而会意、入情、悟法、明理。如《黄果树瀑布》教学,教师整个一节课,就抓住课文开头第一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先让学生将句中的“真”去掉、“杰作”换成“作品”,再将句中逗号去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妙,句式展開的意旨。第四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当学生真正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内涵及其表达方法,积累和运用语言时就会显得较容易了。因此,教师如能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规律、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学生才能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评改作文之所以变成束缚语文教师手脚的锁链,主要原因是不少语文教师出于为改而改的混沌状态。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把作文收上来,花费大量的时间埋在作文堆里进行详批细改,不厌其烦的写一大堆评语,打上分数后,到班上进行一番总结,并读几篇范文,而学生拿到作文后,首先看看分数,再看看评语,就扔到一边去了。比较求上进的学生也只是把教师的批语和作文对照一下,再看一遍罢了。这样的一次作文批改,教师倒是费了不少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永恒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不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以达到“会学”的境界和“乐学”的境界。    一、不期而然:云气随风走,风声挟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挫折和困惑,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乐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会出现学习停滞的现象。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首先要使师生之间充满“爱”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
<正> 地球在大约3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物。到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约在200万种以上。它们都是过去绝灭种类的后代,渊源于共同的祖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
一、走进文本,选择一种较好的呈现方式    任何一堂语文课,绝对不能脱离文本,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然后选择一种较好的方式把文本的深层含义呈现出来。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显然,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主要应通过教学对话来促进学生与文本主体间的阅读对话。    二、在哪里与文本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