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随着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生物科研成果的取得,生物科研已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学也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
要让学生能主动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探究方法,激发情感,就必须让生物教学真正“活”起来,做到生动活泼、言之有物,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以鲜活的事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言是十分重要的。教材内容不同,导言所选择的方式也应是不同的。
用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生物现象引出课题,往往能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长期在室内盆栽的万年青叶子会变黄,原因也是室内光线不足,花木叶子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消耗了叶子的一部分有机物,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引出新课。如在学习爬行纲的“蜥蜴”时,首先讲述一则趣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斗中,一架美国作战飞机被迫降落在印度尼西亚管辖的科摩多岛上的丛林地带,当飞行员惊魂初定以后,环顾四周惊讶地发现一种体长3至4米的巨大蜥蜴,在丛林间迅猛地抓住鹿和野猪并把它们吞掉。当时,飞行员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蜥蜴,还以为是“活龙”出现,故而称其为“科摩多龙”,从此“科摩多龙”之称不胫而走,扬名于世界科学界;学习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时可以讲些小故事,提些小问题来引入,如为什么大雁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萤火虫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地发光等?
还可以由成语典故、谚语开始。如学习“河蚌”时,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谈起;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学习水陆两栖动物时,可以用“缘木求鱼”的成语引出:它的本意是说,人爬到树上去抓鱼,结果是白费力气,用以嘲笑那些做事不得要领的人。可是,在我国南部海岸,的确有一种“缘木可求”的鱼,它就是水陆两栖的会爬树的弹涂鱼,又称“跳跳鱼”或“泥猴”。学习动物之间的关系时,“蚂蚁搬家”说明的是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方面的成语和谚语还有的反映了生物的遗传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娘生九子,九子都像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都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
二、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打动学生
每一堂生物课,其教学目的都是要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新的技能教给学生,而怎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选择的方式不同,则效果大不一样。在传授新知识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还可以采用对比、归纳、列表图示,也可以开展谈话和讨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语言的设计都很重要。如在学习软体动物“乌贼”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时,如果只是一般化地讲述,不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设计成下面的一段语言来描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生活着许多软体动物,其中有一种叫“乌贼”,由于需要在水中游泳,沉重的贝壳成了累赘。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原有的贝壳逐渐退化,最后被完全包在外套膜里,成为柔软身体的支柱。乌贼为什么会有如此不雅的称号呢?你看它,瞪着一对大大的、光溜溜的贼眼,用腕足捕捉食物送入口中。当它不太饿时,它还可以利用腕足爬行运动,悠闲得像个绅士在海底散步。不仅如此,乌贼还是玩弄迷彩的能手,变色之快,配景之巧,就像魔术师一样,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它的表皮中有各种色素细胞,可闪耀不同颜色,使体色变得与海底周围环境色彩相仿,使敌害不易发现。如若变色不能迷惑敌害,便施放墨汁,形似乌贼悬浮在水中,使敌人在一团黑幕中什么也看不见,自己便用漏斗喷水推动身体,以每秒15米的速度逃之夭夭。听完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对乌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会有较深刻的了解。
三、用新颖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课堂练习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所以,课堂练习的语言和题目设计要合理、科学,更要独特、新颖。例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的“蚯蚓”时,首先学习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观察实验———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及对刺激的反应。可采用如下形式进行:把蚯蚓分成两组,一组在观察过程中按课本要求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蚯蚓体表;另一组用作对照直接观察。在观察结束后,可设计如下课堂练习题来讨论:“我们在观察过程中,不断用浸水棉球轻触的一组蚯蚓都正常,作为对照的一组蚯蚓中有一些死掉了,是饿死?受伤?还是其他原因?”同学们联系刚学过的知识,知道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粘液进行呼吸,个别蚯蚓的死亡,是因为体壁干燥无法呼吸而致。这样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了解蚯蚓的呼吸比直接提问印象深刻,记忆更长久。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
要让学生能主动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探究方法,激发情感,就必须让生物教学真正“活”起来,做到生动活泼、言之有物,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以鲜活的事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言是十分重要的。教材内容不同,导言所选择的方式也应是不同的。
用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生物现象引出课题,往往能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长期在室内盆栽的万年青叶子会变黄,原因也是室内光线不足,花木叶子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消耗了叶子的一部分有机物,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引出新课。如在学习爬行纲的“蜥蜴”时,首先讲述一则趣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斗中,一架美国作战飞机被迫降落在印度尼西亚管辖的科摩多岛上的丛林地带,当飞行员惊魂初定以后,环顾四周惊讶地发现一种体长3至4米的巨大蜥蜴,在丛林间迅猛地抓住鹿和野猪并把它们吞掉。当时,飞行员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蜥蜴,还以为是“活龙”出现,故而称其为“科摩多龙”,从此“科摩多龙”之称不胫而走,扬名于世界科学界;学习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时可以讲些小故事,提些小问题来引入,如为什么大雁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萤火虫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地发光等?
还可以由成语典故、谚语开始。如学习“河蚌”时,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谈起;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学习水陆两栖动物时,可以用“缘木求鱼”的成语引出:它的本意是说,人爬到树上去抓鱼,结果是白费力气,用以嘲笑那些做事不得要领的人。可是,在我国南部海岸,的确有一种“缘木可求”的鱼,它就是水陆两栖的会爬树的弹涂鱼,又称“跳跳鱼”或“泥猴”。学习动物之间的关系时,“蚂蚁搬家”说明的是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方面的成语和谚语还有的反映了生物的遗传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娘生九子,九子都像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都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
二、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打动学生
每一堂生物课,其教学目的都是要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新的技能教给学生,而怎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选择的方式不同,则效果大不一样。在传授新知识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还可以采用对比、归纳、列表图示,也可以开展谈话和讨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语言的设计都很重要。如在学习软体动物“乌贼”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时,如果只是一般化地讲述,不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设计成下面的一段语言来描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生活着许多软体动物,其中有一种叫“乌贼”,由于需要在水中游泳,沉重的贝壳成了累赘。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原有的贝壳逐渐退化,最后被完全包在外套膜里,成为柔软身体的支柱。乌贼为什么会有如此不雅的称号呢?你看它,瞪着一对大大的、光溜溜的贼眼,用腕足捕捉食物送入口中。当它不太饿时,它还可以利用腕足爬行运动,悠闲得像个绅士在海底散步。不仅如此,乌贼还是玩弄迷彩的能手,变色之快,配景之巧,就像魔术师一样,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它的表皮中有各种色素细胞,可闪耀不同颜色,使体色变得与海底周围环境色彩相仿,使敌害不易发现。如若变色不能迷惑敌害,便施放墨汁,形似乌贼悬浮在水中,使敌人在一团黑幕中什么也看不见,自己便用漏斗喷水推动身体,以每秒15米的速度逃之夭夭。听完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对乌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会有较深刻的了解。
三、用新颖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课堂练习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所以,课堂练习的语言和题目设计要合理、科学,更要独特、新颖。例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的“蚯蚓”时,首先学习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观察实验———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及对刺激的反应。可采用如下形式进行:把蚯蚓分成两组,一组在观察过程中按课本要求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蚯蚓体表;另一组用作对照直接观察。在观察结束后,可设计如下课堂练习题来讨论:“我们在观察过程中,不断用浸水棉球轻触的一组蚯蚓都正常,作为对照的一组蚯蚓中有一些死掉了,是饿死?受伤?还是其他原因?”同学们联系刚学过的知识,知道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粘液进行呼吸,个别蚯蚓的死亡,是因为体壁干燥无法呼吸而致。这样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了解蚯蚓的呼吸比直接提问印象深刻,记忆更长久。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