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困境及其突破关键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来源于历史学科是对人类活动和思想精神的反映和思考,这是别的学科不可比拟的。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历史教学本该具有的德育功能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我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这一现实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的实现尽管困难不少,但有重要性是勿庸置疑,而且我们面对这样的困境并非无能无力。
  
  一、困境何在
  
  首先,历史教育的实质性目标和现实目标的不一致是造成德育功能丧失的根本原因。历史教育的实质性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新一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人的完美化追求。但是,现实的历史教育并不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而是更多地被功利化的需要所牵引。目前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已经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整个现行教育的具体操作理念和模式。
  这一现象具体到现实的历史教学当中就表现为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成为教学的“灵魂”。应试教育的模式依旧在现实的教育中根深蒂固,尤其在西部落后的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课程的开设、内容的安排以及考核方式都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虽然近些年初中教学中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这完全是由于在中考当中增设了历史科目。有了考试要求,学校就开课,教师就授课,家长就重视。同样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从期中、期末考试到毕业会考,最后是关键性的高考,这一系列的考试使得整个教学完全处于应试状态。众所周知,书面化的考试能够取得的最好效果就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和思考分析能力的考查。知识和能力固然可以以此来提高,但是这样就完全丧失了历史课程在道德情操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塑造中应有的核心功能,甚至让学生丧失了对历史本应有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职业化的倾向淡化了职业精神的神圣性。教师被认为是最神圣的职业,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可是由于市场经济下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凸现,教师也随之逐渐职业化。的确,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解释,教师本来就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有机部分,是一种职业,但是教师这种职业又有其独特之处:劳动对象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劳动过程是对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个体完整精神的培养。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职业化过于突出的影响。在及格率和升学率这样一些指标与教师自身利益关联的情况下,教师无意中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和维护者。
  再次,“重理轻文”的错误导向依旧影响中学历史教育。曾经盛行这样的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很多学校都将教学资源放在理科上面,对历史反而淡而视之,似乎任何教师都可以走上历史课的讲台照本宣科。学生也在这种错误的影响下,认为历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即便学习也是在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固然,理科课程很重要。数理化等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都是人文课程不可企及的,但是这些课程的不足却恰恰是德育的缺失。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在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之上具有较高能力的学习者。重理轻文,这是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形势下对中学教育的必然后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社会和学界都大力提倡道德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和就业形势下,这一走向很难扭转过来。尤其是在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从学校到家庭,有限的教育资源必然要先服从于学生和高考录取人数都多的数理化等科目。当然这一现象随着高考文理分科的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但是“重理轻文”已经成为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的基本心理背景。
  
  二、何以突破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难道就没有什么克服途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尽管上面所指出的三个方面的确是制约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主要困境所在,但是德育工作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活动,所以突破的关键就在“人”本身,而其他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制度设置虽也有很大作用但前者必然是根本,是基础。
  “言教不如身教”,用这句话来概括德育工作的根本途径是最为合适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下唯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毫无疑问要去了解每个学生,而学生也应该去了解教师。教学是通过课堂上师生的配合进行的,但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凡涉及人的交流就存在双方相互的认可和彼此的感知,而这正是德育的根本所在。所以,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和个人利益的诱导,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这并不是对教师正当利益的否定,而是从精神利益的角度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满足。“亲其师而重其教”,当学生从心里对教师认可并且真正尊崇的时候,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达到了完美境界。在教学工作中,那些与教师互动良好的学生往往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和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要是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互动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才切实地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教师有什么基本的要求?我认为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能用自身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为学生提供精神导航。教师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理解德育工作的真正内涵,并以其人格的魅力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要以丰富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博大精深的历史展现的是人类的精神积淀和文明传承的脉络。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基本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和掌握。将超前的历史思维、理性的人生思考、刚毅的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佳境界。
  当德育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时候,当教师把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带入到教学当中时,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困境就必然能够实现突破。
  忘记历史就会失去未来。丧失了德育功能的历史教学就是在遗忘历史,因为死记硬背和反复的训练并不能让学生正视历史,也不能使学生领悟到人类数千年的精神。尽管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所面临的困境不少,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因而只要在人格和情操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延续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去塑造高尚的人格”,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是我们在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和身体力行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笔者在几年的中职数学教学中发现: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中职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数学常常存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在学习上甚至有些抵触情绪,忽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又因为数学是概括性的和抽象的,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针对中职学生以上思维特点,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唤起学习热
文章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校职业技能培训为目的,阐述了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推进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具
结合张罗公路张家界段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施工的实践,介绍了石灰废渣路基的试验结果和应用情况,得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施工中运用石灰废渣路基的结论与建议.
分析了船寮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的原因,总结了塌方处理方法,如做好地表水的截流和导流;对浅埋隧道出现的塌方,可采取扩大范围地表压浆加固,洞内加强初期支护体系;用泵送模
邓小平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思想深邃,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明确其与成人教育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必将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既要注意对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重视教法,更新观念,认真准备每一堂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设计要针对不同的课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始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今年的作文题很好地体现了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一堂课下来他们疲惫不堪,而且效果不佳。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或预习不得法,导致了课堂学习的无目标性和过于疲劳的现状,使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挫伤。如果课前做好了充分预习,扫除了“拦路虎”,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一、让学生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预习之重要性    预习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中国社会正处于以工补农,以工带农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生存困难仍然是制约并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原因。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受教育的程
根据测值空间变化等值线和时序变化曲线,分析了2002年邢台5.4级地震前流动重力和流动地磁异常的动态演化。两种异常震前表现出如下特征:①流动重力、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均有较为明